关于晨金……


博文列表 ( 最新 | 全部

十二.“耳顺”之年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再次流亡的孔丘是在流亡至陈国时迎来了自己60岁的年龄。在离开卫国后,孔丘一行人又去了七个地方,前后共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磨难,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而就是在这种多难的境遇里,孔丘使自己的60岁达到了“耳顺”境界,又向上进了一步。 “耳顺”境界--按教授的解说是指这么一种精神境界: 1: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能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能明白自己的斤两; 3:不管别人怎么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孔丘能进入“耳顺”境界层次,教授的解说是:在十四年的流亡岁月中,孔丘一行人听到太多的不顺耳的话了,这是处在向上顺境人生途中的孔丘们所从未遇到过的情境。孔丘们由开始一听就觉不平,到后来渐渐听得心平耳顺,开始凉解并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逆耳之言”了。正如孟子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鲁国三桓对孔丘感到惊觉后又失望的同时,齐国也为鲁国政坛上有孔丘而感到烦恼。他们不愿见孔丘有更多的大显身手之机。齐国在考虑怎么办。齐景公说:“鲁用孔子必霸”(《史记.孔子世家》),我们怎么办?是否送一点土地去拉拢一下鲁国?大臣黎弥说:不急,我们先用计抑制它一下,如抑制不成再拉拢。于是,齐人利用鲁君“好色不好德”的人性弱点,使了一个“美人计”:给鲁定公和三桓送去了16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还送了120匹骏马。他们知道孔丘很看不起这些东西的。只要鲁定公和三桓们接收了美女和骏马,孔丘定会失望。齐人送美女和骏马到鲁国时,先未直接送进曲阜城,而是在城南郊外驻扎。这是出于顾全鲁国君臣面子而考虑:鲁国君臣是不敢直接收下美女骏马的,他们不能一见美色就急不可待。故齐人就让美女们驻扎在曲阜城外,天天跳艳舞唱欢歌,让歌舞声飘进城中,引众百姓前去传看。消息传入城后,季桓子先忍不住了。他
十.仕途顶峰时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鲁定公10年(公元500年),52岁的孔丘在大司寇任上曾代表弱小的鲁国与强大的齐国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会谈。 当时的时局是:齐与晋争霸业,鲁定公9年时齐曾攻占了晋的夷仪。此时给鲁的影响是:弱国无外交,一般只能听命于可保护其或伤害其的强国。原先的鲁国是向晋一边倒。随着齐的强起,鲁国逼着要作首鼠两端调整。而齐因正忙于挑战晋的霸主地位,故也还能接受鲁的作为,更想以外交手段逼鲁称臣,借此削弱晋的地势。同时齐还注意到:鲁正在起用孔丘,也在崛起。齐一大夫名犁弥的曾对齐景公说:鲁用孔丘定会强鲁,鲁一旦强起必危害齐的地位,故我们要早作准备。这促使了齐主动向鲁提出搞一次外交会谈的提议。会淡地点选在齐境内靠近齐鲁边境的一个叫“夹谷”的地方。对此提议鲁国同意了。 关于齐为何选中“夹谷”这个地方来会谈,教授解说了其的特别点:以前有一小国(莱)被
听课笔记: 孔丘50岁了。教授指出: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是老了,跟老年人比又还显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 然在孔丘眼里,50岁那是“知天命之年”。 关于“天命”之说,教授讲了两点: 1.从客观上讲,它是客观存在。这里的“天命”是指包含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纟、人的机遇与命运等等。这些都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决定了。 2.从主观上讲,人是有道德责任、有做人准则的。这也是人的“天命”。这一“天命”要求我们:做人不仅要守道德,还要承担道德建设的责任。 关于孔丘的“知天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对待苦乐问题时,四十不惑的孔上是很乐观的,可谓是快乐达人。 教授指出:翻看整部《论语》,20章500多则中就是找不出一个“苦”字来。与乐相对的是个“忧”字。所以读《论语》的感觉似看见了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大任。 孔丘倒底以何为乐呢?据教授讲:《论语》第一章第一则就讲了这个问题,那是40而不惑的孔丘的心情写照。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迹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此三句话,教授的注说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指的是:时常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事例:一次,襄子教孔丘弹琴学曲。有一曲子己弹十来天了,襄子说此曲已弹学得很好了,换一曲吧。孔丘说:虽是弹学孰练了,但还未知其乐律,还得练。于是又继续弹练了一段时间。襄子又说:你现练得知乐律了,可换曲了吧?孔丘答
八.不惑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从齐国回来后的37岁的孔丘,一下子安静地在鲁国安静地待了14年,只做一件事:教研学问。由此进入了“不惑”之年。 “不惑”--教授的解说是指两点:1.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2.对世上林林总总、光怪陆离都能作出价值判断。总之,“不惑”即指有了价值判断力了。 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有能力不在于他的知识所达到的宽度,而在于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知识量不等于能力。 就当时孔丘的知识量而言,只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好一点的初中生。但不能说孔丘还不如现今的一个初中生。理由是:在价值判断能力方面,孔丘就高高在上。 关于此期孔丘的其他轶事,教授解介道:当时的孔丘也己算是社会上的“百事通”式的人物了,人们一有疑问就会想起去问孔丘。而孔丘的解答也多数能叫人佩服。然《列子》一书却记载了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小孩提出的简单问题,事情经过是:两小
其他轶事   1.  齐景公召来晏婴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婴听后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见晏婴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君臣二人来到京都临淄的一个闹市,走近了一家鞋店。鞋店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鞋子,品种齐全,但是无人问津,生意清淡。齐景公有些不解,却见不少人都在买假脚。齐景公吃惊地问店主,店主神色凄然地说:“当今国君滥施酷刑,动辄对人以刖刑,很多人被砍去了脚,不买假脚如何生产和生活呢?”齐景公听罢内心很不是滋味。回宫的路上,晏婴见齐景公闷闷不乐,知道刚才看到的那一幕对他刺激不小,于是说道:“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了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君臣戮力同心,才取得了雄视天下的地位
B.晏子 百科名片 晏婴(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人物生平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晏婴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78年),晏婴病逝。  晏婴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又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其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晏婴治国之道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
【反晋同盟】 昭陵之会 前506年春,晋国正卿范献子士鞅发动诸侯,要为蔡昭侯伸张正义,号召天下诸侯会集昭陵。士鞅与齐国夏、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国君,共18路诸侯同聚昭陵,共商伐楚大计。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昔日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这次会盟中,士鞅将楚国的贪婪丑陋行径公之于众,并宣布:前548年,晋楚双方曾经签署的弭兵之会的盟书从此作废,晋国是中原唯一的合法霸主。   士鞅此举的想法是利用诸侯会盟,提高范氏在诸候国中的声望,顺便光复一下晋国日益凋零的霸业。结果士鞅最铁的同盟者中行文子荀寅因为向蔡昭侯索要贿赂遭到拒绝后,便向士鞅提出异议,说我们会盟诸侯去替蔡昭侯讨伐楚国划不来,咱们捞不到便宜。士鞅也清楚荀寅的意图,但想想,中行氏是范氏最好的世交,如今晋国六卿的矛盾已经升级,诸卿对各自封邑的改革逐渐完善
关于孔丘的第一次流亡,据教授讲:是去齐国。 而孔丘等一干人到齐国去的见闻,教授的介绍如下: 路经泰山时,孔丘一干人有一个很深刻的见闻,此事记于《礼记-檀弓》里,说是“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甚哀。”孔丘便驻车叫子路去打探。子路去问,妇人告诉说:从前公公被虎吃了,而后丈夫又被虎吃了,如今儿子又被虎吃了,故很哀伤。孔丘闻后奇怪:此地虎患这么重,何不搬走呢?答案竟是:无苛政!由此孔丘晃然“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关于齐国的政局,教授为我们指说了二个人物:齐景公和晏子。并讲了《晏子春秋》所记的好几个有关齐景公和晏子之间的轶事。最后的总结是:齐景公这个人,是个不断犯错、知错后又能不断改错、能明是非、能听建议的人,不算太坏。而晏子的才智和正直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我的批注: 有关齐景公和晏子的轶事确很引人,但教授提供的资料还是显得单薄了一点。考虑到教授观点可能引起的
2024, LCRE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 版权政策 | 使用协议 | 不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