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洛北京读书沙龙《美与文学》
阅读(5812)┊ 评论(0)
对该博文的评论(0条)
我总是愿意给别人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以至于当我现在有了自己的出版书籍,很多人开始说我是一个新生作家的时候,我总会反驳他们。我对他们说,要么说我是一个写作者,要么直接干脆一点,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好了。严格意义上讲,写作者和小说家,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极大的。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更多传统的东西面临着改朝换代。单纯的小说已经在如今的文坛没有确保的立足之地。文学的形式多样化,使更多的文风特点开始逐步抹煞其根本性、传统性。我们暂且先将这种变革搁置一旁,不去议论其好与坏,利和弊。首先,让我们站在一个完全的广角上去看待它。我更想将这种变革,用一个名词概括出来,那既是——接受。它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学坐标,存在于庞杂的文学网络中,前期所面临的挑战无可厚非,后部的调整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接受过后,一系列文学类型如雨后春笋冒出土壤,开始结出它们别有洞天的根果。
文学的初级形态,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说唱文学”。说唱文学像一颗胚芽,从它的内里伸展、开出形式多样的文学风格。因此,它的形态也在冥冥中变得完善而丰足了。说唱文学,它就是从一个故事中延伸出它所需要阐释的道义。那么,我认为,传统的写作就是如此。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创作者制造出此起彼伏的情节意外,以及情绪的跌宕波折。这些都能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里的规定情景。由此,我们又需要制造环境了。环境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一个载体,承受着故事的起承与转合。环境像一个盒子,包装着故事的礼物。使受礼者(读者)惊喜连连。
那么,惊喜由何而来?我想是矛盾。是冲撞。是压抑与抵抗产生的不可爆炸力。而我又总不甘心只是做一个书写好故事的人。说唱文学,它内部深藏着的单一性,也是它根本存在的劣根性。它总是平铺直叙,没有弯转,没有掩藏。直白的东西总容易过目就忘。所以,美的东西它需覆上一层薄纱,遮遮掩掩,犹犹豫豫。古代诗词里就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回归到文学本身,刨除一切从文学的传统形式里延展出来的花花果果。我们看到,好听的故事不只是在于体现一种现象。所有现象都能成为读者探向其本质的窥口,不管这现象是美的,还是丑的,不管现象的表达是否清晰,不管它内在的情绪是否动荡不安,抑或静谧安宁。现象只是作为一个表达和被读者理解的方式而存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只是一条了解此人物的秘径,而条条秘径都该通向一个个深不可测的人格秘密。谁都无法知道在自己的人格之中到底潜伏着多少未知的特质。不到一个特定环境,特质不会苏醒,只会永久停留在它所需要表现的表层之上,无法窥到其内心之隐秘。意思就是,长久的环境单一性,会使人格秘密无法撩开薄纱,看不到人格真颜。这无不是一种巨大遗憾。
举一个例子,在《谁顾风前人影坠》中,杨文介的这种人格特质在他去到蒙北监狱之后,逐渐被大儿发掘出来。特定环境给了他特定的心理状态。所以整个上卷,我尝试将主人公杨文介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笔触加重,而现实的生活状态则成了心理状态的辅助作用。他的由认命走向不认命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面对一颗糖的祈求,总是欲拒还迎,明暗颠倒。所以在文章的最后,当他越狱成功,却拒绝这种成功时,则显得必要而合乎逻辑了。他看到了自己人格中的真实性。他为这样的人格而深感叹息。是要用死去解脱,去救赎,去弥补的人格缺陷。下卷里,杨文介的母亲花穗子,在文革的历史舞台中被推上主角的宝座。时代给了她报复的舞台,让她尽情挥洒自我,怨怼仇恨似乎没了尽头。但她临死都没有发现自己人格中缺失的那一块。她活在单纯的报复世界里,最终走向毁灭。
文学的初级形态,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说唱文学”。说唱文学像一颗胚芽,从它的内里伸展、开出形式多样的文学风格。因此,它的形态也在冥冥中变得完善而丰足了。说唱文学,它就是从一个故事中延伸出它所需要阐释的道义。那么,我认为,传统的写作就是如此。一个好的故事,需要创作者制造出此起彼伏的情节意外,以及情绪的跌宕波折。这些都能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里的规定情景。由此,我们又需要制造环境了。环境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一个载体,承受着故事的起承与转合。环境像一个盒子,包装着故事的礼物。使受礼者(读者)惊喜连连。
那么,惊喜由何而来?我想是矛盾。是冲撞。是压抑与抵抗产生的不可爆炸力。而我又总不甘心只是做一个书写好故事的人。说唱文学,它内部深藏着的单一性,也是它根本存在的劣根性。它总是平铺直叙,没有弯转,没有掩藏。直白的东西总容易过目就忘。所以,美的东西它需覆上一层薄纱,遮遮掩掩,犹犹豫豫。古代诗词里就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这个道理。
让我们回归到文学本身,刨除一切从文学的传统形式里延展出来的花花果果。我们看到,好听的故事不只是在于体现一种现象。所有现象都能成为读者探向其本质的窥口,不管这现象是美的,还是丑的,不管现象的表达是否清晰,不管它内在的情绪是否动荡不安,抑或静谧安宁。现象只是作为一个表达和被读者理解的方式而存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只是一条了解此人物的秘径,而条条秘径都该通向一个个深不可测的人格秘密。谁都无法知道在自己的人格之中到底潜伏着多少未知的特质。不到一个特定环境,特质不会苏醒,只会永久停留在它所需要表现的表层之上,无法窥到其内心之隐秘。意思就是,长久的环境单一性,会使人格秘密无法撩开薄纱,看不到人格真颜。这无不是一种巨大遗憾。
举一个例子,在《谁顾风前人影坠》中,杨文介的这种人格特质在他去到蒙北监狱之后,逐渐被大儿发掘出来。特定环境给了他特定的心理状态。所以整个上卷,我尝试将主人公杨文介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笔触加重,而现实的生活状态则成了心理状态的辅助作用。他的由认命走向不认命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面对一颗糖的祈求,总是欲拒还迎,明暗颠倒。所以在文章的最后,当他越狱成功,却拒绝这种成功时,则显得必要而合乎逻辑了。他看到了自己人格中的真实性。他为这样的人格而深感叹息。是要用死去解脱,去救赎,去弥补的人格缺陷。下卷里,杨文介的母亲花穗子,在文革的历史舞台中被推上主角的宝座。时代给了她报复的舞台,让她尽情挥洒自我,怨怼仇恨似乎没了尽头。但她临死都没有发现自己人格中缺失的那一块。她活在单纯的报复世界里,最终走向毁灭。
杨文介与花穗子的对比,就是人格秘密中清晰与模糊的对比,是看清与无知的对比。
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的母亲会在睡前给我阅读《圣经故事》。她并不是一个宗教主义者,也从未参与过任何带有宗教性质的集会。我认为,她之所以会给我念圣经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她被圣经故事内在的美感所感染了。她在伴着台灯幽弱的光线,轻声阅读那些美丽的文字之时,内心对美的向往,如潮涌一般翻腾彼伏。这与她小小儿子酣甜而静谧的睡眠成为对照。内心的躁动与现状的静使她因为美的感官对比而浑身战栗。在这里,两种原始带给她极为高贵的美的感受。那我所谓的两种原始是什么呢?一是圣经故事里,作为虚构人物的原始。二是她身旁这个还未涉世的小小幼童作为反映虚构的真实之原始。这两种原始从本质上是互相融汇的,这就给她复杂年老的心蒙上了一层蛊惑的美丽绸纱。
后来我看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与文字著作。它们的艺术,同样离不开特定环境所缔造的美感。压制也是一种美。甚至,“冲撞”其本身动作,就天然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性。这就是矛盾论。在我看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天花板所绘的裸体画时,我觉得那些略有肥胖的裸体很美。可在当时,这些裸体无疑是被人认作异端的。米开朗琪罗却在这些绘画中完美的隐藏了他英雄式的跨越。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将完美身体作为完美精神的反映。试图从形式穿透内在,使两者同一。但他无法完全否认自己的天性,天性就是人格的秘密,谁都无法回避。在这些裸体画中,焦虑在权利中挣扎,彷徨,压抑,爆裂。他同样拒绝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也因为这样的挣扎,所以他的画自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他借助“挣扎”这股力量,超越其所描绘的性别基础。男女不再成为结合的必须。他认为,男人与男人之间,也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所在。所以,米开朗琪罗所绘的男性裸体就更为动人了。
美术。缔造美的艺术。它可以通过画家手中的画笔,作家脑中的故事,音乐家与乐器与乐感之间的磨合调配,达成互相的统一。美,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归根结底,美的艺术来源生活,却又被创作者以自身的体验磨去一些生活之中的锋芒棱角。创作者经过自身对美的认知,逐渐削去他认为不美的边边角角。美由此升华。所以,美要通过修饰才能被逐步确立。单纯的美是不存在的。美需要融合,就像单色永远无法独立出一处美丽风景。只有色彩的融汇,才能将一副舒适的风景构图完整化。
同样,上面所讲过的冲撞产生美感、矛盾或统一产生美感,也是一样的道理。文艺复兴晚期,在绘画上出现的矫饰主义就是如此。矫饰主义潮流在当时藉由瘦长的形式、夸大的风格、不平衡的姿势来描绘人类和动物,以此产生戏剧化和强而有力的影像特征。许多矫饰主义的裸体画是存在于纯粹的幻想世界中的,借用人物和周遭环境的关联性表现幻想的元素。有时候,人物是漂浮的,无重力状态的,是不稳定和精神崩溃的。它们的丑态,掩盖了色欲的事实。使画中裸女的姿势无论多么充满肉欲的征兆,她们仍是不具色情威胁力的。因为她们不过是被创作者精心操控的木偶玩具。
我曾在翻阅矫饰主义画作之时找到创作灵感。完成了我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茉莉花岛》。小说里的小可儿是一个长着白色眼球的女子。她单纯的心在红宫歌舞厅劲爆的夜生活中逐渐磨去本质。所以她一再说,我遗失了心中的茉莉花岛。遗失了她的纯洁。在她心中,茉莉花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当她遇见被硫酸毁容的刺青师苏伊时,她疯狂的爱上了他。她需要用苏伊身上的丑抑制自身美的无限爆发。她深知自己的美会害人。在这里,小可儿的美如同伸向天际的轨道,谁都想要去往最美的天空。哥哥为美死了。
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的母亲会在睡前给我阅读《圣经故事》。她并不是一个宗教主义者,也从未参与过任何带有宗教性质的集会。我认为,她之所以会给我念圣经故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她被圣经故事内在的美感所感染了。她在伴着台灯幽弱的光线,轻声阅读那些美丽的文字之时,内心对美的向往,如潮涌一般翻腾彼伏。这与她小小儿子酣甜而静谧的睡眠成为对照。内心的躁动与现状的静使她因为美的感官对比而浑身战栗。在这里,两种原始带给她极为高贵的美的感受。那我所谓的两种原始是什么呢?一是圣经故事里,作为虚构人物的原始。二是她身旁这个还未涉世的小小幼童作为反映虚构的真实之原始。这两种原始从本质上是互相融汇的,这就给她复杂年老的心蒙上了一层蛊惑的美丽绸纱。
后来我看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与文字著作。它们的艺术,同样离不开特定环境所缔造的美感。压制也是一种美。甚至,“冲撞”其本身动作,就天然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性。这就是矛盾论。在我看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天花板所绘的裸体画时,我觉得那些略有肥胖的裸体很美。可在当时,这些裸体无疑是被人认作异端的。米开朗琪罗却在这些绘画中完美的隐藏了他英雄式的跨越。他一生都在致力于将完美身体作为完美精神的反映。试图从形式穿透内在,使两者同一。但他无法完全否认自己的天性,天性就是人格的秘密,谁都无法回避。在这些裸体画中,焦虑在权利中挣扎,彷徨,压抑,爆裂。他同样拒绝承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也因为这样的挣扎,所以他的画自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感。他借助“挣扎”这股力量,超越其所描绘的性别基础。男女不再成为结合的必须。他认为,男人与男人之间,也是表达美的一种形式所在。所以,米开朗琪罗所绘的男性裸体就更为动人了。
美术。缔造美的艺术。它可以通过画家手中的画笔,作家脑中的故事,音乐家与乐器与乐感之间的磨合调配,达成互相的统一。美,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归根结底,美的艺术来源生活,却又被创作者以自身的体验磨去一些生活之中的锋芒棱角。创作者经过自身对美的认知,逐渐削去他认为不美的边边角角。美由此升华。所以,美要通过修饰才能被逐步确立。单纯的美是不存在的。美需要融合,就像单色永远无法独立出一处美丽风景。只有色彩的融汇,才能将一副舒适的风景构图完整化。
同样,上面所讲过的冲撞产生美感、矛盾或统一产生美感,也是一样的道理。文艺复兴晚期,在绘画上出现的矫饰主义就是如此。矫饰主义潮流在当时藉由瘦长的形式、夸大的风格、不平衡的姿势来描绘人类和动物,以此产生戏剧化和强而有力的影像特征。许多矫饰主义的裸体画是存在于纯粹的幻想世界中的,借用人物和周遭环境的关联性表现幻想的元素。有时候,人物是漂浮的,无重力状态的,是不稳定和精神崩溃的。它们的丑态,掩盖了色欲的事实。使画中裸女的姿势无论多么充满肉欲的征兆,她们仍是不具色情威胁力的。因为她们不过是被创作者精心操控的木偶玩具。
我曾在翻阅矫饰主义画作之时找到创作灵感。完成了我迄今为止最满意的作品,《茉莉花岛》。小说里的小可儿是一个长着白色眼球的女子。她单纯的心在红宫歌舞厅劲爆的夜生活中逐渐磨去本质。所以她一再说,我遗失了心中的茉莉花岛。遗失了她的纯洁。在她心中,茉莉花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当她遇见被硫酸毁容的刺青师苏伊时,她疯狂的爱上了他。她需要用苏伊身上的丑抑制自身美的无限爆发。她深知自己的美会害人。在这里,小可儿的美如同伸向天际的轨道,谁都想要去往最美的天空。哥哥为美死了。
最后,年老的尹先生也为她美丽的白色眼球而死。她自己也因此而死。所以一开始,这种对美的压制,反而在最后更加体现了小可儿身上无法替代的美学的价值。只有通过死,才能成全对美的最终完善。
而在《花坠》这篇小说里。我想通过对肉体的解剖,来传达一种极致的美感。白茉莉是一个妓女。她的出生就注定要以出卖肉体为根本目的。但我将她刻意超脱化了。她的身体在无数次的肉欲狂欢中爆裂开来,其中的五脏六腑,连通着它的幻觉,齐齐爆裂出来。曾经担负着限制其主体功能的性爱姿态,动作,表情,在某一个肉欲狂欢的高潮点,任身体自由的呈现出魔幻性,原始性和对性爱的根本欲望。身体已不再是单纯的表象,身体处处皆存在。身体所呈现的,不是现实面,而是其欲望。欲望最后作为一种超自然、超自由的现象被确立巩固。白茉莉的身体最后化作一只蝴蝶,等待爱情,渴求爱情。她只是需要一个男性宽厚的肩膀作为她性爱根源的发祥地。所以她一生都在等待。等待完全因为爱。性爱竟成了她去爱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美。
身体固然是美的发祥地。而精神在某个单一的局部空间里,也能体现美。这就是我所谓的,需要通过一个特定环境,才能唤醒人格深处的隐秘。我想,我写《精灵歌》就是为了表达精神层面上的毁灭的美。16岁,我被心理疾病困扰。失眠,抽烟,怕光,活得像鬼。最多的一次失眠了整整十天。十天里,不到几个小时的睡眠使我完全抽离了现实生活。我感觉自己置身在一片虚妄的空气里,被风吹得四处跑。医好心理疾病后,我开始研究佛罗伊德。佛罗伊德是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唯一崇拜的心理大师。我看他的《梦之解析》。他完美的将人格分成好几等分。由此我知道,人的精神深处,并不是一块荒芜的土地。恰恰反之,人的精神深处,是有着如热带雨林般纷繁复杂的美感的。我像一个探路者深入精神的内部,也就是人格的内部。我看到人格世界里,每个人所呈现的东西完全不同。
基于这些,我创造了姐姐罗兰的形象。她和弟弟的爱是无触碰的爱。是抛却肉体,完全精神的恋爱。更准确来说,这种柏拉图式的爱,其实质只是一种相知相偎。在姐姐寻求与美术吴老师之间的肉体之爱过程中,我要把她的精神进行一次彻底的传统反叛。我将她的人格描写成单一的,单纯的,指向性的,而非佛罗伊德所谓的“本我超我”之类复杂的几等分的。罗兰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美术吴老师不行。这就形成了对照的美。是单纯与复杂的对照。单纯的人是美的,罗兰的形象总是带有一些令人可怜的感觉存在。所以很多朋友在看完《精灵歌》之后,都表示阅读得很辛苦,但却很感动。因为单一性的人格魅力,已在这个世界上不复存在了。
《精灵歌》中的九个故事,有八个都是悲剧。悲情产生美。这是我始终认为的观点。
最近开始写作光绪帝宠妃“珍妃”的故事。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关于珍妃的资料研究,也去过珍妃井,看了许多关于她的影像资料。我站在她死去的那一口枯井边,仿佛看到世纪前的珍妃,那一张倒影在水波中的美丽容颜。我被这个女子所迷惑。她的美就是一种极致的悲情。在特定环境的挤压之下,她的悲情成就了她的美丽之伟大。
美。有细节的美,宏大的美。有肉体美,也有精神灵魂的美。美由超脱渗入现实之肌肤。美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而透亮。美在特定环境下产生无限的极度。美张弛有力。美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向度。文学离不开美,绘画离不开美。不美的艺术无法在人们心中泛下涟漪。就像不美的文字我总是无法看下去。而现在流行的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其内在与抽离、模糊的写作同样都是两种对于美的表达方式,它们内里互通。
而在《花坠》这篇小说里。我想通过对肉体的解剖,来传达一种极致的美感。白茉莉是一个妓女。她的出生就注定要以出卖肉体为根本目的。但我将她刻意超脱化了。她的身体在无数次的肉欲狂欢中爆裂开来,其中的五脏六腑,连通着它的幻觉,齐齐爆裂出来。曾经担负着限制其主体功能的性爱姿态,动作,表情,在某一个肉欲狂欢的高潮点,任身体自由的呈现出魔幻性,原始性和对性爱的根本欲望。身体已不再是单纯的表象,身体处处皆存在。身体所呈现的,不是现实面,而是其欲望。欲望最后作为一种超自然、超自由的现象被确立巩固。白茉莉的身体最后化作一只蝴蝶,等待爱情,渴求爱情。她只是需要一个男性宽厚的肩膀作为她性爱根源的发祥地。所以她一生都在等待。等待完全因为爱。性爱竟成了她去爱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种极美。
身体固然是美的发祥地。而精神在某个单一的局部空间里,也能体现美。这就是我所谓的,需要通过一个特定环境,才能唤醒人格深处的隐秘。我想,我写《精灵歌》就是为了表达精神层面上的毁灭的美。16岁,我被心理疾病困扰。失眠,抽烟,怕光,活得像鬼。最多的一次失眠了整整十天。十天里,不到几个小时的睡眠使我完全抽离了现实生活。我感觉自己置身在一片虚妄的空气里,被风吹得四处跑。医好心理疾病后,我开始研究佛罗伊德。佛罗伊德是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唯一崇拜的心理大师。我看他的《梦之解析》。他完美的将人格分成好几等分。由此我知道,人的精神深处,并不是一块荒芜的土地。恰恰反之,人的精神深处,是有着如热带雨林般纷繁复杂的美感的。我像一个探路者深入精神的内部,也就是人格的内部。我看到人格世界里,每个人所呈现的东西完全不同。
基于这些,我创造了姐姐罗兰的形象。她和弟弟的爱是无触碰的爱。是抛却肉体,完全精神的恋爱。更准确来说,这种柏拉图式的爱,其实质只是一种相知相偎。在姐姐寻求与美术吴老师之间的肉体之爱过程中,我要把她的精神进行一次彻底的传统反叛。我将她的人格描写成单一的,单纯的,指向性的,而非佛罗伊德所谓的“本我超我”之类复杂的几等分的。罗兰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但美术吴老师不行。这就形成了对照的美。是单纯与复杂的对照。单纯的人是美的,罗兰的形象总是带有一些令人可怜的感觉存在。所以很多朋友在看完《精灵歌》之后,都表示阅读得很辛苦,但却很感动。因为单一性的人格魅力,已在这个世界上不复存在了。
《精灵歌》中的九个故事,有八个都是悲剧。悲情产生美。这是我始终认为的观点。
最近开始写作光绪帝宠妃“珍妃”的故事。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做关于珍妃的资料研究,也去过珍妃井,看了许多关于她的影像资料。我站在她死去的那一口枯井边,仿佛看到世纪前的珍妃,那一张倒影在水波中的美丽容颜。我被这个女子所迷惑。她的美就是一种极致的悲情。在特定环境的挤压之下,她的悲情成就了她的美丽之伟大。
美。有细节的美,宏大的美。有肉体美,也有精神灵魂的美。美由超脱渗入现实之肌肤。美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而透亮。美在特定环境下产生无限的极度。美张弛有力。美是一切艺术的根源,向度。文学离不开美,绘画离不开美。不美的艺术无法在人们心中泛下涟漪。就像不美的文字我总是无法看下去。而现在流行的平铺直叙的写作方式,其内在与抽离、模糊的写作同样都是两种对于美的表达方式,它们内里互通。
只要心中存在着美,就能翻越一切,抵达你所向往的那一座茉莉花岛。我说过,这也是我追求的。
美无处不在。我们都应怀有一颗美的心灵。它是唯一的了断方式。
麦洛洛
2011年6月28日
美无处不在。我们都应怀有一颗美的心灵。它是唯一的了断方式。
麦洛洛
2011年6月28日
阅读(5812)┊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