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盲人的天堂——西藏盲人学校
2012-10-23 10:11:04 发表
本来不想写这么沉重的话题,但是没办法,现实需要,西藏的盲人们需要,西藏盲人学校更需要。
说起盲人学校,就得提一下它的成立背景及历史:
(我想说,原来连城的博客,是贴不了图片的啊。)
盲校简介在西藏地区,由于长期受风沙、高强度紫外线、缺少维生素A等因素的影响,老百姓患眼疾的几率十分高,其中以白内障居多,眼盲及严重视力障碍者很多。据官方统计,在西藏的300多万总人口中,失明或患有严重视力障碍的人口有3万5千多人,高于1%,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西藏,一些人迷信地认为失明是前世的恶因带来的惩罚,盲人及严重视力障碍者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培训等更是无从谈起。1992年,德国的盲人姑娘Sabriye Tenberken发明了藏盲文,1998年她和她的丈夫Paul Kronenberg在西藏成立了首个专门服务于盲人的非宗教性、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盲文无国界组织(Braille Without Borders,BWB),并在拉萨和日喀则两地成立了盲人学校,运营经费全部来自于社会捐助。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口号是“The right to be blind without being disabled”。2002年,学校与西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西藏残联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先后有一大批盲人及视障者从西藏盲人学校及培训中心毕业。有的人步入了社会,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还有的直接留在盲人学校和培训中心当老师,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鉴于学校创始人及校长Sabriye为西藏盲人做出的突出贡献,Sabriye 2006年荣获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国际友谊奖”,2008年荣获国家外事办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奖”,2009年荣获CCTV“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奖”。
本次的故事就从这紧锁的大门开始说起。 上周听我一个朋友说起,位于日喀则市边雄乡有个盲人学校,然后里面有个来自加拿大的外国教师在网上发布了学校需要帮助的微博。网上查了查这个Mike,发现有专门关于他的报道,外国人叫Mike,来自加拿大,现年69岁,从2005年开始受聘于“盲文无国界”组织,到现在已有8年,现教授园艺和英语。记者们都称他为盲校的“保姆”。“我要的是索取,索取他们(盲人学生)的微笑和幸福”,这是Mike来这边的目的,并且他表示,他将一直呆在这个学校,并为自己在学校后山找了块墓地,百年以后葬在那里。出于对这个老外的敬佩之情、正常人的怜悯心以及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我们决定先到学校看看情况,然后再研究帮助方案。 周六,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位于边雄乡的西藏盲人技术培训中心。接着便是上面图片的景象——一扇紧锁的大门。图中的守门人似乎听不太懂我们说话,或者是反应有点迟钝,过了好久才给我们开了门。沿着大道徐徐而行,道路两旁金黄的胡杨树景色诱人。不过一会儿,一群正在打扫的学生映于眼帘,显然他们也看到了我们,眼神之中多是好奇,也许也夹杂着期盼。 我们是来找阿珍老师(学校负责人)的,但她还未回来,一个藏族老师接待了我们。很显然,藏族老师的汉语有点蹩脚,交流起来有点困难。通过比划,我们表示要先到学校各个地方逛逛。
说起盲人学校,就得提一下它的成立背景及历史:
(我想说,原来连城的博客,是贴不了图片的啊。)
盲校简介在西藏地区,由于长期受风沙、高强度紫外线、缺少维生素A等因素的影响,老百姓患眼疾的几率十分高,其中以白内障居多,眼盲及严重视力障碍者很多。据官方统计,在西藏的300多万总人口中,失明或患有严重视力障碍的人口有3万5千多人,高于1%,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在西藏,一些人迷信地认为失明是前世的恶因带来的惩罚,盲人及严重视力障碍者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无法得到公平的待遇,教育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培训等更是无从谈起。1992年,德国的盲人姑娘Sabriye Tenberken发明了藏盲文,1998年她和她的丈夫Paul Kronenberg在西藏成立了首个专门服务于盲人的非宗教性、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盲文无国界组织(Braille Without Borders,BWB),并在拉萨和日喀则两地成立了盲人学校,运营经费全部来自于社会捐助。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口号是“The right to be blind without being disabled”。2002年,学校与西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了西藏残联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先后有一大批盲人及视障者从西藏盲人学校及培训中心毕业。有的人步入了社会,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还有的直接留在盲人学校和培训中心当老师,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人才。鉴于学校创始人及校长Sabriye为西藏盲人做出的突出贡献,Sabriye 2006年荣获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国际友谊奖”,2008年荣获国家外事办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奖”,2009年荣获CCTV“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奖”。
本次的故事就从这紧锁的大门开始说起。 上周听我一个朋友说起,位于日喀则市边雄乡有个盲人学校,然后里面有个来自加拿大的外国教师在网上发布了学校需要帮助的微博。网上查了查这个Mike,发现有专门关于他的报道,外国人叫Mike,来自加拿大,现年69岁,从2005年开始受聘于“盲文无国界”组织,到现在已有8年,现教授园艺和英语。记者们都称他为盲校的“保姆”。“我要的是索取,索取他们(盲人学生)的微笑和幸福”,这是Mike来这边的目的,并且他表示,他将一直呆在这个学校,并为自己在学校后山找了块墓地,百年以后葬在那里。出于对这个老外的敬佩之情、正常人的怜悯心以及志愿者的奉献精神,我们决定先到学校看看情况,然后再研究帮助方案。 周六,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位于边雄乡的西藏盲人技术培训中心。接着便是上面图片的景象——一扇紧锁的大门。图中的守门人似乎听不太懂我们说话,或者是反应有点迟钝,过了好久才给我们开了门。沿着大道徐徐而行,道路两旁金黄的胡杨树景色诱人。不过一会儿,一群正在打扫的学生映于眼帘,显然他们也看到了我们,眼神之中多是好奇,也许也夹杂着期盼。 我们是来找阿珍老师(学校负责人)的,但她还未回来,一个藏族老师接待了我们。很显然,藏族老师的汉语有点蹩脚,交流起来有点困难。通过比划,我们表示要先到学校各个地方逛逛。
盲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琪琪幼儿园(盲童学前班),主要的培训对象是2到6岁的盲童及有严重视力障碍的孩,共有学生21名。在室内和广阔的室外教育环境中,孩子们讲学习汉、英、藏盲文,接受音乐和乐器培训,接受灵活性训练和日常生存技能的培养;另一部分年龄较大的盲人将接受多样的职业培训:藏、汉医学按摩及其他物理疗法;音乐培训,包括钢琴、藏族传统乐器六弦琴等乐器;手工艺培训,包括卡垫编织、面包制作、奶酪制作等;农业及园艺培训,包括蔬菜谷物的种植及园林种养等;牲畜饲养培训,包括马、牛、羊的饲养等。目前职业培训班共有学员77名。 首先来到的时手工艺教室。我们去的时候,学生们正在认真织卡垫(藏民族特色)。教室里面共有7个人,每个人的手活都十分灵巧、迅速。学生正在专心编织
学生们制作的工艺品
这位阿岬显然注意到了我的存在 然后我们来到的是音乐教室。但是很不幸的是,今年9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将土坯结构的教室给击垮了,倒塌的砖块砸坏了许多培训用的乐器,万幸的是当时没有学生在教室,未造成人员伤亡。现在学生们都挤在一个狭小的宿舍里进行学习、训练。音乐教室中的照片(左边图应该是Sabriye)
被毁坏的音乐教室
损坏的乐器
现在音乐班的学员们都挤在一个腾出来的宿舍里进行音乐训练。
中间为欧珠老师,教授六弦琴(藏民族乐器)
而后参观的是文印室。屋子里的东西很简陋。主要是三大件:盲文电脑、盲文打印机和盲文打字机。还有一些学校自己编译的藏盲文。市场上,盲文书籍特别少,所以专门有老师将汉文教材或其他教材编译成藏盲文教材,方便学生们学习。主要有英语、汉语和藏语,还有物理、思想政治等课本。盲文打字机
盲校编译的藏盲文书籍
盲文教材(好像是物理的,还有电路图)
随后我们来到了琪琪幼儿园(Kiki“s Kindergarten)。“琪琪”在藏语中是“开心”的意思,意味着孩子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幼儿园简介
我们去的时候,学生们正在教室前的一片空地上玩耍。不得不说,我确实被有些小孩的样子给吓到了,他们的眼睛大都和常人不一样,以至于我有点不太敢接近他们,只是远距离的给他们拍照。
不知道他玩的什么东西
小朋友们对手机里的东西都很好奇
孤单的一个人
他们的一个老师叫强巴,也是个盲人,主要教授藏语、英语,是校长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强巴老师身材比较瘦弱,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可能是以前的时候伙食不是很好,但是看得出,他比较精明强干。强巴老师的汉语还算流畅,他对我们说,幼儿园现在有23个孩子,大多数家长因为孩子失明后,把孩子当成负担,就把他们送到盲校里面,很多家长一年都不来看一下孩子,现在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都学了英语,本来想考一下一个小孩的,于是问了句“can you speak english?”结果强巴老师以为我问他的,他马上就接过去了“yes,&&%^^&^dollar&**^&%$#@#%^& ”,后面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不用说了,我没听懂,不敢往下接,就跑到一边找孩子玩去了。过了一会儿,上课了,学生们都回到教室开始唱歌,歌声参差不齐,教室里也是一片混乱。为了控制秩序,老师叫了两个小孩在前面领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要进来。。。”马上,全班的小朋友都开始唱着歌,无忧无虑的摇着头、拍着小手。突然之间,我感到这首歌是如此的亲切,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模样,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学生们制作的工艺品
这位阿岬显然注意到了我的存在 然后我们来到的是音乐教室。但是很不幸的是,今年9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将土坯结构的教室给击垮了,倒塌的砖块砸坏了许多培训用的乐器,万幸的是当时没有学生在教室,未造成人员伤亡。现在学生们都挤在一个狭小的宿舍里进行学习、训练。音乐教室中的照片(左边图应该是Sabriye)
被毁坏的音乐教室
损坏的乐器
现在音乐班的学员们都挤在一个腾出来的宿舍里进行音乐训练。
中间为欧珠老师,教授六弦琴(藏民族乐器)
而后参观的是文印室。屋子里的东西很简陋。主要是三大件:盲文电脑、盲文打印机和盲文打字机。还有一些学校自己编译的藏盲文。市场上,盲文书籍特别少,所以专门有老师将汉文教材或其他教材编译成藏盲文教材,方便学生们学习。主要有英语、汉语和藏语,还有物理、思想政治等课本。盲文打字机
盲校编译的藏盲文书籍
盲文教材(好像是物理的,还有电路图)
随后我们来到了琪琪幼儿园(Kiki“s Kindergarten)。“琪琪”在藏语中是“开心”的意思,意味着孩子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幼儿园简介
我们去的时候,学生们正在教室前的一片空地上玩耍。不得不说,我确实被有些小孩的样子给吓到了,他们的眼睛大都和常人不一样,以至于我有点不太敢接近他们,只是远距离的给他们拍照。
不知道他玩的什么东西
小朋友们对手机里的东西都很好奇
孤单的一个人
他们的一个老师叫强巴,也是个盲人,主要教授藏语、英语,是校长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强巴老师身材比较瘦弱,有点营养不良的样子,可能是以前的时候伙食不是很好,但是看得出,他比较精明强干。强巴老师的汉语还算流畅,他对我们说,幼儿园现在有23个孩子,大多数家长因为孩子失明后,把孩子当成负担,就把他们送到盲校里面,很多家长一年都不来看一下孩子,现在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家。孩子们都学了英语,本来想考一下一个小孩的,于是问了句“can you speak english?”结果强巴老师以为我问他的,他马上就接过去了“yes,&&%^^&^dollar&**^&%$#@#%^& ”,后面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不用说了,我没听懂,不敢往下接,就跑到一边找孩子玩去了。过了一会儿,上课了,学生们都回到教室开始唱歌,歌声参差不齐,教室里也是一片混乱。为了控制秩序,老师叫了两个小孩在前面领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妈妈要进来。。。”马上,全班的小朋友都开始唱着歌,无忧无虑的摇着头、拍着小手。突然之间,我感到这首歌是如此的亲切,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模样,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
为了不打扰学生们上课,我们退出了教室。我们刚出来,就遇见了下面这个小姑娘。
于是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去上课,但是这个小姑娘只顾玩自己的,完全不理睬我们。强巴老师跟我们说,这个小姑娘不仅看不见,而且还听不着,在未送到学校前,家里的人对她是不管不问的,导致她被开水严重烫伤。我一个朋友抱起了她,带着她到处走,可以看得出,她非常的高兴。(当我第二次来到幼儿园时,她非常乐意的让我牵着她的手带她玩耍。)可能是长期缺少爱的关怀,小女孩非常喜欢这种短暂的温暖。看着这个小女孩以及其他儿童,心情一直很沉重,脑子也是一片空白,不知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拖着沉重的心,跟着强巴老师来到了下一处。
这是学校盲人自制奶酪的销售点。他们从自己养的奶牛身上取得奶源,然后自制成奶酪进行销售,也算是自给自足的一部分 。强巴老师介绍说,在盲人学校,学生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及学习均由学校负责,每人每年的花费在1万左右,但学校经费均由社会捐助,学校的运营长期得不到保障。为了尽量节省资金,让社会资金发挥最大的用处,学校老师及学生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种植了谷物、大棚蔬菜,饲养了牲畜,还将自制的卡垫、面包、奶酪、酸奶等市场化。
学校养的鸭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学校的面包房。远远的就能闻到房子里飘过来的香味。下面是学生们考出的面包。
从我食品专业的角度来说,面包烤制的还算是成功的,后面尝了下味道,也还可以,总的来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糖分可以适当再多一点。
我们的向导——强巴老师
下面来到了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西藏,以前是很难买到蔬菜的,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播很快,许多农户都种起了大棚蔬菜。一是因为自身需要,二是蔬菜在这边实在不便宜。学校共有6个大棚,种植了辣椒、小葱、小青菜、胡萝卜、韭菜等。
接下来的地方我是怎么也没想到。
你能想到这是啥吗
最后还是强巴老师给我们解开了谜团,这居然是学校自制的小肥料厂。因为西藏这边土地贫瘠,土地沙化也比较严重,很多作物都很难成活,所以学校为了种大棚蔬菜,种土豆等,专门弄了这个肥料厂。接着我们又跟着强巴老师参观了他们的养殖场。规模不大,只有5只成牛和几只小牛犊,但自给自足足以。
当我们参观到这时,真心觉得这个学校实在是太牛了。我想,如果这些学生们都没有失明,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陶渊明的那片世外桃源了,他们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在这边土地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参观完整个学校,感触颇深。一是想不到在中国居然还存在着这样的学校,在我们的眼中,它看上去是多么的另类,多么的特立独行,也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博爱。 二是社会的能量如此之大。前面提过,整个学校的建设运营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助,正是靠着社会上一个个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学校的发展不像很多爱心学校那样半路折腰,而是不断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这点来说,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的。三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从2006年至今,先后从学校毕业了34名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渐渐地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而而学校里的学生也是勤奋有加。学生们编制的卡垫等手工艺品十分畅销,也得到了消费者们的一致好评。音乐班的老师欧珠曾带领班级组成的盲人乐队参加中国达人秀、2010年四川电视台春节晚会等演出,同样也是好评如潮。
于是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去上课,但是这个小姑娘只顾玩自己的,完全不理睬我们。强巴老师跟我们说,这个小姑娘不仅看不见,而且还听不着,在未送到学校前,家里的人对她是不管不问的,导致她被开水严重烫伤。我一个朋友抱起了她,带着她到处走,可以看得出,她非常的高兴。(当我第二次来到幼儿园时,她非常乐意的让我牵着她的手带她玩耍。)可能是长期缺少爱的关怀,小女孩非常喜欢这种短暂的温暖。看着这个小女孩以及其他儿童,心情一直很沉重,脑子也是一片空白,不知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拖着沉重的心,跟着强巴老师来到了下一处。
这是学校盲人自制奶酪的销售点。他们从自己养的奶牛身上取得奶源,然后自制成奶酪进行销售,也算是自给自足的一部分 。强巴老师介绍说,在盲人学校,学生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及学习均由学校负责,每人每年的花费在1万左右,但学校经费均由社会捐助,学校的运营长期得不到保障。为了尽量节省资金,让社会资金发挥最大的用处,学校老师及学生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种植了谷物、大棚蔬菜,饲养了牲畜,还将自制的卡垫、面包、奶酪、酸奶等市场化。
学校养的鸭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学校的面包房。远远的就能闻到房子里飘过来的香味。下面是学生们考出的面包。
从我食品专业的角度来说,面包烤制的还算是成功的,后面尝了下味道,也还可以,总的来说是色香味俱全,但是还有改进的空间,比如糖分可以适当再多一点。
我们的向导——强巴老师
下面来到了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在西藏,以前是很难买到蔬菜的,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传播很快,许多农户都种起了大棚蔬菜。一是因为自身需要,二是蔬菜在这边实在不便宜。学校共有6个大棚,种植了辣椒、小葱、小青菜、胡萝卜、韭菜等。
接下来的地方我是怎么也没想到。
你能想到这是啥吗
最后还是强巴老师给我们解开了谜团,这居然是学校自制的小肥料厂。因为西藏这边土地贫瘠,土地沙化也比较严重,很多作物都很难成活,所以学校为了种大棚蔬菜,种土豆等,专门弄了这个肥料厂。接着我们又跟着强巴老师参观了他们的养殖场。规模不大,只有5只成牛和几只小牛犊,但自给自足足以。
当我们参观到这时,真心觉得这个学校实在是太牛了。我想,如果这些学生们都没有失明,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陶渊明的那片世外桃源了,他们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在这边土地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参观完整个学校,感触颇深。一是想不到在中国居然还存在着这样的学校,在我们的眼中,它看上去是多么的另类,多么的特立独行,也多么的强大,多么的博爱。 二是社会的能量如此之大。前面提过,整个学校的建设运营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助,正是靠着社会上一个个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学校的发展不像很多爱心学校那样半路折腰,而是不断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这点来说,我还是感到很欣慰的。三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从2006年至今,先后从学校毕业了34名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渐渐地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而而学校里的学生也是勤奋有加。学生们编制的卡垫等手工艺品十分畅销,也得到了消费者们的一致好评。音乐班的老师欧珠曾带领班级组成的盲人乐队参加中国达人秀、2010年四川电视台春节晚会等演出,同样也是好评如潮。
我想,这些学生们就像校园里遍布的胡杨一样,虽然处在一个很恶劣的环境里,但是不自暴自弃,失去生的希望,而是凭着强悍的生命力,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地壮大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在逆境中不断地成长。
额。。。不知道图片怎么回事啊。。。。
【本篇非本人原创,此乃吾表哥之大作也。】
额。。。不知道图片怎么回事啊。。。。
【本篇非本人原创,此乃吾表哥之大作也。】
阅读(5246)┊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