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比历史真实
2015-05-08 09:26:46 发表
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他的画像有两种版本:一是宫廷版,宽堂阔额,五官端正;一是民间版,颚凸鼻凹,相貌实在不尽如人意。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意思很明显,统治者往往会把不利于自己的历史抹杀掉。从前的我们,只知道汉高祖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并且教科书中写的很清楚,刘邦任人唯贤,是民心所向,打下江山后休养生息,为盛汉打下了基础;而项羽烧杀掳掠,大失民心,后自刎于乌江。所以在那时的我们心中,对刘邦充满了敬仰,而对项羽嗤之以鼻。后来才明白项羽是真英雄,刘邦乃真小人,前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虽说朱元璋的相貌有待考证,但我更倾向于民间版,两个版本的差别也反映了“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这一句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仅因为如实在他的力作《史记》里记述领导—当朝天子汉武帝的功过,即引来领导的“龙颜大怒”,遭受了耻辱的宫刑,后他将这些史实巧妙地分述到书中的各处,才使之流传下来,让我们见识了汉武帝的“威严”。这也让我们知道了作为史学家的难处,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还有一句话是这样“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多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只有“风”,描写了下层百姓的生活图景,如男女间真挚的爱情、人民的辛勤劳作,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从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感,也只有风,成为《诗经》中永恒的精华。
纵观历代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无一例外描写了王侯贵族的生活,描写了发生于统治阶级的重大历史事件,描写天子宠幸了谁,任用了谁,然而每一个朝代,用以支撑王国的却是广大的贫民百姓,谁去为他们作传,谁关心他们的生活,谁关心他们的情感,史学家们在他们身上花的笔墨实在吝啬,然而这也是因为他们只是统治者的“下属”,一个打工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乃至性命,不得不按领导的意思去做。
文学家则不同,他们大可嬉笑怒骂,而且是在作品里宣泄这种种情感。不仅如此,反观文学家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作家的个人的影子。换言之,要了解一个文学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往往通过研究他的作品来得出答案。他是情深、情柔,还是情豪、情冷,都可一一得知。屈原的怀才不遇、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清新婉约、曹雪芹的感怀身世,了解了这些,我们同时也就了解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有学者专从此方面,即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文学,研究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著到底属谁所作。如我们知道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而为高鹗所续作,甚至他把曹雪芹所作的前八十回也做了篡改。再如人们怀疑莎士比亚的作品实为培根所作,当然也是有根据的,在此我不敢妄下论断,留待时间吧。
《后唐书》完整地记载了“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然而,处于战乱之中的贫苦百姓的灾难、情感,有谁关注到了呢?“诗圣”杜甫泣血而成《三吏》、《三别》,告诉我们“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伤害之深,灾难之重。
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满清,是中国历史繁盛的又一次高峰,统治者们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接受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必须接受“蛮夷”的朝贡,目中无人。然而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已经清楚,那时的清王朝就像一根朽了心的大木头,只剩一层外衣了。
“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意思很明显,统治者往往会把不利于自己的历史抹杀掉。从前的我们,只知道汉高祖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并且教科书中写的很清楚,刘邦任人唯贤,是民心所向,打下江山后休养生息,为盛汉打下了基础;而项羽烧杀掳掠,大失民心,后自刎于乌江。所以在那时的我们心中,对刘邦充满了敬仰,而对项羽嗤之以鼻。后来才明白项羽是真英雄,刘邦乃真小人,前后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虽说朱元璋的相貌有待考证,但我更倾向于民间版,两个版本的差别也反映了“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这一句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仅因为如实在他的力作《史记》里记述领导—当朝天子汉武帝的功过,即引来领导的“龙颜大怒”,遭受了耻辱的宫刑,后他将这些史实巧妙地分述到书中的各处,才使之流传下来,让我们见识了汉武帝的“威严”。这也让我们知道了作为史学家的难处,就是不能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还有一句话是这样“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说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雅”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多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只有“风”,描写了下层百姓的生活图景,如男女间真挚的爱情、人民的辛勤劳作,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从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真实生活、情感,也只有风,成为《诗经》中永恒的精华。
纵观历代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无一例外描写了王侯贵族的生活,描写了发生于统治阶级的重大历史事件,描写天子宠幸了谁,任用了谁,然而每一个朝代,用以支撑王国的却是广大的贫民百姓,谁去为他们作传,谁关心他们的生活,谁关心他们的情感,史学家们在他们身上花的笔墨实在吝啬,然而这也是因为他们只是统治者的“下属”,一个打工的,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乃至性命,不得不按领导的意思去做。
文学家则不同,他们大可嬉笑怒骂,而且是在作品里宣泄这种种情感。不仅如此,反观文学家们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到作家的个人的影子。换言之,要了解一个文学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往往通过研究他的作品来得出答案。他是情深、情柔,还是情豪、情冷,都可一一得知。屈原的怀才不遇、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清新婉约、曹雪芹的感怀身世,了解了这些,我们同时也就了解了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有学者专从此方面,即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文学,研究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著到底属谁所作。如我们知道了《红楼梦》后四十回非曹雪芹所作,而为高鹗所续作,甚至他把曹雪芹所作的前八十回也做了篡改。再如人们怀疑莎士比亚的作品实为培根所作,当然也是有根据的,在此我不敢妄下论断,留待时间吧。
《后唐书》完整地记载了“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然而,处于战乱之中的贫苦百姓的灾难、情感,有谁关注到了呢?“诗圣”杜甫泣血而成《三吏》、《三别》,告诉我们“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伤害之深,灾难之重。
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满清,是中国历史繁盛的又一次高峰,统治者们自诩“天朝上国,物产丰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接受西方文化,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必须接受“蛮夷”的朝贡,目中无人。然而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已经清楚,那时的清王朝就像一根朽了心的大木头,只剩一层外衣了。
曹雪芹,一个生活在康乾盛世的世家子弟,历经了家族的起落,前后反差之大,令他看清了清王朝繁荣背后的腐朽,乃“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长篇巨著《红楼梦》诞生于“繁荣”的清王朝,统治者震怒,却屡禁不止,因为这才是真确的历史,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光芒终将冲破层层禁锢,洒落人间。所以我们看到了《红楼梦》,看到了清王朝的衰亡,看到了统治者的可笑与无知。但愿这样的悲剧不会再次在历史上上演,因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红楼梦》,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里有了一个完整的《红楼梦》,却始终不是真确的《红楼完梦》,是的,《红楼完梦》。
阅读(5527)┊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