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中的“方言”何其多
2011-05-16 21:20:32 发表
小品中的“方言”何其多 (随笔)
作 者:冻 冰
时下,在各式各样的文艺晚会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莫过于——小品,但不知从何时起,方言——也成了喜剧小品中的“代名词”,就如同一种标签:即小品——方言小品、方言小品——小品。就好像无方言不是小品、无方言不成小品、无方言就不是喜剧小品,无方言就没有笑料、没笑料就得不到喝彩、得不到喝彩就等于没赢得观众的强烈反响……
于是,我们便在舞台上看到了众多的方言小品,特别是近年来所演出的小品,剧中角色不论男女,且各操异地声腔,台词夸张、声调特别,嘴皮子倒翻得够快、就是稍欠利索,真可谓方言汇萃,“风景”既独特又雷同。以至于现场观众倒是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甚至于还有人在大笑中问身旁的人:他刚才说了句什么?那么笑人……就在前不久的年三十的晚上,当小品《同桌的你》剧中角色“小沈阳”一句台词说出后,现场观众和我们都在笑,笔者身旁的家人也在笑,之后,他紧接着问问我:“……刚才他‘小沈阳’说了句什么…都在笑?”其实,我也被问得莫明其妙,因为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说了句什么?大概是他本身的模样或神态成了笑料吧?
再引证一个比较靠谱的例子,当年在影视剧中就创作树造伟人时是否必须要采用方言一题曾引起过圈内人的“热论”,也曾有文章指出:如果剧中多位伟人同时出场,启不成了方言大汇聚?以至于后来人们便逐渐接受了诸多历史伟人的崭新的艺术形像。
我们不妨再认真回味一下,当年在舞台上凭《吃面》等一炮而红的由陈佩斯、朱时茂所创演的小品系列,有哪一出是靠方言取悦于观众的?倒是陈、朱二人地道的京味儿普通话让人笑得开心、笑得自然、笑中有泪,笑后回味。迄今,观众仍对他二人倍加观注,对他们的小品记忆犹新、流连往返……
喜剧小品,首创于八十年代,它是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从陈、朱二人的系列小品到今天的“方言”小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编创者们对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误读?笔者倒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方言小品”,如本山大叔的“说啥呀……”赵丽蓉大妈的“中吗……”特别是小沈阳的“小——沈——阳——”(xiaoshenyang)的“方言英语”等就独具艺术魅力,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标签!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喜剧小品继续延着“无方言不成小品”的这条路走下去,会否予观众造成一种误导?可能也不利于全民族共学普通话的倡导吧?
笔者拙见,仅供参考!
作 者:冻 冰
时下,在各式各样的文艺晚会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莫过于——小品,但不知从何时起,方言——也成了喜剧小品中的“代名词”,就如同一种标签:即小品——方言小品、方言小品——小品。就好像无方言不是小品、无方言不成小品、无方言就不是喜剧小品,无方言就没有笑料、没笑料就得不到喝彩、得不到喝彩就等于没赢得观众的强烈反响……
于是,我们便在舞台上看到了众多的方言小品,特别是近年来所演出的小品,剧中角色不论男女,且各操异地声腔,台词夸张、声调特别,嘴皮子倒翻得够快、就是稍欠利索,真可谓方言汇萃,“风景”既独特又雷同。以至于现场观众倒是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甚至于还有人在大笑中问身旁的人:他刚才说了句什么?那么笑人……就在前不久的年三十的晚上,当小品《同桌的你》剧中角色“小沈阳”一句台词说出后,现场观众和我们都在笑,笔者身旁的家人也在笑,之后,他紧接着问问我:“……刚才他‘小沈阳’说了句什么…都在笑?”其实,我也被问得莫明其妙,因为我也不知道他究竟说了句什么?大概是他本身的模样或神态成了笑料吧?
再引证一个比较靠谱的例子,当年在影视剧中就创作树造伟人时是否必须要采用方言一题曾引起过圈内人的“热论”,也曾有文章指出:如果剧中多位伟人同时出场,启不成了方言大汇聚?以至于后来人们便逐渐接受了诸多历史伟人的崭新的艺术形像。
我们不妨再认真回味一下,当年在舞台上凭《吃面》等一炮而红的由陈佩斯、朱时茂所创演的小品系列,有哪一出是靠方言取悦于观众的?倒是陈、朱二人地道的京味儿普通话让人笑得开心、笑得自然、笑中有泪,笑后回味。迄今,观众仍对他二人倍加观注,对他们的小品记忆犹新、流连往返……
喜剧小品,首创于八十年代,它是集话剧、相声、二人转,小戏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从陈、朱二人的系列小品到今天的“方言”小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还是编创者们对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误读?笔者倒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方言小品”,如本山大叔的“说啥呀……”赵丽蓉大妈的“中吗……”特别是小沈阳的“小——沈——阳——”(xiaoshenyang)的“方言英语”等就独具艺术魅力,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标签!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喜剧小品继续延着“无方言不成小品”的这条路走下去,会否予观众造成一种误导?可能也不利于全民族共学普通话的倡导吧?
笔者拙见,仅供参考!
阅读(6513)┊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