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三(续2)
2010-07-20 20:28:23 发表
4.带着老娘和女儿看《孔子》(2010.1.25.)
----这是一篇观众感言录,历史记印朴实真切,文摘如下:
【我对《孔子》电影一直非常期待,周六老婆出去开会,就带着老娘和女儿到龙德广场看《孔子》。
老娘是个文盲村妇,经常被动地去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因为有时她需要陪孙女多多看一些动漫片。女儿还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还是嚷嚷着要看《阿凡达》。爸爸严肃的说:“不行,你必须得先看《孔子》,因为爸爸将来还要你背诵《论语》,《论语》就是记载孔子说的话和他做的事。”老娘不一样,一听是孔子,至少她有兴趣去了解孔子的事情。
我和老娘无法就孔子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但我知道老娘朴素的情感里,孔子的形象经历过从神、圣到鬼的运动,所以肯定好奇;而我一开始所接触的孔子,当时叫孔老二,是牛鬼蛇神的同类。
我认知孔老二是从“批林批孔”运动时开始的,所以孔老二在我深刻的记忆里是极为丑陋的。有两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无法排除,第一孔老二是刽子手,杀了少正茂。当年孔老二拿着一把滴着血的刀,大喊:“克己复礼”;而少正茂就躺在一边的,画就画在村里小学校的墙壁上,触目惊心。
第二幕却是一个话剧。那是我哥他们班演的,剧目叫《柳下趾痛骂孔老二》。在话剧里,柳下趾是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形象,是我邻家最英俊的大哥演的,而我哥他们班里最滑稽的同学扮演了孔老二。柳下趾身披斗篷,腰悬宝剑,器宇轩昂;孔老二作为迂腐的剥削阶级的代表,原本是要来说服柳下趾的,结果被“革命者”骂了个狗血喷头。那话剧里有一个情节,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淡忘:孔老二乘坐的车是由越剧里常用的旗子组成的,车子前进时后台几个人喊:“隆隆溅,隆隆溅”。在阶级斗争的时代里,孔老二显然不属于贫下中农,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就是这样糟蹋过我们的圣人孔子。以至于在我初中语文学《两小儿辩日》时,对孔子无法回答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大这个问题,老师的解释还是:你看孔子号称圣人,却连两个孩子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殊不知这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老娘对孔子的认识很原始,正如他对神鬼佛的认知一样,基本上没有受这个运动的影响。她在整个运动中,一直偷偷地坚持敬神敬佛,同样也是一贯的要求我们尊重孔夫子所代表的书本、认真读书。在我85年考上北大后,当年在老家还是有点轰动性,我老娘经常在我面前重复我外公对她说的话:这要在过去,我们家就可以享受村里公家祠堂供奉了,我娘都可以不用劳作了。言谈间对尊重孔子的年代还是颇为怀念。
我本人开始认真研读论语,也只是八、九年前的事。读着读着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原来都深深地刻着孔子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出自于孔子之言,甚至当年我们“诲人不倦”的老师一边领着我们批判孔子,一边却用“温故知新”来要求我们的学习态度。读着读着,我才明白,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否定式的批判孔老二实际上就是彻底否定自己。我原先所认识的孔老二和真正的孔子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
老娘看完电影有相当的满足感,她终于第一次可以在银幕上看到那个活生生的圣人,原来也和我们平常人那样,有着那么多的忧苦悲喜。至少给了她一个很深的印象,原来她从小就被父辈们灌输的孔夫子形象,可以这么鲜活。我对《孔子》的剧情相当熟悉,这倒不是我事先知道什么,而是电影中所展示的基本都是我这个还算比较熟悉《论语》的人所知道的史实。整个电影中,我只是对战争中的宏大场面有所保留,似乎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军队,不应该是五百乘军车所能形成的规模。
----这是一篇观众感言录,历史记印朴实真切,文摘如下:
【我对《孔子》电影一直非常期待,周六老婆出去开会,就带着老娘和女儿到龙德广场看《孔子》。
老娘是个文盲村妇,经常被动地去看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电影,因为有时她需要陪孙女多多看一些动漫片。女儿还不知道孔子是谁,所以还是嚷嚷着要看《阿凡达》。爸爸严肃的说:“不行,你必须得先看《孔子》,因为爸爸将来还要你背诵《论语》,《论语》就是记载孔子说的话和他做的事。”老娘不一样,一听是孔子,至少她有兴趣去了解孔子的事情。
我和老娘无法就孔子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但我知道老娘朴素的情感里,孔子的形象经历过从神、圣到鬼的运动,所以肯定好奇;而我一开始所接触的孔子,当时叫孔老二,是牛鬼蛇神的同类。
我认知孔老二是从“批林批孔”运动时开始的,所以孔老二在我深刻的记忆里是极为丑陋的。有两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总也无法排除,第一孔老二是刽子手,杀了少正茂。当年孔老二拿着一把滴着血的刀,大喊:“克己复礼”;而少正茂就躺在一边的,画就画在村里小学校的墙壁上,触目惊心。
第二幕却是一个话剧。那是我哥他们班演的,剧目叫《柳下趾痛骂孔老二》。在话剧里,柳下趾是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形象,是我邻家最英俊的大哥演的,而我哥他们班里最滑稽的同学扮演了孔老二。柳下趾身披斗篷,腰悬宝剑,器宇轩昂;孔老二作为迂腐的剥削阶级的代表,原本是要来说服柳下趾的,结果被“革命者”骂了个狗血喷头。那话剧里有一个情节,我无论如何也没法淡忘:孔老二乘坐的车是由越剧里常用的旗子组成的,车子前进时后台几个人喊:“隆隆溅,隆隆溅”。在阶级斗争的时代里,孔老二显然不属于贫下中农,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就是这样糟蹋过我们的圣人孔子。以至于在我初中语文学《两小儿辩日》时,对孔子无法回答是早上还是中午太阳大这个问题,老师的解释还是:你看孔子号称圣人,却连两个孩子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殊不知这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我老娘对孔子的认识很原始,正如他对神鬼佛的认知一样,基本上没有受这个运动的影响。她在整个运动中,一直偷偷地坚持敬神敬佛,同样也是一贯的要求我们尊重孔夫子所代表的书本、认真读书。在我85年考上北大后,当年在老家还是有点轰动性,我老娘经常在我面前重复我外公对她说的话:这要在过去,我们家就可以享受村里公家祠堂供奉了,我娘都可以不用劳作了。言谈间对尊重孔子的年代还是颇为怀念。
我本人开始认真研读论语,也只是八、九年前的事。读着读着才明白,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举止,原来都深深地刻着孔子的烙印;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出自于孔子之言,甚至当年我们“诲人不倦”的老师一边领着我们批判孔子,一边却用“温故知新”来要求我们的学习态度。读着读着,我才明白,事实上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否定式的批判孔老二实际上就是彻底否定自己。我原先所认识的孔老二和真正的孔子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人。
老娘看完电影有相当的满足感,她终于第一次可以在银幕上看到那个活生生的圣人,原来也和我们平常人那样,有着那么多的忧苦悲喜。至少给了她一个很深的印象,原来她从小就被父辈们灌输的孔夫子形象,可以这么鲜活。我对《孔子》的剧情相当熟悉,这倒不是我事先知道什么,而是电影中所展示的基本都是我这个还算比较熟悉《论语》的人所知道的史实。整个电影中,我只是对战争中的宏大场面有所保留,似乎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军队,不应该是五百乘军车所能形成的规模。
至于孔子和老子会谈的场景,过于渲染成两个数千年人类历史中两个伟人之间的“光芒万丈”的对话,有点“革命”化。
我对周润发所饰演的孔子有高度的认可。尤其是“子见南子”时,南子发出“孔子在苦难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远高于他人”的感叹时,我深深认同剧组对孔子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对一个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的总结非常到位。而这个在磨难中仍然坚持自己理想的老头,最终把自己人类“大同”的理想变成了我们全人类都追随的理想,只是我们现代人也仍然和孔子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相信这个理想能实现。
看着电影,我也曾试着在自己的脑海里去想象孔子作为他那个时代正常人的所作所为。毕竟史料里都是一些非常简洁的语言,无法把一些鲜活的例子展现给我们。孔子成为圣人,那是在其身后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所以在当时,他也最多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已。我对孔子生活中形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论语》中的这两段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否看过论语,都会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来要求自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三十和四十的生活中物质上压力既来自于家庭,精神上的压力来自于孔子。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去“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在我的眼里,如果要拍一个孔子老年时代的故事,孔子的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需要展示。
至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就算在任何时代,如果我们多一份“仁”或“爱”的境界,也许我们也能达到。至少孔子自己也描述过这种生活,并且自己也经历过: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其实在看《孔子》以前,特希望能看到孔子领着众弟子春游的情景。很遗憾,我没有看到。相信许多人心目中自我对《孔子》安排的情节,也会在电影中缺失,这是参与者必定会出现的遗憾。
我还会再带老婆去看一次,毕竟老娘的情感过于朴素,女儿又如洁白的纸,无法对话。找一个了解孔子的人一起看《孔子》,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的感言:
这是一篇由《孔子》而引发的对“孔子”认知历程的回展文章,尽管我不大认同文章的观点,但似有类同的所涉经历,故也引发了不少感叹。
在上文章写作者85年考上北大时,我已是四年“上山下乡(支渔)”后考入“机械技工学校”、二年技校读出后又进一家国企渔业大公司、二年学徒见习、三年单独操作,通过考核后正式定级成为正5级技术工人师傅了。当然,正如俗话所讲:“出道是我早,运道是其好。”“考入北大”--很值得我辈眼热和向往,现在只好为老兄称幸了:老兄遇上了好时光!为何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触呢?本来么,当一个技工师傅与当一位北大毕业后的白领职员,本应该同视为很不错的。可现实社会就是给予了不同对待,就算是有北大毕业背景的技工师傅也要比只有技校毕业背景的技工--其社会地位要高、且高得多,这又是为何呢?皆因“孔老二”原创的理念之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不断延续、被不断强化----所致!这个理念好吗?......
不过,虽然出道有早有迟,却是共同经历了“批林批孔”年代,实属难得。“孔老二”杀少正卯的漫画,我也看见过,还“依葫芦描瓢”过,那是初中一年级一节“绘画课”的内容。“孔老二”劝降“盗趾”的故事,我也听说过。只是听讲,不是看戏。不过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关“孔老二”的罪名却是:1.鼓吹今不如昔、要开历史倒车,主张大家“克已复礼”--倒退到“周公”时代去。
我对周润发所饰演的孔子有高度的认可。尤其是“子见南子”时,南子发出“孔子在苦难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远高于他人”的感叹时,我深深认同剧组对孔子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对一个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的总结非常到位。而这个在磨难中仍然坚持自己理想的老头,最终把自己人类“大同”的理想变成了我们全人类都追随的理想,只是我们现代人也仍然和孔子同时代的人一样,都不相信这个理想能实现。
看着电影,我也曾试着在自己的脑海里去想象孔子作为他那个时代正常人的所作所为。毕竟史料里都是一些非常简洁的语言,无法把一些鲜活的例子展现给我们。孔子成为圣人,那是在其身后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所以在当时,他也最多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而已。我对孔子生活中形象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论语》中的这两段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中国人而言,无论是否看过论语,都会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来要求自己。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三十和四十的生活中物质上压力既来自于家庭,精神上的压力来自于孔子。只是我们很少有人去“向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所以,在我的眼里,如果要拍一个孔子老年时代的故事,孔子的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需要展示。
至于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就算在任何时代,如果我们多一份“仁”或“爱”的境界,也许我们也能达到。至少孔子自己也描述过这种生活,并且自己也经历过: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其实在看《孔子》以前,特希望能看到孔子领着众弟子春游的情景。很遗憾,我没有看到。相信许多人心目中自我对《孔子》安排的情节,也会在电影中缺失,这是参与者必定会出现的遗憾。
我还会再带老婆去看一次,毕竟老娘的情感过于朴素,女儿又如洁白的纸,无法对话。找一个了解孔子的人一起看《孔子》,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我的感言:
这是一篇由《孔子》而引发的对“孔子”认知历程的回展文章,尽管我不大认同文章的观点,但似有类同的所涉经历,故也引发了不少感叹。
在上文章写作者85年考上北大时,我已是四年“上山下乡(支渔)”后考入“机械技工学校”、二年技校读出后又进一家国企渔业大公司、二年学徒见习、三年单独操作,通过考核后正式定级成为正5级技术工人师傅了。当然,正如俗话所讲:“出道是我早,运道是其好。”“考入北大”--很值得我辈眼热和向往,现在只好为老兄称幸了:老兄遇上了好时光!为何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触呢?本来么,当一个技工师傅与当一位北大毕业后的白领职员,本应该同视为很不错的。可现实社会就是给予了不同对待,就算是有北大毕业背景的技工师傅也要比只有技校毕业背景的技工--其社会地位要高、且高得多,这又是为何呢?皆因“孔老二”原创的理念之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被不断延续、被不断强化----所致!这个理念好吗?......
不过,虽然出道有早有迟,却是共同经历了“批林批孔”年代,实属难得。“孔老二”杀少正卯的漫画,我也看见过,还“依葫芦描瓢”过,那是初中一年级一节“绘画课”的内容。“孔老二”劝降“盗趾”的故事,我也听说过。只是听讲,不是看戏。不过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关“孔老二”的罪名却是:1.鼓吹今不如昔、要开历史倒车,主张大家“克已复礼”--倒退到“周公”时代去。
2.看不起劳动人民和广大妇女,主张以“君子”为最高来分尊卑定等级,人为制造行业和人群之间的不平等。另外,我还有初初的印象是:孔丘时代曾有过一场“百家争鸣”时期,当时(批林批孔时期)被提到的比较红的是“法家”,其代表人物有“韩非子”、“荀子”、“商鞅”等,当然,批孔老祖宗墨子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听听“韩非子”、“荀子”、“商鞅”、“墨子”等的“语录”、故事等,也觉得确实是蛮有道理。于是我当初就对历史上的这场“百家争鸣”比较感兴趣起来,借“批林批孔”之“东风”,尽量看读起当时可以看读得到的各种有关资料来。
其实,“孔圣人”最初进入我的印象还是在“批林批孔”运动的前头,我读小学三年级(文革初期)之时。当时,学读了毛泽东主席的有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及学生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以及“学生也要搞社会调查,也要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指示后,当时我就读的学校(浙江竹乡一个小镇中心小学)就“活学活用”地组织起我们这班小学三年级的“小不点”,在没带班老师的条件下“自行组合”去亲历了了一次“农村调查”实践,要求是要写一篇作文--“农村调查报告“。
记得当初是以“学习小组”形式组合的,我所在的一组七个“小不点”,其中有一位姓陆的同学就是家住农村,父母亲都是农民(人民公社社员),且其出身成份为“贫农”,其父亲还是xx公社xx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副队长。这于是等于“天赐良机”,我们小组的“农村调查”就转变成在当时也蛮时兴的“访贫问苦”了,“访贫问苦”的对象就是陆同学家。
陆同学回家去一讲,第二天一早就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其阿爹同意专门接受我们的访问了!嗨呀,春光亮亮,竹叶翠翠,菜花黄黄,草子墨绿(草子:紫云英的俗称,属油科类绿叶作物。以前的农民常在稻谷收割后的大田里播种草子过冬,主要是为了护田、同时为开春后翻耕准备好一批有机绿肥)。一行七个“小不点”象“稻桶麻将”(叽叽加加叫的麻雀)一样穿田洋过竹林,很快便来到陆同学家。陆同学的阿爹虽是农民,却蛮有“文相”,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点也没小看我们的意思。一番问长问短:走竭力了否?饥渴了否?--之后,便按排我们团团围坐在堂前间的一张“八仙桌”的四边,每人面前一把炒倭豆(蚕豆),一碗茶。
陆同学阿爹显然是一个几经“文革”风雨洗礼的“老农”了,大概也还当过“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代表人员,进驻过机关、学校啥的,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先拿出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小印本,有红塑皮封面,故有此称),带我们先起立面向堂上高挂的毛主席像认认真真、真真诚诚的来一句:首先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并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现在想想:这位“老农”的胆子也算蛮大的!按当时的“市场行情话”,在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后,是该祝林(彪)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的。可该位“老农”居然敢在心中不放林副主席的位置,还敢对我们直直的讲出来......)--此后才正式拉开“访贫问苦”的幕布。
陆同学阿爹显然也还是一位口才相当好的“老农”,根本不用我们多问,他就从本小队有多少人口、多少户贫下中农、没地主户、只有一户富农(对这点他好象蛮自豪);有多少土地、其中竹林地多少、旱地多少、水稻田多少;旧社会(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前)生活啥光景、新社会(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后)生活又是啥光景......一一讲来,有兹有味。我们这班“小不点”就象听故事,味道十足。我作为“调查报告”的预定主笔,只觉得做笔记来不及。
其实,“孔圣人”最初进入我的印象还是在“批林批孔”运动的前头,我读小学三年级(文革初期)之时。当时,学读了毛泽东主席的有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及学生不仅要读书学习,“还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以及“学生也要搞社会调查,也要参加社会实践”等等指示后,当时我就读的学校(浙江竹乡一个小镇中心小学)就“活学活用”地组织起我们这班小学三年级的“小不点”,在没带班老师的条件下“自行组合”去亲历了了一次“农村调查”实践,要求是要写一篇作文--“农村调查报告“。
记得当初是以“学习小组”形式组合的,我所在的一组七个“小不点”,其中有一位姓陆的同学就是家住农村,父母亲都是农民(人民公社社员),且其出身成份为“贫农”,其父亲还是xx公社xx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副队长。这于是等于“天赐良机”,我们小组的“农村调查”就转变成在当时也蛮时兴的“访贫问苦”了,“访贫问苦”的对象就是陆同学家。
陆同学回家去一讲,第二天一早就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其阿爹同意专门接受我们的访问了!嗨呀,春光亮亮,竹叶翠翠,菜花黄黄,草子墨绿(草子:紫云英的俗称,属油科类绿叶作物。以前的农民常在稻谷收割后的大田里播种草子过冬,主要是为了护田、同时为开春后翻耕准备好一批有机绿肥)。一行七个“小不点”象“稻桶麻将”(叽叽加加叫的麻雀)一样穿田洋过竹林,很快便来到陆同学家。陆同学的阿爹虽是农民,却蛮有“文相”,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点也没小看我们的意思。一番问长问短:走竭力了否?饥渴了否?--之后,便按排我们团团围坐在堂前间的一张“八仙桌”的四边,每人面前一把炒倭豆(蚕豆),一碗茶。
陆同学阿爹显然是一个几经“文革”风雨洗礼的“老农”了,大概也还当过“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代表人员,进驻过机关、学校啥的,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先拿出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小印本,有红塑皮封面,故有此称),带我们先起立面向堂上高挂的毛主席像认认真真、真真诚诚的来一句:首先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并祝毛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现在想想:这位“老农”的胆子也算蛮大的!按当时的“市场行情话”,在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后,是该祝林(彪)副主席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的。可该位“老农”居然敢在心中不放林副主席的位置,还敢对我们直直的讲出来......)--此后才正式拉开“访贫问苦”的幕布。
陆同学阿爹显然也还是一位口才相当好的“老农”,根本不用我们多问,他就从本小队有多少人口、多少户贫下中农、没地主户、只有一户富农(对这点他好象蛮自豪);有多少土地、其中竹林地多少、旱地多少、水稻田多少;旧社会(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前)生活啥光景、新社会(共产党解放全中国后)生活又是啥光景......一一讲来,有兹有味。我们这班“小不点”就象听故事,味道十足。我作为“调查报告”的预定主笔,只觉得做笔记来不及。
印象最深趵是:新旧社会的主要区别是:每当遭受洪水灾害时,旧社会里穷农民根本无人顾没人管,家毁田淹后只好拉家带口外逃讨饭去避灾荒,而新社会则由于政府己把农民己组织起来了,有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关怀和领导,抗灾力量有大提高,不单有当年就抗洪抗灾获丰收的记录,并且基本己打消了一受灾后就只有外逃讨饭的惯例。也就是讲,灾荒再大,农民们也己开始相信公社的力量、共产党的力量、毛主席的力量了。这期间,还讲到了当时叫我们这班“小不点”死也无法理解的一件事情。陆同学阿爹讲:在旧社会,我们做小孩的也很苦,不单一有点劲了就要去割猪草(割青草作养猪饲料)、作柴草(砍柴割草作为家用燃料),还要每日去先生那里学背一句“圣训”,每日要去村口拜“孔圣人”。可一遭发洪水,“孔圣人”也与其它什物一样就当即被大水冲走了,一点也帮不上我们的忙,还是共产党、毛主席好!他们才是真正关怀和帮助我们的人......当我问啥为“先生”、何为“圣训”、谁是“孔圣人”时,回答是:“先生”=村民合家共请的一位私熟老师,“圣训”=“子曰:...”,“孔圣人”=竖在村口的一尊木头塑像,该塑像听塑的人象样子像是一个土地公公老头子......我再问:“圣训”训什么时,回答是:“也不知道是些啥意思的话,只要读三遍后会背出来就行了,我们一转背就忘记了也没关系,故致实在不记得究竟子曰了些什么......”当我等“小不点”兴趣十足地再问“现在“孔圣人”塑像还在吗?在哪里?我们好去看一看吗”--时,陆同学阿爹却告诉我们说:“孔圣人”塑像己在前不久的一场“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砸碎了,没了......
“访贫问苦”结束后,由我“主笔”的一份“关于xx村的调查报告”为我们小组赢得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小组”笫一名的荣誉。我还由此获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事后班主任王老师曾偷偷问我:你们真知道“孔圣人”是什么人吗?我老实回答:不知道。王老师告诉我:可能陆阿伯(指陆同学阿爹)讲得也有道理,一点理由也不知道就让小孩每天去拜他是不太好,太过份。可把“孔圣人”简单当“四旧”砸了,也不全对。毛主席还肯定了不少“孔圣人”的话呢!你们还小,今后多读些书,就会知道了.....我当时只有“哦”一下的份,其他就如进入云里雾里了。更叫我感到云里雾里的是:几天后,王老师就被带上“高帽子”遭批斗了,罪名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玩固不化坚持反动立场,竭力宣扬封资修......”这一批斗不要紧,我们班上整整一个星期的语文课就没老师给上了。王老师只回过班里一次,那是在全校批斗大会后又带回到班里来进一步小会批斗一下,以“肃清余毒”。以后,王老师就成了学校里的“专职扫地圆工”了。此事给我班这些“小不点”带来的震憾是太空前了!我虽云里雾里,但隐约感觉可能与王老师的“孔圣人”情结有关。当时我真有点后悔:要是我在调查报告里不写啥“孔圣人”之类的八卦事情,王老师可能就不会有啥“孔圣人”情结好显露,也就不会遭此批斗之灾了吧?都是“孔圣人”闯滴祸!--这就是“孔圣人”留给我的第一印像:“孔圣人=闯祸精”!
随着年历的曾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历经“批林批孔”,以及后来参加共青团,多次重温“五.四”运动的历史,使我对“孔圣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批林批孔”运动挖足了“孔老二”的“烂脚疤”,但也还是可从林彪欣赏的“中庸之道......合理”之类的孔孟言论中略知一点“孔孟之道”的“原版”斑点。
“访贫问苦”结束后,由我“主笔”的一份“关于xx村的调查报告”为我们小组赢得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小组”笫一名的荣誉。我还由此获评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事后班主任王老师曾偷偷问我:你们真知道“孔圣人”是什么人吗?我老实回答:不知道。王老师告诉我:可能陆阿伯(指陆同学阿爹)讲得也有道理,一点理由也不知道就让小孩每天去拜他是不太好,太过份。可把“孔圣人”简单当“四旧”砸了,也不全对。毛主席还肯定了不少“孔圣人”的话呢!你们还小,今后多读些书,就会知道了.....我当时只有“哦”一下的份,其他就如进入云里雾里了。更叫我感到云里雾里的是:几天后,王老师就被带上“高帽子”遭批斗了,罪名是“出身剥削阶级家庭、玩固不化坚持反动立场,竭力宣扬封资修......”这一批斗不要紧,我们班上整整一个星期的语文课就没老师给上了。王老师只回过班里一次,那是在全校批斗大会后又带回到班里来进一步小会批斗一下,以“肃清余毒”。以后,王老师就成了学校里的“专职扫地圆工”了。此事给我班这些“小不点”带来的震憾是太空前了!我虽云里雾里,但隐约感觉可能与王老师的“孔圣人”情结有关。当时我真有点后悔:要是我在调查报告里不写啥“孔圣人”之类的八卦事情,王老师可能就不会有啥“孔圣人”情结好显露,也就不会遭此批斗之灾了吧?都是“孔圣人”闯滴祸!--这就是“孔圣人”留给我的第一印像:“孔圣人=闯祸精”!
随着年历的曾长,阅历的增加,特别是历经“批林批孔”,以及后来参加共青团,多次重温“五.四”运动的历史,使我对“孔圣人”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批林批孔”运动挖足了“孔老二”的“烂脚疤”,但也还是可从林彪欣赏的“中庸之道......合理”之类的孔孟言论中略知一点“孔孟之道”的“原版”斑点。
“五.四”运动则更加清楚地告诉我们:打倒“孔家店”,是为了“救救孩子”!“孔家店”是啥店?是对孔丘的一部分理念断章取义再加进自加的“私货”来贩卖的“奸商”店!为搭卖自家的“私货”,借故抬高孔丘为”孔圣人”来做店牌,再以“孔圣人”这块招牌来吓人、压人,实行强买强卖!这就是“孔家店”给我的初步认识,并由此更进一步激起了我对“原版孔丘”探究的兴趣 。奇怪的是,见识越多,对”孔家店“的坏印像就是没改变。
因此,依我个人之见:“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砸碎了“孔家店”的吓人包装,现出了人造“圣人”的私欲满满却又道貌岸然的本来面目。我觉得:“孔家店”中的“孔圣人”决非原版面貌的“孔丘”。孔丘从“尼父”到“褒城宣尼公”到“文圣尼父”到“先师尼父”到“隆道公”到“文宣王”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到“至圣先师”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无不显示“造圣者”们的为贩私货而尽力造圣的功力。不用广告也可让人明白的是:知是圣者,已先须是圣者,知是圣训,己亦是可发圣训者也!造圣贩私货的秘决盖出于此!
鲁迅先生在评议话剧《子见南子》的风波时曾言:“历史告诉我们:汉刘邦本是一员亭长,一个无赖棍徒,却一旦‘贵为天子’,就会尊孔;朱无璋不过一牧牛儿,一修道和尚,一天‘危生龙庭’,也会尊孔;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华,也要‘存汉俗尊儒(孔)术。这些‘万岁皇爷’为什么这样志同道合呢?无非为了孔家思想能够训练得一般‘民’们不敢反抗,不好‘犯上作乱’而己!......”
原来,造圣者除为自己挂上一块“亦是圣者”的招牌好搭卖私货外,还要训练一般‘民’们对他们所贩私货保持臣服或忍耐--这才是终极目的!
原来,“子见南子”该场戏亦非胡玫们首创,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己,哈哈......
因此,依我个人之见:“五.四”运动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砸碎了“孔家店”的吓人包装,现出了人造“圣人”的私欲满满却又道貌岸然的本来面目。我觉得:“孔家店”中的“孔圣人”决非原版面貌的“孔丘”。孔丘从“尼父”到“褒城宣尼公”到“文圣尼父”到“先师尼父”到“隆道公”到“文宣王”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到“至圣先师”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无不显示“造圣者”们的为贩私货而尽力造圣的功力。不用广告也可让人明白的是:知是圣者,已先须是圣者,知是圣训,己亦是可发圣训者也!造圣贩私货的秘决盖出于此!
鲁迅先生在评议话剧《子见南子》的风波时曾言:“历史告诉我们:汉刘邦本是一员亭长,一个无赖棍徒,却一旦‘贵为天子’,就会尊孔;朱无璋不过一牧牛儿,一修道和尚,一天‘危生龙庭’,也会尊孔;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华,也要‘存汉俗尊儒(孔)术。这些‘万岁皇爷’为什么这样志同道合呢?无非为了孔家思想能够训练得一般‘民’们不敢反抗,不好‘犯上作乱’而己!......”
原来,造圣者除为自己挂上一块“亦是圣者”的招牌好搭卖私货外,还要训练一般‘民’们对他们所贩私货保持臣服或忍耐--这才是终极目的!
原来,“子见南子”该场戏亦非胡玫们首创,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己,哈哈......
阅读(6514)┊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