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三(续3)
2010-07-22 21:01:13 发表
5.郑渊洁:我没看《孔子》先哭了(2010.1.24.).
这是一篇杂谈,蛮有趣,摘录如下:
【——地球日记·2010年1月23日 郑渊洁
今天中国不少媒体在谈论电影《孔子》。听说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
原准备下周二电影院半价时去看《孔子》的。看到“看《孔子》不哭不是人”的试金石话后,笔者赶紧恶补孔子,生怕由于了解孔子不全面导致看电影时没哭从而变成狗。
再次研究孔子后,我对孔子下面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再次颇费踌躇。那句话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应该是:第一个制作俑的人,断子绝孙。
孔子所处的时代,死了人,都是土葬。埋葬者显赫者时,会让活人陪葬。孔子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人发明了假人(俑),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从字面上看,是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
笔者认为这件事绝对影响孔子的形象,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中国的孔圣人坚持活人陪葬制度。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应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给达官贵人陪葬,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他也不会希望别人的孩子去陪葬。但是孔子也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容易让人得出相反结论的话。
还有一种可能,是孔子很环保,反对滥伐树木制作俑陪葬,倡导低碳殡葬,所以咒骂发明并制作俑的人。但是也说不通,从活人陪葬改革为用俑陪葬,已经是质的变化。如果孔子对以俑代人都大发雷霆,超前的幅度也太令人难以置信,就差直接倡导火葬了。
经过痛定思痛的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应该是咒骂第一个用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但是笔者实在不愿意这样想孔子,于是索性大哭一场,不了了之。
擦干眼泪,去看电影《孔子》。不知看《孔子》时还会不会再哭。也不知电影《孔子》是否回避“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或者正确诠释抑或美化孔子。
不管怎么说,反正笔者为孔子哭过了。人籍保全。】
我的感言:
这位郑兄的杂论委实杂得精彩。可是按“孔圣人”非原版“孔丘”之论来评议,则郑兄之杂论显然是板子打错了地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圣人”所讲,还是原版“孔丘”的话,本身就存有疑问,解说起来也就大有不同的,是否?同样道理,确认胡玫们的《孔子》是解说演义“孔圣人”还是解说演义原版“孔丘”,评讲起来的内容又大不相同,对不对?!所以,无理头的哭与不哭根本与《孔子》或孔丘无关,更不必介意哭不哭与是不是人有关链。因说此话的人本身并非神仙。至于有人要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也不必太在意,即使此话真是孔丘说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孔丘本原就是小人一个,他的话绝不可能成为“圣旨”,当然如此话是“孔圣人”讲过的,那就更不用多虑了:“孔圣人”--人造货--充其量也不过是“纸老虎”一只,能供哈哈一玩笑而已。
6.看《孔子》(2010.1.25.).
这又是一篇杂谈,也蛮有趣,更是电影观众群中的一路经典代表的心声。原文摘录如下:
这是一篇杂谈,蛮有趣,摘录如下:
【——地球日记·2010年1月23日 郑渊洁
今天中国不少媒体在谈论电影《孔子》。听说电影《孔子》的某主创人员说,观众看电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
原准备下周二电影院半价时去看《孔子》的。看到“看《孔子》不哭不是人”的试金石话后,笔者赶紧恶补孔子,生怕由于了解孔子不全面导致看电影时没哭从而变成狗。
再次研究孔子后,我对孔子下面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再次颇费踌躇。那句话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应该是:第一个制作俑的人,断子绝孙。
孔子所处的时代,死了人,都是土葬。埋葬者显赫者时,会让活人陪葬。孔子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人发明了假人(俑),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从字面上看,是孔子反对用假人代替真人陪葬,认为这坏了老规矩,甚至诅咒第一个获得俑专利的人断子绝孙,无后。
笔者认为这件事绝对影响孔子的形象,从感情上无法接受中国的孔圣人坚持活人陪葬制度。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应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给达官贵人陪葬,由此我们可以断定,他也不会希望别人的孩子去陪葬。但是孔子也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等容易让人得出相反结论的话。
还有一种可能,是孔子很环保,反对滥伐树木制作俑陪葬,倡导低碳殡葬,所以咒骂发明并制作俑的人。但是也说不通,从活人陪葬改革为用俑陪葬,已经是质的变化。如果孔子对以俑代人都大发雷霆,超前的幅度也太令人难以置信,就差直接倡导火葬了。
经过痛定思痛的分析判断,笔者认为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原意应该是咒骂第一个用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但是笔者实在不愿意这样想孔子,于是索性大哭一场,不了了之。
擦干眼泪,去看电影《孔子》。不知看《孔子》时还会不会再哭。也不知电影《孔子》是否回避“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或者正确诠释抑或美化孔子。
不管怎么说,反正笔者为孔子哭过了。人籍保全。】
我的感言:
这位郑兄的杂论委实杂得精彩。可是按“孔圣人”非原版“孔丘”之论来评议,则郑兄之杂论显然是板子打错了地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孔圣人”所讲,还是原版“孔丘”的话,本身就存有疑问,解说起来也就大有不同的,是否?同样道理,确认胡玫们的《孔子》是解说演义“孔圣人”还是解说演义原版“孔丘”,评讲起来的内容又大不相同,对不对?!所以,无理头的哭与不哭根本与《孔子》或孔丘无关,更不必介意哭不哭与是不是人有关链。因说此话的人本身并非神仙。至于有人要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那也不必太在意,即使此话真是孔丘说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孔丘本原就是小人一个,他的话绝不可能成为“圣旨”,当然如此话是“孔圣人”讲过的,那就更不用多虑了:“孔圣人”--人造货--充其量也不过是“纸老虎”一只,能供哈哈一玩笑而已。
6.看《孔子》(2010.1.25.).
这又是一篇杂谈,也蛮有趣,更是电影观众群中的一路经典代表的心声。原文摘录如下:
【今天我去看了《孔子》,在进场之前,我又离场了,是因为我要看清楚我究竟坐在哪里,免得一进去以后打扰到别人。一进场我就后悔了,电影院里不到十人,座位基本是自助的。在中国的古代,产生了一堆的子,虽然他们今天曰的和昨天曰的甚至还会自相矛盾,他们的意义不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好,而在于他们说的足够多,各个时空的政客们各取所需,或推崇或批判。孔子就是里面最富有代表意义的一位。
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这些古代题材有什么拍成电影的必要,从电影的角度,类似的电影从诞生的一瞬间做的就是最反电影的事情,那就是扼杀想象力。但你要真说中国这些古代大片没有想象力吧,也不一定,编剧们经常创造出非常反历史的桥段,所以这本身是非常纠结的一件事情。之所以中国的大片大多数都要拍古代著名人物或者故事,源于制片方投资方没有什么安全感,他们觉得投了大钱,要完全建立在靠编剧导演创造出来的故事上不大靠谱,而偶然有导演同时拥有了巨大投资和自由创造的权利之后,拍出来的电影居然更加差。这一切,拧成了中国大片的悲剧史。至于周润发说,看完电影不哭的都不是人,我相信这是他的错觉,一定是在内部的看片会上,制片方都哭了。制片方哭的是,这得要拉多少的中小学生政府机关包场才能保本啊。
我们抛去一切政治的因素,从电影的本身看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电影里的说教毫无感染力,孔子一边在电影里说礼说仁的时候,我边上那人还用手机大声聊了十分钟的天,里面的战争如同儿戏,鲁国国力不济即将不保,而孔子的弟子只需要设一点路障向空中射箭就能退敌,而影片中,人和人之间的口交都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就好比小时候家长经常告诉我们,今日事要今日毕,但这句话其实不能说服你。这已经不是一个子多曰几下就能忽悠人的年代了。通过电影,你很难理解孔子这个团队里的员工为什么一直追随着孔子。在渲染人物性格的地方,我忍受了他们花十分钟让一碗马肉汤,来宣扬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因为我已经忍了孔子二十九代弟子孔融让一只梨的故事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时光。而任泉扮演的颜回最后居然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了,这不是感人,这是愚蠢。在前戏没有做够,过程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主人公就爽死了,这是不合逻辑的。在理想刻画的不够成功的情况下,这是毫无人性光环的桥段,放到现代电影里,就好比领导家被火烧了,领导的秘书冲进火海,救出了一本毛泽东文选,出来一看只救出了上卷,于是又冲了进去,又救出一本,出来一看妈的原来不是上下卷,自己救出的是一本中卷,于是明知道房子要塌了自己不行了,又冲了进去,然后房子就塌了他就死了。作为观众,你认为你能哭么。周迅的出场完全是因为制片方认为要加一个女人才能丰富电影,周迅扮演的南子对着孔子调情半天,但是子光曰不日,急死我了。最后南子的结局是不知道为什么被射死了。
我给《孔子》打出了两分,首先,为了周润发之前在《阿郎的故事》中的精彩演出,鼓励这部电影一分,我想周润发的不哭不是人理论用在《阿郎的故事》中是成立的。最后,因为导演是女性,也鼓励一分。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孔子》或者另外一位女导演的《我是刘跃进》,这两位女性导演对于非情感类电影,尤其是比较庞杂的电影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我不是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去拍一些爱情电影或者生活电影,这是女导演的长项,类似张艾嘉的《心动》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女导演的好电影。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自己。
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这些古代题材有什么拍成电影的必要,从电影的角度,类似的电影从诞生的一瞬间做的就是最反电影的事情,那就是扼杀想象力。但你要真说中国这些古代大片没有想象力吧,也不一定,编剧们经常创造出非常反历史的桥段,所以这本身是非常纠结的一件事情。之所以中国的大片大多数都要拍古代著名人物或者故事,源于制片方投资方没有什么安全感,他们觉得投了大钱,要完全建立在靠编剧导演创造出来的故事上不大靠谱,而偶然有导演同时拥有了巨大投资和自由创造的权利之后,拍出来的电影居然更加差。这一切,拧成了中国大片的悲剧史。至于周润发说,看完电影不哭的都不是人,我相信这是他的错觉,一定是在内部的看片会上,制片方都哭了。制片方哭的是,这得要拉多少的中小学生政府机关包场才能保本啊。
我们抛去一切政治的因素,从电影的本身看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电影里的说教毫无感染力,孔子一边在电影里说礼说仁的时候,我边上那人还用手机大声聊了十分钟的天,里面的战争如同儿戏,鲁国国力不济即将不保,而孔子的弟子只需要设一点路障向空中射箭就能退敌,而影片中,人和人之间的口交都没有任何的说服力,就好比小时候家长经常告诉我们,今日事要今日毕,但这句话其实不能说服你。这已经不是一个子多曰几下就能忽悠人的年代了。通过电影,你很难理解孔子这个团队里的员工为什么一直追随着孔子。在渲染人物性格的地方,我忍受了他们花十分钟让一碗马肉汤,来宣扬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因为我已经忍了孔子二十九代弟子孔融让一只梨的故事贯穿了我整个童年的时光。而任泉扮演的颜回最后居然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了,这不是感人,这是愚蠢。在前戏没有做够,过程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主人公就爽死了,这是不合逻辑的。在理想刻画的不够成功的情况下,这是毫无人性光环的桥段,放到现代电影里,就好比领导家被火烧了,领导的秘书冲进火海,救出了一本毛泽东文选,出来一看只救出了上卷,于是又冲了进去,又救出一本,出来一看妈的原来不是上下卷,自己救出的是一本中卷,于是明知道房子要塌了自己不行了,又冲了进去,然后房子就塌了他就死了。作为观众,你认为你能哭么。周迅的出场完全是因为制片方认为要加一个女人才能丰富电影,周迅扮演的南子对着孔子调情半天,但是子光曰不日,急死我了。最后南子的结局是不知道为什么被射死了。
我给《孔子》打出了两分,首先,为了周润发之前在《阿郎的故事》中的精彩演出,鼓励这部电影一分,我想周润发的不哭不是人理论用在《阿郎的故事》中是成立的。最后,因为导演是女性,也鼓励一分。但是不得不说,无论是《孔子》或者另外一位女导演的《我是刘跃进》,这两位女性导演对于非情感类电影,尤其是比较庞杂的电影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我不是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去拍一些爱情电影或者生活电影,这是女导演的长项,类似张艾嘉的《心动》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女导演的好电影。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自己。
最后,我想说,《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
我的感言:
这位老兄的杂论委实杂得很精彩。其产生的“杂念”虽然离谱,但我认为首要责任要归在于胡导陈编,先是他们“乌龙”了电影标记,即没在开演之初就来个明确标记:“本片将尽量真实地展演......”或“本片属史实与虚构结合,请勿对号入座...”或干脆是“本片纯属虚构......”--编导“乌龙”在先,难怪观众无天海地地去“乌龙”在后了。不过上面这位“看《孔子》”的老兄,最后竟“乌龙”得“全面统杀”,用其自家的话讲是“《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虽然该种“全面统杀”的言论也等于讲其自家所讲的都是废话,但归结倒底也就只好算是“一家之乌龙”了,曲高和寡而己。再从其还有一些话看,其似乎还有看不起女导演有把握好庞杂事境全局的能力,其讲:“女性导演对于非情感类电影,尤其是比较庞杂的电影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我不是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去拍一些爱情电影或者生活电影,这是女导演的长项,类似张艾嘉的《心动》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女导演的好电影。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自己。”--这点“乌龙”就有点过份,对庞杂事境全局的把握能力确是有高有低,但衡量资格时是不能以性别做标签的。2500年前的“孔老二”只敢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却不敢讲“唯女子与小人其能力是较差的”,这点足见“孔老二”还是很有分寸的:能力再高的人的出世,首先是要有一位有能力生养其的“女子”存在--这就是人类世界暂时还无法破解的轶律现实。当然,时代是在进步,“孔老二”早已过时,但总还不至于己经进步到了只准男性有“高大全”的本领,而不准女性也有把握好庞杂事境全局的能力吧?有这种“乌龙”想法,除了只会自戴眼罩、自讨苦吃,还会有啥好结果呢?
我的感言:
这位老兄的杂论委实杂得很精彩。其产生的“杂念”虽然离谱,但我认为首要责任要归在于胡导陈编,先是他们“乌龙”了电影标记,即没在开演之初就来个明确标记:“本片将尽量真实地展演......”或“本片属史实与虚构结合,请勿对号入座...”或干脆是“本片纯属虚构......”--编导“乌龙”在先,难怪观众无天海地地去“乌龙”在后了。不过上面这位“看《孔子》”的老兄,最后竟“乌龙”得“全面统杀”,用其自家的话讲是“《孔子》这部电影,无论从拍摄意义,商业利润,艺术追求,电影探索,教育启蒙,警世感人,视听震撼,娱乐消遣,记录历史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是一部完全可以抹去的电影。”--虽然该种“全面统杀”的言论也等于讲其自家所讲的都是废话,但归结倒底也就只好算是“一家之乌龙”了,曲高和寡而己。再从其还有一些话看,其似乎还有看不起女导演有把握好庞杂事境全局的能力,其讲:“女性导演对于非情感类电影,尤其是比较庞杂的电影的把握能力都比较差,我不是特别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去拍一些爱情电影或者生活电影,这是女导演的长项,类似张艾嘉的《心动》和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都是女导演的好电影。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自己。”--这点“乌龙”就有点过份,对庞杂事境全局的把握能力确是有高有低,但衡量资格时是不能以性别做标签的。2500年前的“孔老二”只敢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却不敢讲“唯女子与小人其能力是较差的”,这点足见“孔老二”还是很有分寸的:能力再高的人的出世,首先是要有一位有能力生养其的“女子”存在--这就是人类世界暂时还无法破解的轶律现实。当然,时代是在进步,“孔老二”早已过时,但总还不至于己经进步到了只准男性有“高大全”的本领,而不准女性也有把握好庞杂事境全局的能力吧?有这种“乌龙”想法,除了只会自戴眼罩、自讨苦吃,还会有啥好结果呢?
阅读(5800)┊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