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三(续10)
2010-08-03 20:34:37 发表
12.儒家死亡观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发文日期: 2009年04月01日)
这是一文很“乌龙”的小品文,因“乌龙”得野蛮有趣,故也全文摘录如下:
【死亡,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道德的最高峰。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其意不言自明,表明将舍身殉道,九死不悔。儒家认为人应当为“忠孝仁义礼智悌信”这八德而死,但这却回避了死亡的话题。因为多数人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病与衰老,他们的死并发不伴随生与义的决择。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贵贱,就是死也要分轻重凡俗的。可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人死不过是三尺黄土埋枯骨,千里孤坟百世哀,难道封建等级意识要从生延续到死吗?死亡对死者而言是相同的结局:死亡将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抹掉。他生活的印迹将会被漫长的时间洗刷干净;他的喜怒哀乐将会消散在空中;也许他的作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后人享受着他的成果,阅读着他的传记并铭记着他。他的传记或是聊聊数语或是洋洋洒洒千万言,但是与一个人沧桑曲折的一生相比,这也太微不足道了。一个人的死亡对于生者而言,会给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带来影响,甚至成为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烙印。
相传孔子门人子路被人追杀,临死前喊道:“君子死,冠不免。”面对死亡,他应是潇洒的了。但反过一想,这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名言何其相似?一方面即使是死也不可以撼动人的尊严,当真可敬;另一方面临死前对“礼节”仍然念念不忘,渴望一个“君子”式的死法,好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是啊,对待死亡,要顺其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甚至婴儿出生比死亡更加痛苦。而且人之一生与人类历史或是宇宙之历史相比,更是渺小至极。正所谓“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生。”】
我的笑言:
“死亡,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道德的最高峰。”--闻所未闻的高论!只是那里一位中国古代文人是以“死亡”为“道德的最高峰”的,实在想不出典型的例证,只好云里雾里而已了。至于孟子所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是否也就可代表全体儒家的“死亡观”,也就很难讲了,因这句话更象是讲“为何而生存”的观点。“儒家认为人应当为“忠孝仁义礼智悌信”这八德而死,”--对这一点,就是对于“广大”的儒生们而言是否“公认”过--也就更难讲!至于把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解说为“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贵贱,就是死也要分轻重凡俗的”--也就太“乌龙”了一点。司马迁的原意是:人都会死的,只是有些人不只是一个人死了,意义重大。有些人死了也就是一个人死掉了,无关他人。这里丝毫没死得高贵或死得凡俗的意思。不过,“君子死,冠不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倒确与孔门儒学有涉,但也仅限于一斑,不可从此就以一斑而概全貌也!有一句诗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或许更能说明孔门儒学的死亡观--其实是“比较观”--我死后,会死得象那些早先的逝者吗?不会或不能太离谱吧?!--如此而已。当然,如果真正认同“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生。”--就不用再讲上面这些废话了,OK!
14.《儒家的困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01月13日04 消息。该书作者:(美)狄百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这是一本书的简介,摘录如下:
【“儒家的困境”这一书名就足以构成人们注意的话题。当今社会困扰我们的,是历史上的儒学吗?
这是一文很“乌龙”的小品文,因“乌龙”得野蛮有趣,故也全文摘录如下:
【死亡,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道德的最高峰。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其意不言自明,表明将舍身殉道,九死不悔。儒家认为人应当为“忠孝仁义礼智悌信”这八德而死,但这却回避了死亡的话题。因为多数人或死于战乱或死于疾病与衰老,他们的死并发不伴随生与义的决择。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他看来,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贵贱,就是死也要分轻重凡俗的。可是“死去原知万事空。”人死不过是三尺黄土埋枯骨,千里孤坟百世哀,难道封建等级意识要从生延续到死吗?死亡对死者而言是相同的结局:死亡将记忆和生命一股脑儿抹掉。他生活的印迹将会被漫长的时间洗刷干净;他的喜怒哀乐将会消散在空中;也许他的作为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后人享受着他的成果,阅读着他的传记并铭记着他。他的传记或是聊聊数语或是洋洋洒洒千万言,但是与一个人沧桑曲折的一生相比,这也太微不足道了。一个人的死亡对于生者而言,会给他们的生活与情感带来影响,甚至成为他们一生难以抹去的烙印。
相传孔子门人子路被人追杀,临死前喊道:“君子死,冠不免。”面对死亡,他应是潇洒的了。但反过一想,这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名言何其相似?一方面即使是死也不可以撼动人的尊严,当真可敬;另一方面临死前对“礼节”仍然念念不忘,渴望一个“君子”式的死法,好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是啊,对待死亡,要顺其自然,也就得到了自由。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甚至婴儿出生比死亡更加痛苦。而且人之一生与人类历史或是宇宙之历史相比,更是渺小至极。正所谓“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生。”】
我的笑言:
“死亡,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道德的最高峰。”--闻所未闻的高论!只是那里一位中国古代文人是以“死亡”为“道德的最高峰”的,实在想不出典型的例证,只好云里雾里而已了。至于孟子所讲:“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是否也就可代表全体儒家的“死亡观”,也就很难讲了,因这句话更象是讲“为何而生存”的观点。“儒家认为人应当为“忠孝仁义礼智悌信”这八德而死,”--对这一点,就是对于“广大”的儒生们而言是否“公认”过--也就更难讲!至于把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解说为“人活在世上有高低贵贱,就是死也要分轻重凡俗的”--也就太“乌龙”了一点。司马迁的原意是:人都会死的,只是有些人不只是一个人死了,意义重大。有些人死了也就是一个人死掉了,无关他人。这里丝毫没死得高贵或死得凡俗的意思。不过,“君子死,冠不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倒确与孔门儒学有涉,但也仅限于一斑,不可从此就以一斑而概全貌也!有一句诗讲“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或许更能说明孔门儒学的死亡观--其实是“比较观”--我死后,会死得象那些早先的逝者吗?不会或不能太离谱吧?!--如此而已。当然,如果真正认同“蜗牛角上争何事;电光石火寄此生。”--就不用再讲上面这些废话了,OK!
14.《儒家的困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年01月13日04 消息。该书作者:(美)狄百瑞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这是一本书的简介,摘录如下:
【“儒家的困境”这一书名就足以构成人们注意的话题。当今社会困扰我们的,是历史上的儒学吗?
“五四”运动成功地埋葬了儒学。而今,它正在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人文伦理或道德哲学中悄悄复活。
作者甚至认为,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所同样短缺的。儒家思想的困境或许正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困境。】
我的感言:
显然,“五四”运动成功地埋葬了儒学。”--这一说法不符合事实。“五四运动”只是成功地打倒了“孔家店”。而“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人文伦理或道德哲学”则决不会因儒学的兴衰而存亡,其有自身的历史进步规律。至于“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所同样短缺的。儒家思想的困境或许正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困境。”--这些观点如确是美国人狄百瑞的原创的话,则只好说明狄百瑞有蛮高超的“穿越”历史的本领,应深感佩服,外加“愿上帝保佑他--阿门!”哈哈......
作者甚至认为,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所同样短缺的。儒家思想的困境或许正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困境。】
我的感言:
显然,“五四”运动成功地埋葬了儒学。”--这一说法不符合事实。“五四运动”只是成功地打倒了“孔家店”。而“社会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人文伦理或道德哲学”则决不会因儒学的兴衰而存亡,其有自身的历史进步规律。至于“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的一些东西,实际上也是现代社会自工业时代以来崩溃的情感和被破坏的环境所同样短缺的。儒家思想的困境或许正是现代世界面临的困境。”--这些观点如确是美国人狄百瑞的原创的话,则只好说明狄百瑞有蛮高超的“穿越”历史的本领,应深感佩服,外加“愿上帝保佑他--阿门!”哈哈......
阅读(3388)┊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