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续6)
2010-08-27 19:43:13 发表
六.34岁的孔丘问道老子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孔丘34岁时,通过自已两个学生--鲁国三大家族中的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孟懿、南宫敬叔的按排,取得了鲁昭公的资助,进行了一次出访中原之行。在这次历时近半年的出访之行中,对孔丘一生最有影响的就是其问道老子时,老子对其的“当头棒喝”和“黄牌警告”。
关于孔丘出访中原的起因,教授解说是:孔丘本就好学,曾去宋国访学殷商之礼,又去郑国向子产求教,在鲁国则主学周礼。然周礼之大本营是在中原的周朝(今之洛阳),只因鲁与周路途较远,故去周访学就成了孔丘的宿愿。在孟懿、南宫敬叔兄弟的沟通与按排下,终于获得了鲁昭公给予的二匹马、一辆马车和一侍者(既侍曰常起居、又兼做保镖)的赞助后,孔丘才得从实现宿愿,带一弟子启程去周了。
关于孔丘出访的经历,教授是这样解说的:
首先,孔丘可能没想到,对他这种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成功人士,老子给予的竟是“当头棒喝”和“黄牌警告”。
当孔丘执弟子礼初初问道老子时,老子对其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意为:如时运好,有明君帮助,你就出仕做一番事业;如时运不济,多见昏君,你就蓬累而行,随波逐流。)
在教授看来,老子的这些话不啻是对孔丘的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因34岁的孔丘显示出的精神状态是:咄咄逼人、锐意精进、进取不息、百折不挠。但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懂进退、不知迂回的危险状态,所以老子要提醒孔丘:人生要懂进退、知迂回,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会坚持还要会放弃、要坚定还要会灵活。--而这一些就是孔丘以前所没想过的事情,这些教导对孔丘以后的生涯影响很大。从此后,孔丘心中就有了很多老子的思想痕迹。如:孔丘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此皆是对老子教导的“举一偶而以三偶反也”。
然而,老子对孔丘的警告还有,如其又所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意为:好商人总是深藏钱财若穷苦,高德君子总是貌若愚笨之人。)得此一教训后,孔丘在日后的一次对颜渊的对话时就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意为:用我了我就干,不用我则我就把智慧、才华、理想、志愿都藏起束,韬光养晦,和光同尘。)--此即证明老子道家的智慧从此有部分被孔丘融入到儒学之中了。
在此,教授特意讲解了“愚”字的含义,其注解说:“愚”字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都是褒义的,说明老子很赞赏“愚”。然在关于孔丘的《论语》里,虽也有七处、九次提到达“愚”,却仅有一处显是褒义。由此看出道家一般是肯定“愚”,而儒家则基本是否定“愚”的。只有一次孔丘也是赞“愚”的。即:在其讲到卫国有一大夫宁武子时,就称其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此处的“愚不可及”指的是非常人能学到的祟高境界。)对此“愚”境,孔丘自叹难及。
然而,老子对孔丘的警告还没有完,如其又所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其中的骄气,教授注解是指孔丘的自信、自负甚至是自大。多欲,指孔丘有太多的欲望;态色,指孔丘有太傲慢之气;淫志,指孔丘有过多过远的志向。总而言之这些过份的东西皆不利于孔丘的身心和修养。)此处教授提出了一个“反向看”的观察角度,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孔丘的精神面貌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志向深远、理想高大、坚定不拔、自信甚至自大。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孔丘34岁时,通过自已两个学生--鲁国三大家族中的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孟懿、南宫敬叔的按排,取得了鲁昭公的资助,进行了一次出访中原之行。在这次历时近半年的出访之行中,对孔丘一生最有影响的就是其问道老子时,老子对其的“当头棒喝”和“黄牌警告”。
关于孔丘出访中原的起因,教授解说是:孔丘本就好学,曾去宋国访学殷商之礼,又去郑国向子产求教,在鲁国则主学周礼。然周礼之大本营是在中原的周朝(今之洛阳),只因鲁与周路途较远,故去周访学就成了孔丘的宿愿。在孟懿、南宫敬叔兄弟的沟通与按排下,终于获得了鲁昭公给予的二匹马、一辆马车和一侍者(既侍曰常起居、又兼做保镖)的赞助后,孔丘才得从实现宿愿,带一弟子启程去周了。
关于孔丘出访的经历,教授是这样解说的:
首先,孔丘可能没想到,对他这种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成功人士,老子给予的竟是“当头棒喝”和“黄牌警告”。
当孔丘执弟子礼初初问道老子时,老子对其说:“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意为:如时运好,有明君帮助,你就出仕做一番事业;如时运不济,多见昏君,你就蓬累而行,随波逐流。)
在教授看来,老子的这些话不啻是对孔丘的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因34岁的孔丘显示出的精神状态是:咄咄逼人、锐意精进、进取不息、百折不挠。但这在老子看来是不懂进退、不知迂回的危险状态,所以老子要提醒孔丘:人生要懂进退、知迂回,要有智慧还要有愚拙;会坚持还要会放弃、要坚定还要会灵活。--而这一些就是孔丘以前所没想过的事情,这些教导对孔丘以后的生涯影响很大。从此后,孔丘心中就有了很多老子的思想痕迹。如:孔丘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此皆是对老子教导的“举一偶而以三偶反也”。
然而,老子对孔丘的警告还有,如其又所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意为:好商人总是深藏钱财若穷苦,高德君子总是貌若愚笨之人。)得此一教训后,孔丘在日后的一次对颜渊的对话时就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意为:用我了我就干,不用我则我就把智慧、才华、理想、志愿都藏起束,韬光养晦,和光同尘。)--此即证明老子道家的智慧从此有部分被孔丘融入到儒学之中了。
在此,教授特意讲解了“愚”字的含义,其注解说:“愚”字在老子的《道德经》里都是褒义的,说明老子很赞赏“愚”。然在关于孔丘的《论语》里,虽也有七处、九次提到达“愚”,却仅有一处显是褒义。由此看出道家一般是肯定“愚”,而儒家则基本是否定“愚”的。只有一次孔丘也是赞“愚”的。即:在其讲到卫国有一大夫宁武子时,就称其是“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此处的“愚不可及”指的是非常人能学到的祟高境界。)对此“愚”境,孔丘自叹难及。
然而,老子对孔丘的警告还没有完,如其又所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其中的骄气,教授注解是指孔丘的自信、自负甚至是自大。多欲,指孔丘有太多的欲望;态色,指孔丘有太傲慢之气;淫志,指孔丘有过多过远的志向。总而言之这些过份的东西皆不利于孔丘的身心和修养。)此处教授提出了一个“反向看”的观察角度,为我们描述了当时的孔丘的精神面貌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志向深远、理想高大、坚定不拔、自信甚至自大。
老子作为长辈,看出了孔丘高昂的精神面貌背后隐藏的危机,于是给予了揭示、提出了警告,意在敲打敲打他。老子的这些教导对孔丘以后的生涯提出了更高的境界。从此以后的孔丘就有别于其他纯儒子了。他也提倡起“损之又损之道”来了(“损之又损之道”原是老子所言)。事例:有一天孔丘带弟子去鲁恒公太庙参观,见庙里有一怪物件倾斜在一边,孔丘问庙管:此为何物?答是“宥坐之器”(国君座位右边放置的物器,后人俗称座右器的,与座右铭有同样的警诫作用。区别是:座右铭从文字意义上进行告诫,而座右器则以外形状态的变化来警示。座右器内腔有空,未填装东西时呈倾斜状态,而填装一半东西(如装水至半中)时则其呈正立恣态,如装东西至满(如灌满水)时其又又倾倒状态之危险了)。知是“宥坐之器”后,孔丘便叫弟子来实验其三种状态:往“宥坐之器”中加水至半中时,果然其就从倾斜状变为立正态了,而加水至满顶时,它就倾覆了。观此变化后孔丘教导弟子:要小心呵,世间万物皆此理:太满就要倒台也!子路问孔丘:既有此状,我等又该么做才好呢?孔丘说:“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天下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孔子家语-三恕》)
在孔丘结束访问前去拜别老子时,老子给了孔丘以如下的临别赠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史记-孔子世家》。意为:一个人聪明、能明察秋毫,往往更易招杀身之祸。原因是:好议人是非。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往往更易处于危险之中。原因是:好揭人之短也。)因此,要“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
在此,教授提示:老子所指的“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其实就是指34岁时的孔丘的精神面貌。其所列危机就是对孔丘的严正警示。日后,孔丘也用同样的话来教导其极聪明又好议人的弟子子贡,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因为“子贡方人”(《论语》。方人:指好议论人.)。作为对比,《老子》里亦有同样意境的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镜子。因此,善人重要的是从不善人处发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不善之处从而自省自修,而不是去议论不善人有多大的不善。
孔丘离开老子回鲁后,弟子们问其对老子的影像,孔子深有感触地评价:天上的鸟我知其会飞,可射之;地上的走兽我知其会跑,可网捕之;水中的鱼我知其会游,可钩钓之;对老子我却没办法,因他是一条龙!
老子是一条龙--这就是孔丘的总评价。
在孔丘结束访问前去拜别老子时,老子给了孔丘以如下的临别赠言: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史记-孔子世家》。意为:一个人聪明、能明察秋毫,往往更易招杀身之祸。原因是:好议人是非。一个人知识广博、能言善辩,往往更易处于危险之中。原因是:好揭人之短也。)因此,要“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
在此,教授提示:老子所指的“聪明深察”、“博辩广大”其实就是指34岁时的孔丘的精神面貌。其所列危机就是对孔丘的严正警示。日后,孔丘也用同样的话来教导其极聪明又好议人的弟子子贡,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因为“子贡方人”(《论语》。方人:指好议论人.)。作为对比,《老子》里亦有同样意境的话:“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镜子。因此,善人重要的是从不善人处发现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不善之处从而自省自修,而不是去议论不善人有多大的不善。
孔丘离开老子回鲁后,弟子们问其对老子的影像,孔子深有感触地评价:天上的鸟我知其会飞,可射之;地上的走兽我知其会跑,可网捕之;水中的鱼我知其会游,可钩钓之;对老子我却没办法,因他是一条龙!
老子是一条龙--这就是孔丘的总评价。
阅读(6063)┊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