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蔡京复出与第二次罢相
阅读(2103)┊ 评论(0)
对该博文的评论(0条)
蔡京罢相后,赵挺之被任命为右仆射,刘逵继续担任中书侍郎。他们二人紧密配合,打算将蔡京推行的变法措施逐步废止。朝廷内外,顿时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震动。
不久,社会上开始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这时,宋徽宗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满意,对罢免蔡京有些后悔。
宋徽宗的这个心事,被郑贵妃(即后来的郑皇后)发现了。郑贵妃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父亲郑绅,郑绅又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
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郑居中觉得,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治才干的好机会,于是请求进宫,面见圣上。见到宋徽宗后,他说:
“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宋徽宗点点头,深以为然。
接着,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请求进宫,向宋徽宗进言,其说法与郑居中类似。
对于蔡京主导的崇宁变法,从客观效果来看,的确让北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朝廷的旧党势力已得到清除,结束了蔓延几十年的党争之祸,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二是经济方面,朝廷重视农桑,鼓励开荒,尤其是调节了茶、盐、钱法等经济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也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军事方面,朝廷出兵十万征西,收复青唐失地,巩固边防,提升了皇帝与朝廷的威望,也提高了宋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四是教育方面,朝廷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公办学校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取代旧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具有超前意义的创举,史称“崇宁兴学”。五是社会民生方面,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民生保障机构。居养院用于救助鳏寡孤独者,安济坊用于救济有病而无钱治疗者,漏泽园则是政府负责安葬那些无力举丧的穷人。这些举措并不是慈善事业,而是政府主导的惠及全民的社会民生兜底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很有独创性。
对于崇宁变法,也有一些指责。有人说,“名为遵用熙丰之典,乃实肆为份更,未有一事合熙丰者”。有人说,“祖宗之法惠民,安石之法惠国,蔡京之法惠奸。”还有人说,蔡京通过变法聚敛钱财,完全改变了王安石的变法精神。
其实,崇宁变法与熙宁变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实际效果来看,崇宁变法取得的成效要比熙宁变法大很多。
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代表人物章惇受命调入京城担任宰相,途中,蔡京前去拜访,拿出一份建议书给他,建议实施学校教育和设置安济院。章惇看后,还给蔡京,说:“这些事,留给你自己以后做吧。”这个故事说明,蔡京很早就开始关注民生之政了。
蔡京第一次罢相,下台仅仅十个月。大观元年(1107)正月,蔡京复拜左仆射,第二次出任宰相。年底拜太尉,第二年正月拜太师。
这时候,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他知道,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时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政策甄别与平反。他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宋徽宗大赦天下。他改变独断作风,有大事就召集百官议政,朝廷中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可是,这一时期,蔡京与童贯的矛盾却在暗中逐渐加深。蔡京与童贯本来关系很密切,也很稳固。崇宁初年,童贯从杭州回京担任内客省使,蔡京推荐他去西北边境前线担任监军,与王厚一同开边。从此,童贯逐步掌握军权,并赢得了宋徽宗的信任。
不久,社会上开始流传“三不可”之说,即:“法度不可变,刘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罢。”
这时,宋徽宗对赵挺之和刘逵的施政措施也很不满意,对罢免蔡京有些后悔。
宋徽宗的这个心事,被郑贵妃(即后来的郑皇后)发现了。郑贵妃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父亲郑绅,郑绅又透露给了翰林学士郑居中。
郑居中自称是郑贵妃的从兄弟,经常来郑绅家拜访。郑居中觉得,这是一个表现自己政治才干的好机会,于是请求进宫,面见圣上。见到宋徽宗后,他说:
“陛下建学校,兴礼乐,置居养院、安济院,这都是造福百姓的措施,怎能全部废除呢?怎能说这是逆天之举呢?”
宋徽宗点点头,深以为然。
接着,礼部侍郎刘正夫也请求进宫,向宋徽宗进言,其说法与郑居中类似。
对于蔡京主导的崇宁变法,从客观效果来看,的确让北宋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政治方面,朝廷的旧党势力已得到清除,结束了蔓延几十年的党争之祸,为社会经济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二是经济方面,朝廷重视农桑,鼓励开荒,尤其是调节了茶、盐、钱法等经济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也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军事方面,朝廷出兵十万征西,收复青唐失地,巩固边防,提升了皇帝与朝廷的威望,也提高了宋朝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四是教育方面,朝廷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公办学校教育体制,以学校教育取代旧的科举制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具有超前意义的创举,史称“崇宁兴学”。五是社会民生方面,朝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民生保障机构。居养院用于救助鳏寡孤独者,安济坊用于救济有病而无钱治疗者,漏泽园则是政府负责安葬那些无力举丧的穷人。这些举措并不是慈善事业,而是政府主导的惠及全民的社会民生兜底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很有独创性。
对于崇宁变法,也有一些指责。有人说,“名为遵用熙丰之典,乃实肆为份更,未有一事合熙丰者”。有人说,“祖宗之法惠民,安石之法惠国,蔡京之法惠奸。”还有人说,蔡京通过变法聚敛钱财,完全改变了王安石的变法精神。
其实,崇宁变法与熙宁变法既一脉相承,又有所不同,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社会实际效果来看,崇宁变法取得的成效要比熙宁变法大很多。
朱熹在他的《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代表人物章惇受命调入京城担任宰相,途中,蔡京前去拜访,拿出一份建议书给他,建议实施学校教育和设置安济院。章惇看后,还给蔡京,说:“这些事,留给你自己以后做吧。”这个故事说明,蔡京很早就开始关注民生之政了。
蔡京第一次罢相,下台仅仅十个月。大观元年(1107)正月,蔡京复拜左仆射,第二次出任宰相。年底拜太尉,第二年正月拜太师。
这时候,蔡京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政治地位更加稳固。他知道,崇宁年间,在打击元祐党以及政敌时有些扩大化,于是陆续进行了一些政策甄别与平反。他接受以前的教训,实行宽柔之策,奏请宋徽宗大赦天下。他改变独断作风,有大事就召集百官议政,朝廷中政治斗争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天下大治,四方向夷。”
可是,这一时期,蔡京与童贯的矛盾却在暗中逐渐加深。蔡京与童贯本来关系很密切,也很稳固。崇宁初年,童贯从杭州回京担任内客省使,蔡京推荐他去西北边境前线担任监军,与王厚一同开边。从此,童贯逐步掌握军权,并赢得了宋徽宗的信任。
在对待童贯问题上,蔡京与兄弟蔡卞曾产生严重分歧。早在崇宁四年,蔡卞就反对任命童贯为军队统帅,他很严肃地向对宋徽宗进言:“内臣为帅,非盛世事。童贯闻臣此言,必不喜,但朝廷事体重大,臣不得不言。”
蔡卞随后遭到蔡京以及执政吴居厚、张康国、邓洵武等人的集体批评与嘲讽。蔡卞感到自己在朝廷很孤立,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外放担任河南府知府。
那个时候,童贯羽翼未丰,翅膀没硬,做事还小心翼翼。后来,童贯身价倍增,掌控着西北前线的军政大权,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任免,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向宋徽宗奏报。这既破坏了朝廷的制度,也伤害了蔡京的自尊,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1109)五月,宋徽宗觉得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享受宰相待遇。对宋徽宗的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拒不执行,并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对抗,让宋徽宗感到非常恼怒。至高无上的皇权又一次遭到了严峻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轮番上朝弹劾蔡京。童贯还鼓动主管天文的郭天信进宫对宋徽宗说:“近来发现,太阳中出现了黑子,这是上天在暗示,应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负责解释天文现象。宋徽宗任端王时,他曾预言“王当有天下”。因此,宋徽宗对他的预言比较信服。
于是,宋徽宗又产生了罢相之意。蔡京知道自己又得罪了圣上,屡次进宫求见,想解释一下自己不是有意冒犯皇权,但均被宋徽宗拒之门外。
大观三年(1109)六月,蔡京上表,请求辞去相位。宋徽宗当即批准,令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十一月,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他致仕,但仍负责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早朝。
这是蔡京的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因为出现了“天变”。古人认为,出现天文异常现象,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其实,这只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表面借口。蔡京两次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宋徽宗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蔡京公然挑战这个局面,宋徽宗岂能容忍?年轻的宋徽宗政治头脑其实很精明,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要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因此,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说:蔡京根本不是什么权臣,他只不过是一个弄臣而已。其实,蔡京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弄臣。他既没有挟持皇权独揽朝纲之念,也没有专心追求皇帝宠幸和狎玩之意。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可是宋徽宗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干为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打击蔡京,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目的也是给满朝文武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随时拿走,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让你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大臣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
此时,弹劾蔡京的行动仍然没有停止,经常有奏疏呈送到宋徽宗御案上。
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赴阙上书,对接连几任宰相作了如下评论:
蔡卞随后遭到蔡京以及执政吴居厚、张康国、邓洵武等人的集体批评与嘲讽。蔡卞感到自己在朝廷很孤立,于是请求离开朝廷,外放担任河南府知府。
那个时候,童贯羽翼未丰,翅膀没硬,做事还小心翼翼。后来,童贯身价倍增,掌控着西北前线的军政大权,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任免,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向宋徽宗奏报。这既破坏了朝廷的制度,也伤害了蔡京的自尊,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大观三年(1109)五月,宋徽宗觉得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享受宰相待遇。对宋徽宗的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拒不执行,并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蔡京的强硬对抗,让宋徽宗感到非常恼怒。至高无上的皇权又一次遭到了严峻挑战。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轮番上朝弹劾蔡京。童贯还鼓动主管天文的郭天信进宫对宋徽宗说:“近来发现,太阳中出现了黑子,这是上天在暗示,应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郭天信在太史局任职,负责解释天文现象。宋徽宗任端王时,他曾预言“王当有天下”。因此,宋徽宗对他的预言比较信服。
于是,宋徽宗又产生了罢相之意。蔡京知道自己又得罪了圣上,屡次进宫求见,想解释一下自己不是有意冒犯皇权,但均被宋徽宗拒之门外。
大观三年(1109)六月,蔡京上表,请求辞去相位。宋徽宗当即批准,令蔡京再次担任闲职中太乙宫使。十一月,进升蔡京为楚国公,令他致仕,但仍负责编修《哲宗实录》,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早朝。
这是蔡京的第二次罢相。
蔡京这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因为出现了“天变”。古人认为,出现天文异常现象,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其实,这只是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表面借口。蔡京两次罢相,本质原因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宋徽宗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北宋政坛已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蔡京公然挑战这个局面,宋徽宗岂能容忍?年轻的宋徽宗政治头脑其实很精明,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要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因此,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说:蔡京根本不是什么权臣,他只不过是一个弄臣而已。其实,蔡京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弄臣。他既没有挟持皇权独揽朝纲之念,也没有专心追求皇帝宠幸和狎玩之意。蔡京所追寻的是这样一个政治局面,即: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这也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可是宋徽宗不这样想。他认为,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所以,他既要利用蔡京的才干为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他一点颜色瞧瞧。打击蔡京,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目的也是给满朝文武显示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随时拿走,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让你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大臣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
此时,弹劾蔡京的行动仍然没有停止,经常有奏疏呈送到宋徽宗御案上。
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赴阙上书,对接连几任宰相作了如下评论:
“陛下即位以来,凡五命相,有若韩忠彦之庸懦,曾布之赃污,赵挺之蠢愚,蔡京之跋扈。今复相执中何为者耶?是犹以蚊负山也,亦无损于山,若以斯人治天下,臣恐天下坠甑矣。”
接着,陈朝老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蔡京。他在奏疏中捕风捉影,给蔡京罗列的罪状达十四条之多。
翻看一下陈朝老的履历,发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太学生。他生于1077年,自元符年间(1098---1100)入太学,一直到宣和七年(1125)都还在太学里读书。
那么,蔡京主要错在什么地方呢?不仅那时候包括现在都认为蔡京最大的错误是,主张并贯彻“丰亨豫大”的治国理念。有人说,蔡京这是以此粉饰太平。有人说,蔡京这是在提倡穷奢极侈腐败之风。还有人说,蔡京这是视官爵财物如粪土,在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等等。
其实,“丰亨豫大”治国理念并不是蔡京主观想象的产物,源于他对《易经》丰富哲理的认知,反映出他对理想政治的思索与憧憬。
《周易注疏》卷六:“丰,亨。王假之。”孔颖达疏:“财多德大,故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周易》卷二“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
所谓丰,就是丰裕。治国首先要抓经济,要以经济丰裕为中心,让国家财政充盈,这是治理国家的经济基础。所谓亨,就是亨通。就是要确保政令畅通,如此变法才能见到成效,这是政治基础。所谓豫,就是安乐。就是要让百姓获得实惠,要创造安详和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是社会基础。所谓大,就是宏大。就是要建造一批宏大工程,树立大国风范,体现大国气派,这是国家形象基础。
蔡京的这套治国理念,的确让宋徽宗感到耳目一新。
大观四年(1110)五月,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一滴雨,干旱异常。朝中台谏大臣们又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皇上赶快将蔡京逐出京城。”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同时,宋徽宗也下诏:弹劾蔡京到此为止,今后不许再呈报此类奏疏了。
对于大臣们的弹劾,蔡京已经很不在意了,他说:“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蔡京这年六十四岁,如果他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或许就不会被《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大奸臣的形象,或许也不会后来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亡国的替罪羊。
然而,蔡京答应过宋徽宗,自己要鞠躬尽瘁,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宋徽宗一旦需要他,他仍会欣然复出。
接着,陈朝老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蔡京。他在奏疏中捕风捉影,给蔡京罗列的罪状达十四条之多。
翻看一下陈朝老的履历,发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太学生。他生于1077年,自元符年间(1098---1100)入太学,一直到宣和七年(1125)都还在太学里读书。
那么,蔡京主要错在什么地方呢?不仅那时候包括现在都认为蔡京最大的错误是,主张并贯彻“丰亨豫大”的治国理念。有人说,蔡京这是以此粉饰太平。有人说,蔡京这是在提倡穷奢极侈腐败之风。还有人说,蔡京这是视官爵财物如粪土,在极力鼓动宋徽宗大肆挥霍,等等。
其实,“丰亨豫大”治国理念并不是蔡京主观想象的产物,源于他对《易经》丰富哲理的认知,反映出他对理想政治的思索与憧憬。
《周易注疏》卷六:“丰,亨。王假之。”孔颖达疏:“财多德大,故之为丰;德大则无所不容,财多则无所不济。”《周易》卷二“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
所谓丰,就是丰裕。治国首先要抓经济,要以经济丰裕为中心,让国家财政充盈,这是治理国家的经济基础。所谓亨,就是亨通。就是要确保政令畅通,如此变法才能见到成效,这是政治基础。所谓豫,就是安乐。就是要让百姓获得实惠,要创造安详和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是社会基础。所谓大,就是宏大。就是要建造一批宏大工程,树立大国风范,体现大国气派,这是国家形象基础。
蔡京的这套治国理念,的确让宋徽宗感到耳目一新。
大观四年(1110)五月,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一滴雨,干旱异常。朝中台谏大臣们又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皇上赶快将蔡京逐出京城。”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同时,宋徽宗也下诏:弹劾蔡京到此为止,今后不许再呈报此类奏疏了。
对于大臣们的弹劾,蔡京已经很不在意了,他说:“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蔡京这年六十四岁,如果他从此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或许就不会被《水浒传》塑造成一个大奸臣的形象,或许也不会后来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成为北宋亡国的替罪羊。
然而,蔡京答应过宋徽宗,自己要鞠躬尽瘁,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如果宋徽宗一旦需要他,他仍会欣然复出。
阅读(2103)┊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