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续17)
2010-09-28 20:57:42 发表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对待苦乐问题时,四十不惑的孔上是很乐观的,可谓是快乐达人。
教授指出:翻看整部《论语》,20章500多则中就是找不出一个“苦”字来。与乐相对的是个“忧”字。所以读《论语》的感觉似看见了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大任。
孔丘倒底以何为乐呢?据教授讲:《论语》第一章第一则就讲了这个问题,那是40而不惑的孔丘的心情写照。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迹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此三句话,教授的注说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指的是:时常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事例:一次,襄子教孔丘弹琴学曲。有一曲子己弹十来天了,襄子说此曲已弹学得很好了,换一曲吧。孔丘说:虽是弹学孰练了,但还未知其乐律,还得练。于是又继续弹练了一段时间。襄子又说:你现练得知乐律了,可换曲了吧?孔丘答:还不行,我还未知其乐酌。于是又弹练了一阵时间,襄子又议换曲之事,孔丘说:还不行,我还未知此曲为何等人所作。于是又继续演练。终于有一天,孔丘说:现在我知道了:作此曲者,常浮现我眼前:高高瘦瘦、黑肤忧眼,似担负天下之苦难,这种人只有一个:周文王也!襄子听闻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他教孔丘学练此曲时未告诉孔丘,此曲名为《文王操》。
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孔丘整理《诗经》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皆说明孔丘常习演乐曲,沉迷得很深,自乐自享于其中。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处的“朋”,主指“学子”。据有关记载,此时孔丘的身边,己有了来自卫、宋、郑、齐等地的学子,“孔门十哲”中的八哲也于此期到孔丘身边求学(即:除子游、子夏还未到外,其他的八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都到了),这当然是一件乐事。再说,与弟子们一起研学问,谈志向,也很畅快。
如有一次,孔子与子路、颜回在一起就谈了志向。子路先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回则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日后如成大事愿不自夸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已的功劳)。而后孔丘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愿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能信任我,少年人能得到我关怀)。(《论语-公冶长》)
又有一次,子路问什么样之人可称君子,孔丘答:“修已以敬(修养好自己以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事万物),修己以安人(修养好自己,安顿好身边的人),修己以安天下(修养好自讵,安顿好天下百姓)”(《论语-宪问》)
由此对《论语》有一概括,是见“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
《庄子-渔父》中曾言孔丘此期的生活场景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乃乱世中罕见之妙景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不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也能做到不愠(不垂头丧气,还能高兴),此只证明:自已的境界高了--如同君子了!该高兴。
事例:有次子路问:君子有忧吗?孔子答:“君子无忧”。原因在于:君子重修行。在修行未果时,以修行过程为乐;当修行成正果后,又以修成的正果为乐。故君子终生有乐,而无一日之忧。
据有关记载,在众弟子中,孔丘最喜欢颜回,其曾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教授指说:此言意在说明:只有符合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教授接着分析:孔丘之所以能保持乐观,原因有二:
一.孔丘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据教授讲,在对待苦乐问题时,四十不惑的孔上是很乐观的,可谓是快乐达人。
教授指出:翻看整部《论语》,20章500多则中就是找不出一个“苦”字来。与乐相对的是个“忧”字。所以读《论语》的感觉似看见了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大任。
孔丘倒底以何为乐呢?据教授讲:《论语》第一章第一则就讲了这个问题,那是40而不惑的孔丘的心情写照。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迹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对此三句话,教授的注说是: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指的是:时常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事例:一次,襄子教孔丘弹琴学曲。有一曲子己弹十来天了,襄子说此曲已弹学得很好了,换一曲吧。孔丘说:虽是弹学孰练了,但还未知其乐律,还得练。于是又继续弹练了一段时间。襄子又说:你现练得知乐律了,可换曲了吧?孔丘答:还不行,我还未知其乐酌。于是又弹练了一阵时间,襄子又议换曲之事,孔丘说:还不行,我还未知此曲为何等人所作。于是又继续演练。终于有一天,孔丘说:现在我知道了:作此曲者,常浮现我眼前:高高瘦瘦、黑肤忧眼,似担负天下之苦难,这种人只有一个:周文王也!襄子听闻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他教孔丘学练此曲时未告诉孔丘,此曲名为《文王操》。
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孔丘整理《诗经》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此皆说明孔丘常习演乐曲,沉迷得很深,自乐自享于其中。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处的“朋”,主指“学子”。据有关记载,此时孔丘的身边,己有了来自卫、宋、郑、齐等地的学子,“孔门十哲”中的八哲也于此期到孔丘身边求学(即:除子游、子夏还未到外,其他的八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都到了),这当然是一件乐事。再说,与弟子们一起研学问,谈志向,也很畅快。
如有一次,孔子与子路、颜回在一起就谈了志向。子路先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回则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日后如成大事愿不自夸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已的功劳)。而后孔丘说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愿老年人能得到安养,朋友能信任我,少年人能得到我关怀)。(《论语-公冶长》)
又有一次,子路问什么样之人可称君子,孔丘答:“修已以敬(修养好自己以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事万物),修己以安人(修养好自己,安顿好身边的人),修己以安天下(修养好自讵,安顿好天下百姓)”(《论语-宪问》)
由此对《论语》有一概括,是见“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
《庄子-渔父》中曾言孔丘此期的生活场景是“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此乃乱世中罕见之妙景也。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指不被人了解、甚至被人误解,也能做到不愠(不垂头丧气,还能高兴),此只证明:自已的境界高了--如同君子了!该高兴。
事例:有次子路问:君子有忧吗?孔子答:“君子无忧”。原因在于:君子重修行。在修行未果时,以修行过程为乐;当修行成正果后,又以修成的正果为乐。故君子终生有乐,而无一日之忧。
据有关记载,在众弟子中,孔丘最喜欢颜回,其曾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教授指说:此言意在说明:只有符合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教授接着分析:孔丘之所以能保持乐观,原因有二:
一.孔丘有健康强壮的体魄。
二.孔丘有健全的精神,能做到不偏巩、不孤僻、不阴冷,充满爱。
教授指说:孔丘的爱是多爱,其表现为:
a.爱大自然。
事例:有次,子贡曾问君子为何总会在大水前俳怀观赏?孔子答:大水能启示我们很多美德。如:水遍予而无私(是为德广),所及者生(此为仁),水总往下流(此为义),浅者流行,深则不测(此为智),水总是一往冲向前而不折(此为勇)。
b.爱艺术,尤爱音乐。
事例:《论语-述而》曾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是“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鲁国听乐师演奏乐曲时,常觉“洋洋乎盈耳”(《论语-泰伯》)。在孔丘看来,人生天地间,就满眼是山水,两耳皆音乐。此乃孔丘人生之最高境界:圆融纯粹。
c.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眚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能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此即谓大萧洒。有此大萧洒,才有大快乐。
我的感言:
观点倾向不同,看事情的角度和结论就是不一祥。比如:在教授眼里,一整部《论语》里就找不到一个“苦”字,看到的是“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而在我看来,整部《论语》就只写了一个大大的“苦”字,从《论语》里,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为生计学理所困而无奈、苦中作乐的实实在在的“小人”和一帮向往做“君子”的“小人子孙”。我的理由很简单:老子有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因此,整部《论语》不见“苦”字,其实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而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么!一有空就论“如何成君子”,不正好说明其实为“小人”么!
再细看孔丘的“三乐”:学而时习之--不算旧账,就以刚刚从齐国“习”历来看--你想“习”人家—晏婴还不让呢!何“乐”之有?苦笑以作乐吧!当然也可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自我安慰、自我排解。但这种安慰和排解不正是一种大凄苦么?“有朋自远方来”自然是很可高兴的事情,然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角度看,此言不正是透露出了此期孔丘的一个大企盼、一个大欠缺吗?
虽然,如教授所言,此期孔丘身边已汇集了一些来自卫、宋、郑、齐等地的学子,“孔门十哲”中的八哲也于此期到孔丘身边求学(即:除子游、子夏还未到外,其他的八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都到了),这当然可算是一件乐事。但我注意到的是:此期的孔丘身边还未出现曾参的身影,当算是一大遗憾。如教授所言,此期的孔丘确已开始讨论“修身”问题,如其言“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论语-宪问》)--倒可证明“大学”之观念是有一部分是初稚于孔丘,但其的“修身”仍是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对比于老子的“修身”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显然还不够洒脱,日后的曾子对此有所不满因属理所当然。
然而,孔丘虽“自我中心”心理难改,但其“自强不息”的心气也仍能在累遭挫拆面前丝毫不减,耐挫心理素质特好,此点实叫我很敬佩:难能可贵也!可师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孔丘以其对水的钟爱和理解,以坚强的耐挫心理努力将自己化为“大水”,成功与否己不重要,这种面临重大困境仍敢作敢为的努力就应视为榜样。
教授指说:孔丘的爱是多爱,其表现为:
a.爱大自然。
事例:有次,子贡曾问君子为何总会在大水前俳怀观赏?孔子答:大水能启示我们很多美德。如:水遍予而无私(是为德广),所及者生(此为仁),水总往下流(此为义),浅者流行,深则不测(此为智),水总是一往冲向前而不折(此为勇)。
b.爱艺术,尤爱音乐。
事例:《论语-述而》曾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其是“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鲁国听乐师演奏乐曲时,常觉“洋洋乎盈耳”(《论语-泰伯》)。在孔丘看来,人生天地间,就满眼是山水,两耳皆音乐。此乃孔丘人生之最高境界:圆融纯粹。
c.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眚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能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此即谓大萧洒。有此大萧洒,才有大快乐。
我的感言:
观点倾向不同,看事情的角度和结论就是不一祥。比如:在教授眼里,一整部《论语》里就找不到一个“苦”字,看到的是“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而在我看来,整部《论语》就只写了一个大大的“苦”字,从《论语》里,我看到的就是一个为生计学理所困而无奈、苦中作乐的实实在在的“小人”和一帮向往做“君子”的“小人子孙”。我的理由很简单:老子有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因此,整部《论语》不见“苦”字,其实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道德经》)而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么!一有空就论“如何成君子”,不正好说明其实为“小人”么!
再细看孔丘的“三乐”:学而时习之--不算旧账,就以刚刚从齐国“习”历来看--你想“习”人家—晏婴还不让呢!何“乐”之有?苦笑以作乐吧!当然也可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自我安慰、自我排解。但这种安慰和排解不正是一种大凄苦么?“有朋自远方来”自然是很可高兴的事情,然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角度看,此言不正是透露出了此期孔丘的一个大企盼、一个大欠缺吗?
虽然,如教授所言,此期孔丘身边已汇集了一些来自卫、宋、郑、齐等地的学子,“孔门十哲”中的八哲也于此期到孔丘身边求学(即:除子游、子夏还未到外,其他的八人: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都到了),这当然可算是一件乐事。但我注意到的是:此期的孔丘身边还未出现曾参的身影,当算是一大遗憾。如教授所言,此期的孔丘确已开始讨论“修身”问题,如其言“修已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论语-宪问》)--倒可证明“大学”之观念是有一部分是初稚于孔丘,但其的“修身”仍是以“自我中心”为出发点,对比于老子的“修身”观--“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显然还不够洒脱,日后的曾子对此有所不满因属理所当然。
然而,孔丘虽“自我中心”心理难改,但其“自强不息”的心气也仍能在累遭挫拆面前丝毫不减,耐挫心理素质特好,此点实叫我很敬佩:难能可贵也!可师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孔丘以其对水的钟爱和理解,以坚强的耐挫心理努力将自己化为“大水”,成功与否己不重要,这种面临重大困境仍敢作敢为的努力就应视为榜样。
阅读(6215)┊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