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0)
2010-09-29 22:09:05 发表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鲁国三桓对孔丘感到惊觉后又失望的同时,齐国也为鲁国政坛上有孔丘而感到烦恼。他们不愿见孔丘有更多的大显身手之机。齐国在考虑怎么办。齐景公说:“鲁用孔子必霸”(《史记.孔子世家》),我们怎么办?是否送一点土地去拉拢一下鲁国?大臣黎弥说:不急,我们先用计抑制它一下,如抑制不成再拉拢。于是,齐人利用鲁君“好色不好德”的人性弱点,使了一个“美人计”:给鲁定公和三桓送去了16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还送了120匹骏马。他们知道孔丘很看不起这些东西的。只要鲁定公和三桓们接收了美女和骏马,孔丘定会失望。齐人送美女和骏马到鲁国时,先未直接送进曲阜城,而是在城南郊外驻扎。这是出于顾全鲁国君臣面子而考虑:鲁国君臣是不敢直接收下美女骏马的,他们不能一见美色就急不可待。故齐人就让美女们驻扎在曲阜城外,天天跳艳舞唱欢歌,让歌舞声飘进城中,引众百姓前去传看。消息传入城后,季桓子先忍不住了。他化装前往,“微服往观者三”,流连忘返,决定要收下这些“礼物”。他回宫后向鲁定公报告,引得鲁定公心痒不止后,又献计鲁定公可以“巡游”、“视察”为名也前去一观。鲁定公依什而行,且去一看就看了一整天。
孔丘知此事后,很生气。逐与鲁君与三桓更分生起来。孔丘的弟子子路更生气,他对孔丘说:他们太不象话了!我们跟这种人在一起太没面子,干脆我们辞职走吧!孔丘说:再等等,马上要秋郊祭了。按周礼规定郊祭后是要分祭肉给大夫们的,这是一种身份的再确认。故孔丘的意思是要看看还送不送祭肉给我。
55岁的孔丘终于没在秋祭后再分到祭肉。且鲁定公和季桓子也最终把齐国送的美女和骏马照单全收了。此时孔子才决定离开鲁国君臣,进行了又一次的出国流亡。离开鲁国时,孔丘一行人走得很慢,走走停停,且在边境一个叫屯的地方住了一夜。本期盼鲁君等能来挽留一下,结果只等来了一个叫师己的前来送行。相对默默后,孔子一歌以舒情:“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亡,盖优哉游哉,聊从卒岁”(《史记.孔子世家》)......
我的感言:
相对于齐景公君臣来,孔丘确属政坛嫩手。且看他们的政治计谋:美女骏马为弹,正中鲁国君臣软肋。实施计谋的步骤,精密周全,部署适当。以至于鲁国君臣完全中计、冷出孔丘,孔丘还不明就里只怪鲁国君臣不德,歌以“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亡,盖优哉游哉,聊从卒岁”(孔丘还是“女人亡国论”的肯定者?)来讥嘲。子路更是中计得可爱:只是觉得与无德君臣为伍太失脸面--而把大敌施计加害之根源忘之夭夭,真是有何师必有何徒......比起“夹谷会谈”时的孔丘来,何以智愚判若二人?不是说孔丘很了解齐景公吗?“夹谷会谈”时孔丘不是以自已的神勇和机智夺回了汶阳失地吗?怎么在齐景公的美女骏马面前,孔丘却束手无策、乖乖中计、只落个远走向乡的下场呢?是孔丘心中的“君子风德”理念蒙住了孔丘的机智?虽不能简单归因,却也十有五六。齐景公们小施一计,便报了孔丘在“夹谷会谈”中给齐国的“一箭之仇”。至于这么个计策便使孔丘在鲁国彻底玩完,至少出乎齐景公等的意外,齐景公等定会想:或许太高估了孔丘的智能了吧?不然怎会有如此的卓越成果呢?对吧?
十一.再次流亡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再次流亡的孔丘第一站去了卫国。出于很现实的考虑是:子路有二个连襟在卫国。果然,孔丘初到卫国时,所见情景很欣慰:人来人往很热闹,很繁荣。驾车的冉求问孔丘:人口多了以后,如由你从政,下一步该怎么办?孔丘答:(使民)富之。冉求又问:再怎么?孔丘答:教(化)之。
据教授讲,在鲁国三桓对孔丘感到惊觉后又失望的同时,齐国也为鲁国政坛上有孔丘而感到烦恼。他们不愿见孔丘有更多的大显身手之机。齐国在考虑怎么办。齐景公说:“鲁用孔子必霸”(《史记.孔子世家》),我们怎么办?是否送一点土地去拉拢一下鲁国?大臣黎弥说:不急,我们先用计抑制它一下,如抑制不成再拉拢。于是,齐人利用鲁君“好色不好德”的人性弱点,使了一个“美人计”:给鲁定公和三桓送去了16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还送了120匹骏马。他们知道孔丘很看不起这些东西的。只要鲁定公和三桓们接收了美女和骏马,孔丘定会失望。齐人送美女和骏马到鲁国时,先未直接送进曲阜城,而是在城南郊外驻扎。这是出于顾全鲁国君臣面子而考虑:鲁国君臣是不敢直接收下美女骏马的,他们不能一见美色就急不可待。故齐人就让美女们驻扎在曲阜城外,天天跳艳舞唱欢歌,让歌舞声飘进城中,引众百姓前去传看。消息传入城后,季桓子先忍不住了。他化装前往,“微服往观者三”,流连忘返,决定要收下这些“礼物”。他回宫后向鲁定公报告,引得鲁定公心痒不止后,又献计鲁定公可以“巡游”、“视察”为名也前去一观。鲁定公依什而行,且去一看就看了一整天。
孔丘知此事后,很生气。逐与鲁君与三桓更分生起来。孔丘的弟子子路更生气,他对孔丘说:他们太不象话了!我们跟这种人在一起太没面子,干脆我们辞职走吧!孔丘说:再等等,马上要秋郊祭了。按周礼规定郊祭后是要分祭肉给大夫们的,这是一种身份的再确认。故孔丘的意思是要看看还送不送祭肉给我。
55岁的孔丘终于没在秋祭后再分到祭肉。且鲁定公和季桓子也最终把齐国送的美女和骏马照单全收了。此时孔子才决定离开鲁国君臣,进行了又一次的出国流亡。离开鲁国时,孔丘一行人走得很慢,走走停停,且在边境一个叫屯的地方住了一夜。本期盼鲁君等能来挽留一下,结果只等来了一个叫师己的前来送行。相对默默后,孔子一歌以舒情:“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亡,盖优哉游哉,聊从卒岁”(《史记.孔子世家》)......
我的感言:
相对于齐景公君臣来,孔丘确属政坛嫩手。且看他们的政治计谋:美女骏马为弹,正中鲁国君臣软肋。实施计谋的步骤,精密周全,部署适当。以至于鲁国君臣完全中计、冷出孔丘,孔丘还不明就里只怪鲁国君臣不德,歌以“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亡,盖优哉游哉,聊从卒岁”(孔丘还是“女人亡国论”的肯定者?)来讥嘲。子路更是中计得可爱:只是觉得与无德君臣为伍太失脸面--而把大敌施计加害之根源忘之夭夭,真是有何师必有何徒......比起“夹谷会谈”时的孔丘来,何以智愚判若二人?不是说孔丘很了解齐景公吗?“夹谷会谈”时孔丘不是以自已的神勇和机智夺回了汶阳失地吗?怎么在齐景公的美女骏马面前,孔丘却束手无策、乖乖中计、只落个远走向乡的下场呢?是孔丘心中的“君子风德”理念蒙住了孔丘的机智?虽不能简单归因,却也十有五六。齐景公们小施一计,便报了孔丘在“夹谷会谈”中给齐国的“一箭之仇”。至于这么个计策便使孔丘在鲁国彻底玩完,至少出乎齐景公等的意外,齐景公等定会想:或许太高估了孔丘的智能了吧?不然怎会有如此的卓越成果呢?对吧?
十一.再次流亡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再次流亡的孔丘第一站去了卫国。出于很现实的考虑是:子路有二个连襟在卫国。果然,孔丘初到卫国时,所见情景很欣慰:人来人往很热闹,很繁荣。驾车的冉求问孔丘:人口多了以后,如由你从政,下一步该怎么办?孔丘答:(使民)富之。冉求又问:再怎么?孔丘答:教(化)之。
孔丘刚至卫国,卫灵公也对他很不错:以大夫礼相待,并给孔丘在鲁时同样的俸禄(一年六万旦),使孔丘生活无忧。在过去,孔丘曾批评过卫灵公,但也还是认为他是个明君。孔丘到卫国,不想只当寓公,而想有一番作为,然卫灵公没给他这个机会。教授分析:可能与子路的连襟之一弥子瑕有关。
据教授讲:弥子瑕是个臭名昭著的小人。有天卫灵公痛骂了弥子瑕一顿,骂得弥子瑕满脸羞愧地走了。卫灵公有点于心不忍,疑弥子瑕要跑。臣史蝤说:你放心!弥子瑕就是你的一条狗,你见过狗没有?主人生气时踢它几脚,它很痛苦地逃开了,但过一段时间它饿了又会回来的。
就是这个弥子瑕,曾对子路说:只要你让孔丘住到他家来,我可保证他马上就能在卫国得到卿位。教授分析:此言也并非吹牛,凭弥子瑕与卫灵么的关系,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然孔丘的回答是:“有命”(我的一切由命运作主)。既宛拒了弥子瑕,又坚持了自已的原则。
当然,依教授的看法,更关键的还在卫灵公的本人态度。当时卫灵公的兴趣在于常年跟齐景公在外征战。有天,卫灵公见孔丘问如何排兵布阵(教授注解:看似请教军事技术问题,实质是考问孔丘对战争的态度,测探孔丘对“先军事政策”的态度),孔丘是反对战争的,故其答:若问祭祀之事我倒可讲一丝,问我战阵之事,我没学习,没法讲(其实孔丘知道卫灵公的用意,此答即表示孔丘的反战之意)。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后,卫灵公于“明日,与孔丘遇,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了(《史记.孔子世家》),孔丘也就明白从此卫灵公不好与其相交了(给他脸色看了)。
此时,还有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给孔丘美色看,给孔丘带来了一个“子见南子”的传世绯闻。教授指出:南子本身是个有绯闻的名女人,早在其末嫁时的宋国,就与公子朝有染。对此《左传》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有一条记载是:有一天南子对卫灵公说:我很想公子朝了。卫灵公闻言后竟把公子朝从宋国召来让其与南子相会。此即谓南子绯闻之一。另外,南子还是个有好奇心的美女。一听孔丘来卫国了,她就很兴奋,定要见一见。并放风声称:凡来卫国与国君结交者我都要见上一见(等于是逼着孔丘去见她)。按说南子名声不怎么好,为避嫌孔丘是不能去见的。但因南子还是个有权势的君主夫人,孔丘无法拒绝。结果孔丘在辞拒不得己后见了南子。见南子后孔丘的感觉是还可以,虽初以忐忑不安之心去见,相见时也不敢抬头直视,但感觉到见礼时南子对他还是还了礼(听到对面传来叮当作响的玉石相撞声响了二次),故孔丘对南子还心存了一丝好感,回来对弟子们讲见南子经过时还称南子挺懂礼的。只是子路听闻后耿直地把脸拉得老长给孔丘脸色看,见“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意为:如我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让上天来惩罚我!)。
此后,南子还让56岁的孔丘在卫国受了一个大尴尬。一个月后,因对孔丘有好感,南子老想见孔丘了,给孔丘带来很多困惑,甚至变成了一种骚扰。《论语》有纪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使孔丘觉得太失面子,气极了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还真未见有好德胜过如此好色者也。”此后不久孔丘就离开了卫国。
我的感言:
在再次出国流亡的第一站,孔丘心目中的“君子风德”理念就又一次受到挑战。只是这回的挑战对手一为“臭名昭著”的弥子瑕,一为绯闻缠人的贵夫人南子。对弥子瑕,孔丘也许是不稍与之为伍,不稍以谋(更可能是孔丘缺乏政治谋略?),只以“有命”来婉拒与之相亲近,以坚守自己的“君子风德”。
据教授讲:弥子瑕是个臭名昭著的小人。有天卫灵公痛骂了弥子瑕一顿,骂得弥子瑕满脸羞愧地走了。卫灵公有点于心不忍,疑弥子瑕要跑。臣史蝤说:你放心!弥子瑕就是你的一条狗,你见过狗没有?主人生气时踢它几脚,它很痛苦地逃开了,但过一段时间它饿了又会回来的。
就是这个弥子瑕,曾对子路说:只要你让孔丘住到他家来,我可保证他马上就能在卫国得到卿位。教授分析:此言也并非吹牛,凭弥子瑕与卫灵么的关系,是完全有可能办到的。然孔丘的回答是:“有命”(我的一切由命运作主)。既宛拒了弥子瑕,又坚持了自已的原则。
当然,依教授的看法,更关键的还在卫灵公的本人态度。当时卫灵公的兴趣在于常年跟齐景公在外征战。有天,卫灵公见孔丘问如何排兵布阵(教授注解:看似请教军事技术问题,实质是考问孔丘对战争的态度,测探孔丘对“先军事政策”的态度),孔丘是反对战争的,故其答:若问祭祀之事我倒可讲一丝,问我战阵之事,我没学习,没法讲(其实孔丘知道卫灵公的用意,此答即表示孔丘的反战之意)。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此后,卫灵公于“明日,与孔丘遇,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了(《史记.孔子世家》),孔丘也就明白从此卫灵公不好与其相交了(给他脸色看了)。
此时,还有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给孔丘美色看,给孔丘带来了一个“子见南子”的传世绯闻。教授指出:南子本身是个有绯闻的名女人,早在其末嫁时的宋国,就与公子朝有染。对此《左传》有记载,但语焉不详。有一条记载是:有一天南子对卫灵公说:我很想公子朝了。卫灵公闻言后竟把公子朝从宋国召来让其与南子相会。此即谓南子绯闻之一。另外,南子还是个有好奇心的美女。一听孔丘来卫国了,她就很兴奋,定要见一见。并放风声称:凡来卫国与国君结交者我都要见上一见(等于是逼着孔丘去见她)。按说南子名声不怎么好,为避嫌孔丘是不能去见的。但因南子还是个有权势的君主夫人,孔丘无法拒绝。结果孔丘在辞拒不得己后见了南子。见南子后孔丘的感觉是还可以,虽初以忐忑不安之心去见,相见时也不敢抬头直视,但感觉到见礼时南子对他还是还了礼(听到对面传来叮当作响的玉石相撞声响了二次),故孔丘对南子还心存了一丝好感,回来对弟子们讲见南子经过时还称南子挺懂礼的。只是子路听闻后耿直地把脸拉得老长给孔丘脸色看,见“子路不悦,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意为:如我做了不该做的事,就让上天来惩罚我!)。
此后,南子还让56岁的孔丘在卫国受了一个大尴尬。一个月后,因对孔丘有好感,南子老想见孔丘了,给孔丘带来很多困惑,甚至变成了一种骚扰。《论语》有纪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使孔丘觉得太失面子,气极了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还真未见有好德胜过如此好色者也。”此后不久孔丘就离开了卫国。
我的感言:
在再次出国流亡的第一站,孔丘心目中的“君子风德”理念就又一次受到挑战。只是这回的挑战对手一为“臭名昭著”的弥子瑕,一为绯闻缠人的贵夫人南子。对弥子瑕,孔丘也许是不稍与之为伍,不稍以谋(更可能是孔丘缺乏政治谋略?),只以“有命”来婉拒与之相亲近,以坚守自己的“君子风德”。
而弥子瑕想亲近孔丘一下的具体要求,只是要孔丘到他家来住一住,显现的目的是想借孔丘的“名声”光耀一下门庭,能顺便详察一下孔丘的“君子风德”之内函。我以为那弥子瑕对这些内函定是求之若渴的。可惜孔丘虽在刚进卫国时面对芸芸众百姓有先使“富之”然后“教之”的感叹,却在实际面对已有一点“小富”的“小人”弥子瑕时就不一样了:就是不给半点的“教之”的机会。这是为何?我以为:原因在于,在孔丘眼里(心里),“小人”就是“小人”,至死不会变,故是不可教的。“有教无类”那是后世孔门继承人的瞎说。在孔丘心目中,把政坛弄得“礼崩乐坏”的大夫家臣等(如鲁国的三桓大夫及其家臣)那是不可“教”的或是不用“教”的或是根本无法“教”的,至于“小人”如弥子瑕之辈,孔丘或许根本就没把他们列入“可教的一类”。然现实却很残酷:“小人”弥子瑕却是敢打包票说只要你孔丘来我家一住,我即可为你孔丘去谋个在卫国的卿位。且事实证明凭当时弥子瑕与卫灵公的亲近关系--弥子瑕打的这张包票也决非“乌龙”。然孔丘宁原坚持“君子风德”,不愿与“小人”为伍,自动放弃了“教化小人”以至谋取重登政坛而去实践“仁政”、“广惠天下”理想的一个很现实的机会。这是政治短见还是迂腐弱智?真是只有天晓得。
“子见南子”之所以传之为绯闻,其实更多显现的是孔丘“君子风德”理念中对女人理论的尴尬。南子为何成为有绯闻之女人并因此而“名声不好”呢?主要原因是其在娘家时就有了与公子朝有交往的历史,现今的人们一般最多也只会把此看作是有过一次自由恋爱史,不算是有什么绯闻。然孔丘因“君子风德”所限,这才视之为雷池,小心慎危地去见了一次南子,弄得个“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自我急辩不止的下场,且是在自已的学生面前!可悲吗?却又怪不得学生,因学生表现所显现的仍是先生教的观念么!这兴许是更可悲、更今孔丘尴尬之处。
其实,事关孔丘能否在卫国政坛得势的关键,正如教授所言还是取决于卫灵公的态度。而卫灵公对孔丘的态度由热转冷,其关键点也决不仅是南子在造绯闻或是弥子瑕没有举荐。关键点在于看待”和平和战争”的理念分岐。一个简单的史实:“有天,卫灵公见孔丘问如何排兵布阵,孔丘答:若问祭祀之事我倒可讲一些,问我战阵之事,我没学习,没法讲”......也正如教授所注解,确实反映出的是孔丘坚守反战的观念与卫灵公求实战技巧需求的冲突,真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味道。然而以我看:这一史实(如确是史实的话)同样显证了孔丘的“观念”虽伟大,但孔丘的谋略却很低能,一遇事孔丘只会迂腐固执于理想观念而至现实于束手无策。很明显,孔丘如够足智多谋的话,他定会想到和平“有时”恰是需要战争来维护的,条件是已经卷入战争之中。卫灵公所处的正是无法轻易至身于战争之外的“有时”之期,你能指望此期的卫灵公能不顾现实形势地去接受孔丘的有关和平(祭祀)的理念说教吗?那也太戏说了一点吧?!不切合实际的孔丘和平理念说教只能被冷藏--这很正常。
“子见南子”之所以传之为绯闻,其实更多显现的是孔丘“君子风德”理念中对女人理论的尴尬。南子为何成为有绯闻之女人并因此而“名声不好”呢?主要原因是其在娘家时就有了与公子朝有交往的历史,现今的人们一般最多也只会把此看作是有过一次自由恋爱史,不算是有什么绯闻。然孔丘因“君子风德”所限,这才视之为雷池,小心慎危地去见了一次南子,弄得个“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自我急辩不止的下场,且是在自已的学生面前!可悲吗?却又怪不得学生,因学生表现所显现的仍是先生教的观念么!这兴许是更可悲、更今孔丘尴尬之处。
其实,事关孔丘能否在卫国政坛得势的关键,正如教授所言还是取决于卫灵公的态度。而卫灵公对孔丘的态度由热转冷,其关键点也决不仅是南子在造绯闻或是弥子瑕没有举荐。关键点在于看待”和平和战争”的理念分岐。一个简单的史实:“有天,卫灵公见孔丘问如何排兵布阵,孔丘答:若问祭祀之事我倒可讲一些,问我战阵之事,我没学习,没法讲”......也正如教授所注解,确实反映出的是孔丘坚守反战的观念与卫灵公求实战技巧需求的冲突,真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味道。然而以我看:这一史实(如确是史实的话)同样显证了孔丘的“观念”虽伟大,但孔丘的谋略却很低能,一遇事孔丘只会迂腐固执于理想观念而至现实于束手无策。很明显,孔丘如够足智多谋的话,他定会想到和平“有时”恰是需要战争来维护的,条件是已经卷入战争之中。卫灵公所处的正是无法轻易至身于战争之外的“有时”之期,你能指望此期的卫灵公能不顾现实形势地去接受孔丘的有关和平(祭祀)的理念说教吗?那也太戏说了一点吧?!不切合实际的孔丘和平理念说教只能被冷藏--这很正常。
阅读(5359)┊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