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1)
2010-10-06 21:10:56 发表
十二.“耳顺”之年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再次流亡的孔丘是在流亡至陈国时迎来了自己60岁的年龄。在离开卫国后,孔丘一行人又去了七个地方,前后共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磨难,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而就是在这种多难的境遇里,孔丘使自己的60岁达到了“耳顺”境界,又向上进了一步。
“耳顺”境界--按教授的解说是指这么一种精神境界:
1: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能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能明白自己的斤两;
3:不管别人怎么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孔丘能进入“耳顺”境界层次,教授的解说是:在十四年的流亡岁月中,孔丘一行人听到太多的不顺耳的话了,这是处在向上顺境人生途中的孔丘们所从未遇到过的情境。孔丘们由开始一听就觉不平,到后来渐渐听得心平耳顺,开始凉解并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逆耳之言”了。正如孟子所言:“人生在世,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楼上》)。也如庄子所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至于孔丘为何要去自找磨难颠沛流亡,教授的解说是:孔丘儒学与道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道家有主张处乱世就辟世辟人的,即所谓的“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问宪》)。而孔儒则主张辟人却不辟世,以救世、苦苦与乱世不公缠斗为己任。在这一角度讲,教授认为孔儒要比道家崇高一点。
关于孔丘们在流亡中听到各种难听之言的经历,教授讲了如下几则小故事:
1.问路
有一次孔丘一行在小河边欲过河却找不到渡口,忽见不远处有一高一壮两农夫正在田里干农活,于是孔丘叫子路去打探一下。子路依令前往,到两农夫身边,很恭敬地说:请你们告诉我,这小河的渡口在哪里?我们要过河。没想到,那高子的农夫先反问:你们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高个农夫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于是高个农夫说,既然是孔丘,他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在此教授就认为高个农夫的话很难听,有劝孔丘们别再在外跑了回家去吧之意。)子路于是又问那位壮农夫,请壮农夫告知渡口位置。壮农夫也先反问了一个问题:你是谁呀?子路答:我是仲由。壮农夫于是教训子路道:“滔滔者天下皆知也,而谁与易之?”(《论语.微子》。意为:如今世道一片黑暗大家皆知,你们能改变现状吗?你们不是白费力气吗?故劝你:与其跟孔丘这样的辟人之人混,不如跟我们这枰的辟世之士过(不如与我们一起干农活)。子路默默而返,见孔丘后把所受奚落的经过如实相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论语.微子》。教授解意为:是人就有人的责任和历史便命。故我等不可与鸟兽为伍。正因天下无道,我等才要努力去尽责,从而改变这种状况。)。
2.问人
有一次,子路与孔丘的车队失散了。忽遇见一老丈欲去锄草,就迫不及待地拦住老丈便问:你看见我老师了吗?老丈看看子路,对他的无理头有气,就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去”(《论语.微子》)。子路无奈,一声不响,拱而立。时间长了,老杖有点被感动,就又对其说:算了,你也找不到你老师了,天己近黑,你干脆到我家去住一晚吧。于是把子路带到自己家里,给他做了黍米饭,还杀了一只鸡,还把自己的两儿子叫出来与子路见礼。就这样子路在老丈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就走了,不久就找到了孔丘,并把昨天的遭遇告诉了孔丘。孔丘听完子路所述,即觉此老丈是有来历之人,就问子路:你昨晚就没向老丈请教一二?子路答:昨晚太累,只顾睡了。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再次流亡的孔丘是在流亡至陈国时迎来了自己60岁的年龄。在离开卫国后,孔丘一行人又去了七个地方,前后共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磨难,多次陷入绝境,要不差点饿死,要不差点被杀。而就是在这种多难的境遇里,孔丘使自己的60岁达到了“耳顺”境界,又向上进了一步。
“耳顺”境界--按教授的解说是指这么一种精神境界:
1: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能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能明白自己的斤两;
3:不管别人怎么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
孔丘能进入“耳顺”境界层次,教授的解说是:在十四年的流亡岁月中,孔丘一行人听到太多的不顺耳的话了,这是处在向上顺境人生途中的孔丘们所从未遇到过的情境。孔丘们由开始一听就觉不平,到后来渐渐听得心平耳顺,开始凉解并尊重和理解别人的“逆耳之言”了。正如孟子所言:“人生在世,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楼上》)。也如庄子所言:“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至于孔丘为何要去自找磨难颠沛流亡,教授的解说是:孔丘儒学与道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道家有主张处乱世就辟世辟人的,即所谓的“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问宪》)。而孔儒则主张辟人却不辟世,以救世、苦苦与乱世不公缠斗为己任。在这一角度讲,教授认为孔儒要比道家崇高一点。
关于孔丘们在流亡中听到各种难听之言的经历,教授讲了如下几则小故事:
1.问路
有一次孔丘一行在小河边欲过河却找不到渡口,忽见不远处有一高一壮两农夫正在田里干农活,于是孔丘叫子路去打探一下。子路依令前往,到两农夫身边,很恭敬地说:请你们告诉我,这小河的渡口在哪里?我们要过河。没想到,那高子的农夫先反问:你们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答:是孔丘。高个农夫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答:是的。于是高个农夫说,既然是孔丘,他就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在此教授就认为高个农夫的话很难听,有劝孔丘们别再在外跑了回家去吧之意。)子路于是又问那位壮农夫,请壮农夫告知渡口位置。壮农夫也先反问了一个问题:你是谁呀?子路答:我是仲由。壮农夫于是教训子路道:“滔滔者天下皆知也,而谁与易之?”(《论语.微子》。意为:如今世道一片黑暗大家皆知,你们能改变现状吗?你们不是白费力气吗?故劝你:与其跟孔丘这样的辟人之人混,不如跟我们这枰的辟世之士过(不如与我们一起干农活)。子路默默而返,见孔丘后把所受奚落的经过如实相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论语.微子》。教授解意为:是人就有人的责任和历史便命。故我等不可与鸟兽为伍。正因天下无道,我等才要努力去尽责,从而改变这种状况。)。
2.问人
有一次,子路与孔丘的车队失散了。忽遇见一老丈欲去锄草,就迫不及待地拦住老丈便问:你看见我老师了吗?老丈看看子路,对他的无理头有气,就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去”(《论语.微子》)。子路无奈,一声不响,拱而立。时间长了,老杖有点被感动,就又对其说:算了,你也找不到你老师了,天己近黑,你干脆到我家去住一晚吧。于是把子路带到自己家里,给他做了黍米饭,还杀了一只鸡,还把自己的两儿子叫出来与子路见礼。就这样子路在老丈家住了一晚。第二天起来就走了,不久就找到了孔丘,并把昨天的遭遇告诉了孔丘。孔丘听完子路所述,即觉此老丈是有来历之人,就问子路:你昨晚就没向老丈请教一二?子路答:昨晚太累,只顾睡了。
孔丘于是叫子路马上再去讨教。子路虽不情愿,但还是依师命而行。没想到到老丈家时,其屋里己空无一人,都避走了(教授注说:当时的隐世高人一般都是心很冷、很无情的。只有孔子的心是永远热的)。子路很无奈,自言自语了一句:“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论语.微子》),然后评议老丈说:我到你家去时,你还知叫儿子出来与我见礼,连这种小礼你也懂,可君臣间的大又你为何不懂呢?我们都是要为国家尽自己的责任的呀(教授再次强调:儒家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比道家崇高)。
3.被乏为丧家狗
有一次,孔丘一行人到郑国,不知何故孔丘与弟子们走散了。孔丘一人在郑国东门,很彷徨,失魂落魄。子贡等也在到处找老师。终于问见一位郑人“可见过我的老师孔丘否”时。郑人回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你问的可是此人?在此教授注解说:一个郑国人,要说对子产有印像还说得过去(子产是郑国人),而若说还知道尧、皋陶长得怎样,就有点离谱,说知晓禹长得怎样还知道孔丘腰以下短禹三寸--那就更不靠谱,故此说纯属无胡说,只是那郑人在开涮孔丘。有意思的是:子贡一听此话后就肯定:你讲得太对了,那人定是我的老师。于是赶紧跑到东门,果然就找到了在那里焦急彷徨的孔丘。事后,子贡从实告诉孔丘郑人所述的话,“孔子欣然大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善,然善”(《史记.孔子世家》)。在此教授插注道:“丧家狗”一话可能是出于那位郑人想骂孔丘的本意,但孔子却欣然领受了此称唿,原因是“丧家狗”之说太哲学化了。想一想:对人类而言,我们谁不是丧家狗?基督教讲:人是从伊甸园被赶出来的,也即是说人类的家园本该在伊甸园的。只是普通人看不穿这一层,只有像孔丘、耶和华这样的大家,才能看穿人类生活的真相:人人都是丧家狗。因此,“丧家狗”之说不是对人类的诬辱,而是对人类很崇高的称谓。它揭示的是:知道我们有家,且知道我们己丧家。故而骂一般人为“丧家狗”时都会招来生气,而骂孔子为“丧家狗”时他一点也不生气,了然于心。故也只有孔丘才有广大的悲天悯人之情。
......
然而,在“耳顺之年”的孔丘,最终还是等到了一个大大的好消息。鲁国传来消息:季桓子死了。他死前留下过遗言,是在他病重将死前,令手下人弄一车子推载他到各地转转、面对鲁国的山川河流、家人依旧时,他很伤感地说的。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强大起来的,那就是孔子在的时候。可是因我之故,让孔子出国流亡了,使鲁国失去了一个机会。这都是我的罪过......然后他对儿子季孙肥(后称季康子)说:我死后,你会任执政的,记住我的话: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此时孔丘出国流亡己五年了)。教授批解:说实在的,三桓在鲁国虽很专权,但他们从无取代国君之念。同时,三桓人士对孔子还真的都不错,季桓子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自我反思的胸怀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果然,季桓子死后不久,季康子就执政了。季桓子的这个政治遗言也就很快传到了在陈国的孔丘一行人的耳中。孔丘闻讯后很高兴,随即对弟子们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还有很多学生呢!现在回去后我还不知该怎样去教他们呢......
我的思辩:
若说孔丘在60岁时期能听忍各种逆耳之言,并在各种顺耳之耳中保持清醒,不会乐得找不着北--依我之见,多半还是环境遭遇压力大于孔丘主观意愿之故。在出国流亡、战乱频生的环境中,面对恶骂,无权无势的孔丘又能如何?除了忍,最多在私下发点牢骚,讲一点“鸟兽不可与同群”之类的怪话来排解心绪。
3.被乏为丧家狗
有一次,孔丘一行人到郑国,不知何故孔丘与弟子们走散了。孔丘一人在郑国东门,很彷徨,失魂落魄。子贡等也在到处找老师。终于问见一位郑人“可见过我的老师孔丘否”时。郑人回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你问的可是此人?在此教授注解说:一个郑国人,要说对子产有印像还说得过去(子产是郑国人),而若说还知道尧、皋陶长得怎样,就有点离谱,说知晓禹长得怎样还知道孔丘腰以下短禹三寸--那就更不靠谱,故此说纯属无胡说,只是那郑人在开涮孔丘。有意思的是:子贡一听此话后就肯定:你讲得太对了,那人定是我的老师。于是赶紧跑到东门,果然就找到了在那里焦急彷徨的孔丘。事后,子贡从实告诉孔丘郑人所述的话,“孔子欣然大笑曰: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善,然善”(《史记.孔子世家》)。在此教授插注道:“丧家狗”一话可能是出于那位郑人想骂孔丘的本意,但孔子却欣然领受了此称唿,原因是“丧家狗”之说太哲学化了。想一想:对人类而言,我们谁不是丧家狗?基督教讲:人是从伊甸园被赶出来的,也即是说人类的家园本该在伊甸园的。只是普通人看不穿这一层,只有像孔丘、耶和华这样的大家,才能看穿人类生活的真相:人人都是丧家狗。因此,“丧家狗”之说不是对人类的诬辱,而是对人类很崇高的称谓。它揭示的是:知道我们有家,且知道我们己丧家。故而骂一般人为“丧家狗”时都会招来生气,而骂孔子为“丧家狗”时他一点也不生气,了然于心。故也只有孔丘才有广大的悲天悯人之情。
......
然而,在“耳顺之年”的孔丘,最终还是等到了一个大大的好消息。鲁国传来消息:季桓子死了。他死前留下过遗言,是在他病重将死前,令手下人弄一车子推载他到各地转转、面对鲁国的山川河流、家人依旧时,他很伤感地说的。他说: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强大起来的,那就是孔子在的时候。可是因我之故,让孔子出国流亡了,使鲁国失去了一个机会。这都是我的罪过......然后他对儿子季孙肥(后称季康子)说:我死后,你会任执政的,记住我的话:一定要把孔子召回来(此时孔丘出国流亡己五年了)。教授批解:说实在的,三桓在鲁国虽很专权,但他们从无取代国君之念。同时,三桓人士对孔子还真的都不错,季桓子作为一个大政治家,其自我反思的胸怀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果然,季桓子死后不久,季康子就执政了。季桓子的这个政治遗言也就很快传到了在陈国的孔丘一行人的耳中。孔丘闻讯后很高兴,随即对弟子们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在鲁国还有很多学生呢!现在回去后我还不知该怎样去教他们呢......
我的思辩:
若说孔丘在60岁时期能听忍各种逆耳之言,并在各种顺耳之耳中保持清醒,不会乐得找不着北--依我之见,多半还是环境遭遇压力大于孔丘主观意愿之故。在出国流亡、战乱频生的环境中,面对恶骂,无权无势的孔丘又能如何?除了忍,最多在私下发点牢骚,讲一点“鸟兽不可与同群”之类的怪话来排解心绪。
从其怪话的内容--把骂他的人们比作鸟兽--来看,其清高的程度一点也没达到“超圣入凡”的水平,也只是大俗人一个--仁爱之心抛之脑,把骂他的人比作“鸟兽”--这其实只是“高雅”式的回骂--不也是俗得很可爱么?关键是最不可取的“我行我素”之原则,同类的说法还有两种,一种叫“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一种就叫“死玩固,一条道走到黑”。显然,“我行我素”也好,“一条道走到黑”也罢,都是“坚持到底誓死实行自己价值观”的举止,在还未有“非议”之前,当属很悲壮:前途不明,坚定心志,勇往直前。但有了“非议”之后,特别是这些“非议”已被证实是出自于实践经验的结晶,那时再坚持“我行我素”或“一条道走到黑”,那就只有一种下场:很悲惨!我相信:凭孔丘的智力、经验、遭遇,该是己经知道“我行我素”是要“适可而行”或“知不可为而止”的,他心中对自已的愿有观念及流亡举止定己有深刻的反省了,而不会是象教授所言还是坚持“我行我素”。鲁国一传来季桓子“定要召孔子回来”的遗言,还没等季康子来召,孔丘就急急地高兴地决定要回去,并担心今后又该怎样来教学生了--这就是证据。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本节授课内容中教授多次提到了孔丘儒教有一个“坚持在乱世也不避世、主动尽“天责”行“大义”的特点,这一点就是要比道家崇高。我觉得在这里教授给我挖了一个坑:意指道家是主张以避世来应对乱世的。如果“道家”仅指在深山修行的那班道士的话,这话还说得过去。如果“道家”要追踪到其祖师“老子”的话,则就大谬矣!《道德经》首句即明旨:“道亦道,非常道”,主张的是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排斥固守一法的死教条。在为人处世方面主张的是顺势而为,“避世应对乱世”只是对“道家”精神实质的表面化“断章取义”,是误解。其实我反到觉得:如真象教授所言,孔丘儒学确有“以救乱世出水火为已任”的心志的话,那正好说明孔丘儒学学到了“道亦道,非常道”的精要,孔丘成了“在乱世也要誓将顺势而为进行到底”的勇敢探索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丘应该是老子“道家”的好学生,孔丘儒学是老子“道家”理论的又一方面的真正的实践者、继承者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丧家狗”之说,我觉得教授的说法太夸张了点,还上升到哲学化的高度,有点让孔丘“被”先哲化的意味。实际上孔丘一行倒处流浪,到处碰壁,其情形实是很悲惨。而在离散重合之际,听到一些被骂的话,本早已习惯了。只是一句“丧家狗”的骂人话叫为人本很实在的孔丘听后心服情甘而受,皆因当时的孔丘一行人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以“丧家狗”比之确是很贴切。孔丘愿以此自嘲还有一个愿因就是“丧家”的是“狗”而不是“猫”、“鸡”......“狗”之本性有“忠于主人(祖国)”和“不嫌家贫”之美传,因此在当时孔丘的眼里,“丧家狗”那里还有半点贬意哟--根本就是当时孔丘一行人真实处境的高度概括,孔丘“然善、然善”的接受“丧家狗”称说其实也只是反映了他对斗气轻率离开祖国的悔省和对回归祖国的渴望,与看穿“人类都是丧家狗”之类的大哲理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干。鲁国一传来季桓子要季康子在其死后定要召回孔丘的遗言,还没等季康子来召,孔丘就急急地高兴地决定要回去--这就是证据。
其实,“人类都是失家园”之说,这也只是耶和华的“一家”之言,并不见得很“先哲”。况且,耶和华也并未把“失家园”的人比做“丧家狗”,就因以“丧家狗”指比人类就是很有歧意,很容易见仁见智,再“哲学化”也难改变人们的这一俗习,不然,历代皇帝怎不封一个“先圣丧家狗”的封号给孔丘呢?可见“哲学化”难敌老俗习,这就是大家都公认的常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本节授课内容中教授多次提到了孔丘儒教有一个“坚持在乱世也不避世、主动尽“天责”行“大义”的特点,这一点就是要比道家崇高。我觉得在这里教授给我挖了一个坑:意指道家是主张以避世来应对乱世的。如果“道家”仅指在深山修行的那班道士的话,这话还说得过去。如果“道家”要追踪到其祖师“老子”的话,则就大谬矣!《道德经》首句即明旨:“道亦道,非常道”,主张的是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排斥固守一法的死教条。在为人处世方面主张的是顺势而为,“避世应对乱世”只是对“道家”精神实质的表面化“断章取义”,是误解。其实我反到觉得:如真象教授所言,孔丘儒学确有“以救乱世出水火为已任”的心志的话,那正好说明孔丘儒学学到了“道亦道,非常道”的精要,孔丘成了“在乱世也要誓将顺势而为进行到底”的勇敢探索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丘应该是老子“道家”的好学生,孔丘儒学是老子“道家”理论的又一方面的真正的实践者、继承者之一。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丧家狗”之说,我觉得教授的说法太夸张了点,还上升到哲学化的高度,有点让孔丘“被”先哲化的意味。实际上孔丘一行倒处流浪,到处碰壁,其情形实是很悲惨。而在离散重合之际,听到一些被骂的话,本早已习惯了。只是一句“丧家狗”的骂人话叫为人本很实在的孔丘听后心服情甘而受,皆因当时的孔丘一行人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归,以“丧家狗”比之确是很贴切。孔丘愿以此自嘲还有一个愿因就是“丧家”的是“狗”而不是“猫”、“鸡”......“狗”之本性有“忠于主人(祖国)”和“不嫌家贫”之美传,因此在当时孔丘的眼里,“丧家狗”那里还有半点贬意哟--根本就是当时孔丘一行人真实处境的高度概括,孔丘“然善、然善”的接受“丧家狗”称说其实也只是反映了他对斗气轻率离开祖国的悔省和对回归祖国的渴望,与看穿“人类都是丧家狗”之类的大哲理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干。鲁国一传来季桓子要季康子在其死后定要召回孔丘的遗言,还没等季康子来召,孔丘就急急地高兴地决定要回去--这就是证据。
其实,“人类都是失家园”之说,这也只是耶和华的“一家”之言,并不见得很“先哲”。况且,耶和华也并未把“失家园”的人比做“丧家狗”,就因以“丧家狗”指比人类就是很有歧意,很容易见仁见智,再“哲学化”也难改变人们的这一俗习,不然,历代皇帝怎不封一个“先圣丧家狗”的封号给孔丘呢?可见“哲学化”难敌老俗习,这就是大家都公认的常识。
阅读(6381)┊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