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一(续1)
2010-06-29 10:13:40 发表
2.胡导陈编“乌龙”事:
据2010年01月17日 新闻晨报 赵菊玲(文)《 胡玫回应《孔子》失实 质疑专家:我看是砖家吧》讲(摘要):
【日前,正在《百家讲坛》录制《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孔子专家鲍鹏山炮轰电影《孔子》错的离谱:剧中人物颜回、子路和南子的死法与历史失实。昨日,导演胡玫在《孔子》的上海发布会上表示,这位专家是“砖”家,因为他完全不懂电影工业。
专家?我看是砖家!
片中,子路为保护卫国小国君战死沙场,颜回为救孔子的书溺死在冰湖中,南子在卫国内乱中被谋杀。鲍鹏山指出:“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历史上卫国的太子的确想要谋杀南子,但未遂。后来太子还因此被逐出卫国,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搞死了?!”
对此胡玫回应说:“这位网友所称的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
此外,在提到这位专家所言孔鲤在电影中字幕错打成孔锂时,胡玫表示自己的确应该道歉,但是还没有来不及:“好在电影还有一周才上映,还有及时补救的机会。我们在成片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名字打错了。其实一共有两个错误,上映之前会做修改。”编剧陈汗也表示:“剧本已经被国内许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他们都觉得没问题。你的学术能超越他们么?那我只能说你是‘太上专家’了。”.......】
我的评说:如果上文所摘事情确实发生过,那么虽然鲍鹏山的指说有点过份,但胡玫导演的回应就很“乌龙”了:鲍鹏山只不过说是电影中的“子路”、“颜回”、“南子”的死与历史真实的时间地点有所不符,拿他们的死来“电影化”是很有点离谱。如历史上真实的“子路”、“颜回”、“南子”确实不是象电影中所演示的那一副样子的死法,则讲鲍鹏山的讲法是不懂电影就有点霸道了。关键是对“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应该乍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采用啥标准。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看法。很明显鲍鹏山讲法是出于“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应该保持“电影人物”与“历史人物”在生、死在什么时间地点这些基本史实上保持相符,在此基础上再去艺术虚构过程--这么一种标准观点。该种标准观点在中外电影界也还是很认同也被很多人常采用过,乍会到了胡玟导演眼里就成了“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的“砖家”观点了呢?而且为胡玟导演该种看法提供支撑的依据也似乎很玄乎,“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这不就是“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完全可以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进行“穿越”式“艺术”而无需受限制--这么一种标准观点吗?当然该种电影观点同样在中外电影界也是很认同也被很多人常采用过,只是该种电影观所出品的电影有一个明显的标记:一开演,先影出一行字幕:“此片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纯属虚构!”或“本片所述如何如何......请勿对号入座”之类,因此讲,鲍鹏山是有眼过分,如讲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演前漏打一行字幕“本片所述存有所虚构,与历史真实如有不符,请勿对号入座”--就有点符合实际了,讲其“错得离谱”,实是自家先离了谱--你依据的“谱”与胡玫导演依据的“谱”先就不是同一本“谱”么,乍会有一致准确的结果呢?陈汗编剧也蛮“乌龙”:“剧本已经被国内许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他们都觉得没问题。你的学术能超越他们么?那我只能说你是‘太上专家’了。”--该种“乌龙”有疑是“拳林决定话语权”国里出品的根迹。
据2010年01月17日 新闻晨报 赵菊玲(文)《 胡玫回应《孔子》失实 质疑专家:我看是砖家吧》讲(摘要):
【日前,正在《百家讲坛》录制《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的孔子专家鲍鹏山炮轰电影《孔子》错的离谱:剧中人物颜回、子路和南子的死法与历史失实。昨日,导演胡玫在《孔子》的上海发布会上表示,这位专家是“砖”家,因为他完全不懂电影工业。
专家?我看是砖家!
片中,子路为保护卫国小国君战死沙场,颜回为救孔子的书溺死在冰湖中,南子在卫国内乱中被谋杀。鲍鹏山指出:“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历史上卫国的太子的确想要谋杀南子,但未遂。后来太子还因此被逐出卫国,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搞死了?!”
对此胡玫回应说:“这位网友所称的专家,我看完全是砖家,砖头的砖。这人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我认为他大可不必借这种方式沽名钓誉。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
此外,在提到这位专家所言孔鲤在电影中字幕错打成孔锂时,胡玫表示自己的确应该道歉,但是还没有来不及:“好在电影还有一周才上映,还有及时补救的机会。我们在成片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名字打错了。其实一共有两个错误,上映之前会做修改。”编剧陈汗也表示:“剧本已经被国内许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他们都觉得没问题。你的学术能超越他们么?那我只能说你是‘太上专家’了。”.......】
我的评说:如果上文所摘事情确实发生过,那么虽然鲍鹏山的指说有点过份,但胡玫导演的回应就很“乌龙”了:鲍鹏山只不过说是电影中的“子路”、“颜回”、“南子”的死与历史真实的时间地点有所不符,拿他们的死来“电影化”是很有点离谱。如历史上真实的“子路”、“颜回”、“南子”确实不是象电影中所演示的那一副样子的死法,则讲鲍鹏山的讲法是不懂电影就有点霸道了。关键是对“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应该乍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采用啥标准。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看法。很明显鲍鹏山讲法是出于“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应该保持“电影人物”与“历史人物”在生、死在什么时间地点这些基本史实上保持相符,在此基础上再去艺术虚构过程--这么一种标准观点。该种标准观点在中外电影界也还是很认同也被很多人常采用过,乍会到了胡玟导演眼里就成了“一看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懂电影”的“砖家”观点了呢?而且为胡玟导演该种看法提供支撑的依据也似乎很玄乎,“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拍,不然电影就不存在了。”这不就是“历史人物传记电影”完全可以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进行“穿越”式“艺术”而无需受限制--这么一种标准观点吗?当然该种电影观点同样在中外电影界也是很认同也被很多人常采用过,只是该种电影观所出品的电影有一个明显的标记:一开演,先影出一行字幕:“此片所述的人物和事件纯属虚构!”或“本片所述如何如何......请勿对号入座”之类,因此讲,鲍鹏山是有眼过分,如讲胡玫导演在《孔子》开演前漏打一行字幕“本片所述存有所虚构,与历史真实如有不符,请勿对号入座”--就有点符合实际了,讲其“错得离谱”,实是自家先离了谱--你依据的“谱”与胡玫导演依据的“谱”先就不是同一本“谱”么,乍会有一致准确的结果呢?陈汗编剧也蛮“乌龙”:“剧本已经被国内许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他们都觉得没问题。你的学术能超越他们么?那我只能说你是‘太上专家’了。”--该种“乌龙”有疑是“拳林决定话语权”国里出品的根迹。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讨论过,他们都觉没问题。”也就是讲:己经是许多专家和学者举过拳头了,没问题!定论己现,巳没机会再让别人讲“有问题”了!乍有这么霸道!你凭啥判定讲“没有问题”的就是专家,而讲“有问题”的就只好是‘太上专家’了呢?要是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你就可以不让人讲你《孔子》半个“不”字了么?这一点确是有点“乌龙”得太离谱了吧?!
其实,编导“乌龙”可能起源于重重压力所激发出的“好战”激情,老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要胡导陈编心平气和一点,不急于回应,“乌龙”就不会出笼或少出笼一点。
3.发哥式“乌龙”:
关于《孔子》还有一个轰动的“传闻”:在上海《孔子》宣传活动中,当记者向主演周润发问他为什么看自已拍的电影会哭,发哥反问:“你没有哭吗?”记者答说没有哭。发哥随即道:“你还是人吗?”之后还说大家应该看《孔子》三遍。
我的评说:《孔子》还没票房新高,先已“口房”雷人世无前例了。看《孔子》应该看三遍!看了后没有哭就不是人!--这就是经典的发哥式的雷人内容。
发哥就是发哥,你以为其演了一回“孔子”,就会从心底里也变型呀?乍可能呢?演完“孔子”随即还原,这就是发哥。只是还原太快了,大家来不及适应,有点哀。这一点也好做一个“发哥演‘孔子’就是演得不错”的证据。
其实,编导“乌龙”可能起源于重重压力所激发出的“好战”激情,老话讲: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要胡导陈编心平气和一点,不急于回应,“乌龙”就不会出笼或少出笼一点。
3.发哥式“乌龙”:
关于《孔子》还有一个轰动的“传闻”:在上海《孔子》宣传活动中,当记者向主演周润发问他为什么看自已拍的电影会哭,发哥反问:“你没有哭吗?”记者答说没有哭。发哥随即道:“你还是人吗?”之后还说大家应该看《孔子》三遍。
我的评说:《孔子》还没票房新高,先已“口房”雷人世无前例了。看《孔子》应该看三遍!看了后没有哭就不是人!--这就是经典的发哥式的雷人内容。
发哥就是发哥,你以为其演了一回“孔子”,就会从心底里也变型呀?乍可能呢?演完“孔子”随即还原,这就是发哥。只是还原太快了,大家来不及适应,有点哀。这一点也好做一个“发哥演‘孔子’就是演得不错”的证据。
阅读(6618)┊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