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4)
2010-10-09 20:34:16 发表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在上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孔子。然孔子就没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吗?教授为我们解说的是:孔子也是常常攻击别人的。首先,孔子一生最讨厌的就是“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意为:老好人是道德之贼,是伤害道德最严重的人)。因此,孔子除“泛爱众”外还仇恨一切不道德、不人道的事情。这两点的结合,才使他成为了“圣人”。因此,孔子常常具有攻击性,甚至有人己死了孔子也还要说他坏话。如“齐景么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意为:齐景公是很有财富,死时有良马千乘,可老百姓都以“无德”来评说他)。卫灵方可算是对孔子够好的了,孔子刚到卫国时,即对他以上宾待之,授年奉6万斗。可卫灵公死后,孔子还是称“卫灵公无道”。(教授注说孔子这是公仇,无私仇)。孔子有个学生南宫敬叔,曾帮孔子获得了鲁昭公的资助而得以去周求教于老子。南宫敬叔后来丢了官,流亡国外,回来时“载宝而朝”(带许多金银财宝去朝堂),想通过贿赂恢复官位。孔子说:象他这样去贿赂,倒不如让他早一点破产。再如:因冉求帮季氏理财有成,亦被孔子骂了:“求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意为:冉求从此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就是擂着战鼓进攻他也可以)。其实冉求哪里敢得罪孔丘哟,孔丘最终能回国还是沾了冉求帮忙的光呢!冉求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非常出色。就因冉求帮季氏敛财,盘剥百姓,孔子就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他的学籍。
教授注说:因孔子认为冉求伤害的不仅是孔子,还伤害了百姓、公道和正义。孔子也骂人,且骂得最狠、最重的是其弟子之一的宰我。教授认为:宰我其实蛮冤的,不过就是在大白天睡了一下懒觉,被孔子发现了,便被骂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扶也”(《论语.公治长》)。教授注说:从此后历代老师骂不顺眼的学生时都捧此话为经典了。今天再这么骂可不行,太伤学生自尊性了。但有时一点不伤也不行。伤一下,可刺激一下,使之知耻而后勇,还是必要的。
另外,还有个叫子需悲的人,想到孔子处来求教。孔子见后说:我生病了。可此人刚走出门,孔子就拿过琴来弹唱,并故意放声让子需悲听见。这等于告诉子需悲:其实我身体好好的,就是不想教你。后来的孟子解析此事说:不教你也就是在教你明白:你还不配做我的学生,你还得努力。
除了骂人,孔子还打过人。教授如此解说:孔子有一老友叫原壤,此人是一辈子放荡、不知约束自己,还可能有点隐士风范。他母亲死了,孔子想应该去悼念一下。可到他家一看,这个原壤根本就没按一般的丧葬礼仪来安葬他母亲。这怎么行?孔子决定帮他办丧事,就带着弟子到他家帮着设灵堂、整治棺术、在棺材上画画......而原壤却在一旁唱歌,唱得起兴了还干脆跳到棺材板上唱、唱的又近是黄色的歌(你的粉脸真狐媚啊、你的小手真柔软.......等等)。孔子的弟子都特生气,对孔子说:老师啊,这家伙太不象话了,我们不管他了,我们走。孔子说:看在他母亲放面子上,我们还是帮他办吧。便假装听不见原壤在一旁唱歌的声音,办完丧事就走了。到晚年,孔子从国外流亡回来,见原壤还是老毛病不改,还是那么狂傲。有天孔子去他家,原壤见后便一屁股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教授解说:这是古人一种傲慢的坐法,叫箕踞)。孔子一看,真的很生气起来,说“你这个人少时不好学、壮年无作为、老了还不懂事,你还不死?你就是个贼!”--边说边用自己的拐杖,照着原壤伸出的腿(小腿肚)就狠狠的打下去......要知道:原壤此时也是个老人啊!
据教授讲:在上面,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眉善目的孔子。然孔子就没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吗?教授为我们解说的是:孔子也是常常攻击别人的。首先,孔子一生最讨厌的就是“老好人”。“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意为:老好人是道德之贼,是伤害道德最严重的人)。因此,孔子除“泛爱众”外还仇恨一切不道德、不人道的事情。这两点的结合,才使他成为了“圣人”。因此,孔子常常具有攻击性,甚至有人己死了孔子也还要说他坏话。如“齐景么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论语.季氏》,意为:齐景公是很有财富,死时有良马千乘,可老百姓都以“无德”来评说他)。卫灵方可算是对孔子够好的了,孔子刚到卫国时,即对他以上宾待之,授年奉6万斗。可卫灵公死后,孔子还是称“卫灵公无道”。(教授注说孔子这是公仇,无私仇)。孔子有个学生南宫敬叔,曾帮孔子获得了鲁昭公的资助而得以去周求教于老子。南宫敬叔后来丢了官,流亡国外,回来时“载宝而朝”(带许多金银财宝去朝堂),想通过贿赂恢复官位。孔子说:象他这样去贿赂,倒不如让他早一点破产。再如:因冉求帮季氏理财有成,亦被孔子骂了:“求也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意为:冉求从此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就是擂着战鼓进攻他也可以)。其实冉求哪里敢得罪孔丘哟,孔丘最终能回国还是沾了冉求帮忙的光呢!冉求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非常出色。就因冉求帮季氏敛财,盘剥百姓,孔子就毫不留情地开除了他的学籍。
教授注说:因孔子认为冉求伤害的不仅是孔子,还伤害了百姓、公道和正义。孔子也骂人,且骂得最狠、最重的是其弟子之一的宰我。教授认为:宰我其实蛮冤的,不过就是在大白天睡了一下懒觉,被孔子发现了,便被骂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扶也”(《论语.公治长》)。教授注说:从此后历代老师骂不顺眼的学生时都捧此话为经典了。今天再这么骂可不行,太伤学生自尊性了。但有时一点不伤也不行。伤一下,可刺激一下,使之知耻而后勇,还是必要的。
另外,还有个叫子需悲的人,想到孔子处来求教。孔子见后说:我生病了。可此人刚走出门,孔子就拿过琴来弹唱,并故意放声让子需悲听见。这等于告诉子需悲:其实我身体好好的,就是不想教你。后来的孟子解析此事说:不教你也就是在教你明白:你还不配做我的学生,你还得努力。
除了骂人,孔子还打过人。教授如此解说:孔子有一老友叫原壤,此人是一辈子放荡、不知约束自己,还可能有点隐士风范。他母亲死了,孔子想应该去悼念一下。可到他家一看,这个原壤根本就没按一般的丧葬礼仪来安葬他母亲。这怎么行?孔子决定帮他办丧事,就带着弟子到他家帮着设灵堂、整治棺术、在棺材上画画......而原壤却在一旁唱歌,唱得起兴了还干脆跳到棺材板上唱、唱的又近是黄色的歌(你的粉脸真狐媚啊、你的小手真柔软.......等等)。孔子的弟子都特生气,对孔子说:老师啊,这家伙太不象话了,我们不管他了,我们走。孔子说:看在他母亲放面子上,我们还是帮他办吧。便假装听不见原壤在一旁唱歌的声音,办完丧事就走了。到晚年,孔子从国外流亡回来,见原壤还是老毛病不改,还是那么狂傲。有天孔子去他家,原壤见后便一屁股坐在地上,两腿伸得老远(教授解说:这是古人一种傲慢的坐法,叫箕踞)。孔子一看,真的很生气起来,说“你这个人少时不好学、壮年无作为、老了还不懂事,你还不死?你就是个贼!”--边说边用自己的拐杖,照着原壤伸出的腿(小腿肚)就狠狠的打下去......要知道:原壤此时也是个老人啊!
教授引析:我们常讲修养到最高境界就是遇事能心平气和。但也并不尽然。心平气和可能是一种境界,但绝不是最高境界。面对世上种种的丑恶,如一点也不生气,难道能说明你道德高尚吗?那只能说明是道德感的麻木,说明你堕落。孔子直到老还在生气、还在心不平气不和,就因世上还有许多不道德的人和事。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答:“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教授指出:有爱也有恨那是正常人,有大爱有大恨,那就可能是圣人了。
【我的感言:感情这个东西实在是偏执之源头啊!明明是很平常的好记私仇、好泄私愤的普通小人之举止,如:齐景公曾听从了晏子的建议、拒绝给孔丘在齐以参政的机会,孔子心中不平,故在齐景公死后还找他的茬。又如:卫灵公虽曾对孔丘敬如上宾,但卫灵公在讨教孔丘如何布阵打仗时,被孔丘以只懂祭祀为由来搪塞--由此冷淡孔丘转而更庞信南子了--当时孔丘就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气话,卫灵公死后孔丘还耿耿于怀地称“卫灵公无道”--实在也只不过是孔丘的气量狭小、记仇心强的表现。南宫敬叔又有什么大错?世道如此,可顺势而为,亦可逆世而为。孔丘为何要以已之欲强加于人?冉求就更冤了:帮季氏理财就一定恶不可恕了?与百姓真的没一点好处?还不是季康子只召冉求回国而却让孔丘继续在外流亡,孔丘气愤不过、泄私愤于冉求么?再说那原壤就真的不可宽容么?这一些故事其实只说明了一个事实:如所述之事为真,则孔丘有“温、良、恭、俭、让”就是瞎说。反之,如孔丘确有“温、良、恭、俭、让”,那上述故事就只是个传说。至于教授引析中的“面对世上种种的丑恶,如一点也不生气,...那只能说明是道德感的麻木,说明你堕落。孔子直到老还在生气、还在心不平气不和,就因世上还有许多不道德的人和事”--在我个人看来是很有点偏执于个私好恶的情话。明知“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何还会引析出“如一点也不生气,...那只能说明是道德感的麻木,说明你堕落”这么个无理头的结论来呢?难道一遇世上许多丑恶的不道德的人和事就大生特生一肚子气,拼着命的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多多少少总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一下自己--这就是道德不麻木、不堕落的最高境界?太乌龙了吧!不管遇上什么样的丑事或恶人,都能先保持住一个心平气和的心态,然后能冷静针对--这还不是修养到了最高境界的体现?谁信呢?
说到底,还是感情因素导致了偏执。教授对孔丘的偏爱已到了固执的程度,这是显而易见的。教授可以讲孔子骂人,讲孔子打人,并因此归结出一个“有大爱有大恨,那就可能是圣人了”的传说。但是,我等是不能指望从教授那里得到什么有关孔丘也会杀人的正真负面的评说了,因那实在对孔丘的“仁慈”形象太有颠覆性了--比如:在“诛卯”这一事件上,我们是不可指望教授也会评说一二的了。
而正真可见孔丘负面形象的,就是与他的“诛卯”事件及在“诛卯”事件中的理念和实践有关。尽管经过了多次反覆,可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以“少正卯”三个字上网百度一下,就还是能获悉有关这段历史公案的如下信息的:
少正卯
百科名片
少正卯(?-前496年),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曾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少正卯的故事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君子也有所憎恶吗?孔子答:“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教授指出:有爱也有恨那是正常人,有大爱有大恨,那就可能是圣人了。
【我的感言:感情这个东西实在是偏执之源头啊!明明是很平常的好记私仇、好泄私愤的普通小人之举止,如:齐景公曾听从了晏子的建议、拒绝给孔丘在齐以参政的机会,孔子心中不平,故在齐景公死后还找他的茬。又如:卫灵公虽曾对孔丘敬如上宾,但卫灵公在讨教孔丘如何布阵打仗时,被孔丘以只懂祭祀为由来搪塞--由此冷淡孔丘转而更庞信南子了--当时孔丘就有“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气话,卫灵公死后孔丘还耿耿于怀地称“卫灵公无道”--实在也只不过是孔丘的气量狭小、记仇心强的表现。南宫敬叔又有什么大错?世道如此,可顺势而为,亦可逆世而为。孔丘为何要以已之欲强加于人?冉求就更冤了:帮季氏理财就一定恶不可恕了?与百姓真的没一点好处?还不是季康子只召冉求回国而却让孔丘继续在外流亡,孔丘气愤不过、泄私愤于冉求么?再说那原壤就真的不可宽容么?这一些故事其实只说明了一个事实:如所述之事为真,则孔丘有“温、良、恭、俭、让”就是瞎说。反之,如孔丘确有“温、良、恭、俭、让”,那上述故事就只是个传说。至于教授引析中的“面对世上种种的丑恶,如一点也不生气,...那只能说明是道德感的麻木,说明你堕落。孔子直到老还在生气、还在心不平气不和,就因世上还有许多不道德的人和事”--在我个人看来是很有点偏执于个私好恶的情话。明知“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何还会引析出“如一点也不生气,...那只能说明是道德感的麻木,说明你堕落”这么个无理头的结论来呢?难道一遇世上许多丑恶的不道德的人和事就大生特生一肚子气,拼着命的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或多多少少总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一下自己--这就是道德不麻木、不堕落的最高境界?太乌龙了吧!不管遇上什么样的丑事或恶人,都能先保持住一个心平气和的心态,然后能冷静针对--这还不是修养到了最高境界的体现?谁信呢?
说到底,还是感情因素导致了偏执。教授对孔丘的偏爱已到了固执的程度,这是显而易见的。教授可以讲孔子骂人,讲孔子打人,并因此归结出一个“有大爱有大恨,那就可能是圣人了”的传说。但是,我等是不能指望从教授那里得到什么有关孔丘也会杀人的正真负面的评说了,因那实在对孔丘的“仁慈”形象太有颠覆性了--比如:在“诛卯”这一事件上,我们是不可指望教授也会评说一二的了。
而正真可见孔丘负面形象的,就是与他的“诛卯”事件及在“诛卯”事件中的理念和实践有关。尽管经过了多次反覆,可直到今天,我们只要以“少正卯”三个字上网百度一下,就还是能获悉有关这段历史公案的如下信息的:
少正卯
百科名片
少正卯(?-前496年),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少正卯的姓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少正卯和孔丘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少正卯曾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
少正卯的故事
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为何要杀他,子贡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问,孔丘回答说:少正卯有“心达(或作“逆”)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五种恶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这“五恶”中的一种,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恶”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众造反的能力,他和历史上被杀的华士等人是“异世同心”,不可不杀。少正卯被杀后,其学说没有流传下来。据说后世的“闻”姓的原型是“闻人”复姓,是少正卯的后人所改用的姓氏。
事例
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知识渊博而用心险恶); “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变”(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不纠正错误言行且加以修饰维护)五条罪状,诬少正卯“乱政”,加以杀害。 少正卯这个人物出现在典籍中,最早应该是《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里面提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历史评价
少正卯的学说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孔丘的杀人理由可以分析到以下几个事实: (一)少正卯有着率领民众造反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并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 (二)少正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孔丘因为博闻强记而被问他的人称赞为“圣人”,但是他也不得不间接地承认少正卯有着“心达”、“行坚”、“记博”、“言辩”的长处; (三)少正卯对社会下层民众有着比孔丘大得多的亲和力。 孔丘诛少正卯所讲的“五恶”,在《管子·法禁》和《荀子·非十二子》里面有着相类似的表述。在儒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的漫长历史中,诛卯事件主要是以“圣人治奸”的面目出现在后人的议论之中,汉朝和宋朝这类议论记录特别多。少正卯被儒家的圣人孔子所诛,但是儒家著名学者和一些素有清誉的人也有被他人比喻作少正卯的情况。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大文学家苏轼撰写“策问”体的文章时把诛卯事件描述为“无罪而罚”,认为用言论“疑众”就是该杀,杀少正卯式的人是清除法网之外的“遗恶”。而苏轼陷身乌台诗案之时,与苏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奏吕惠卿的时候也忘不了运用诛卯事件:“盖以尧之四凶,鲁之少正卯,既非常人,不当复用常法制也。
事例
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知识渊博而用心险恶); “行辟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变”(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不纠正错误言行且加以修饰维护)五条罪状,诬少正卯“乱政”,加以杀害。 少正卯这个人物出现在典籍中,最早应该是《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里面提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子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历史评价
少正卯的学说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从孔丘的杀人理由可以分析到以下几个事实: (一)少正卯有着率领民众造反的政治影响力,但是并没有造反的实际行动; (二)少正卯才华横溢、能言善辩、知识广博。孔丘因为博闻强记而被问他的人称赞为“圣人”,但是他也不得不间接地承认少正卯有着“心达”、“行坚”、“记博”、“言辩”的长处; (三)少正卯对社会下层民众有着比孔丘大得多的亲和力。 孔丘诛少正卯所讲的“五恶”,在《管子·法禁》和《荀子·非十二子》里面有着相类似的表述。在儒家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的漫长历史中,诛卯事件主要是以“圣人治奸”的面目出现在后人的议论之中,汉朝和宋朝这类议论记录特别多。少正卯被儒家的圣人孔子所诛,但是儒家著名学者和一些素有清誉的人也有被他人比喻作少正卯的情况。宋朝大儒朱熹就曾被人参奏“请加少正卯之诛,以为欺君罔世、污行盗名者戒”。大文学家苏轼撰写“策问”体的文章时把诛卯事件描述为“无罪而罚”,认为用言论“疑众”就是该杀,杀少正卯式的人是清除法网之外的“遗恶”。而苏轼陷身乌台诗案之时,与苏有宿仇的李定指责苏有四大可废之罪,其中一罪就是和“五恶”高度相似的“言伪而辩,行伪而坚”。苏轼的弟弟苏辙参奏吕惠卿的时候也忘不了运用诛卯事件:“盖以尧之四凶,鲁之少正卯,既非常人,不当复用常法制也。
” 最迟从朱熹开始,后世儒生或疑古学者逐渐运用各种各样的疑古手段质疑诛卯记载的真实性。质疑的角度包括史学举证、制度沿革、人情世故常理分析、孔子品行对比等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诛卯事件在议论里的出现方式由以往的“圣人治奸”向“孔子污点”的方向转化。在文革“批林批孔”时期,少正卯被粉饰为法家革新人物,诛卯事件被看作孔丘的重要罪状,谁不相信诛卯的真实性就会被打成反革命。到互联网科技日渐发达的现代,研究诛卯问题的队列中增加了不少网络学者。这些学者或继承疑古学说,或相信诛卯真实性但同时维护“圣人治奸”价值观的合理性,或引经据典地解释种种疑窦,对以往的种种疑古观点提出强烈批评,为诛卯记载的真实性不懈地进行申辩。 在众说纷纭中,有几个事实或分析值得注意: (一)刘敞《公是集》认为能吸引孔门大批弟子听课的少正卯不会是小人,诛卯也只会在百姓中落得个“嫉贤”的恶名,最后会导致孔子无法为政,所以诛卯在道理上讲不通。但是,刘敞曾经和欧阳修一起打压他们认为是“诡僻惑众”的蜀地经学学者龙昌期,他们说:“昌期违古畔道,学非而博,王制之所必诛,未使即少正卯之刑,已幸矣,又何赏焉。”在这个议论里面,刘敞却是把诛卯看作真实的事件,也看不出他会对“嫉贤”之恶名有多少畏惧。另外,作为《春秋》学的著名学者,刘敞以博学闻名,但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春秋》学中首开“改经”之恶例,经文于己意不合则改动文字,削仲尼之足以适己履。 (二)钱穆以反驳康有为的疑古思想一举成名,提出著名的“历史温情说”,另外还在史学举证技术细节方面提出“众证兼容说”。但是在诛卯问题上,钱穆全盘照搬崔述的“春秋诛大夫非易事”论。互联网上的儒家学人,有一部分人在为《古文尚书》申冤的时候站在信古立场发言,在诛卯问题上则马上改弦更张,以疑古价值观展开思考。 (三)经过疑古运动的努力,现代儒生的圈子里已经盛行不采信诛卯事件的疑古风气,但是一到观点激烈对立的场合,“五恶”仍然会不时地变成儒生指责论敌的武器。儒生们以孔子赞扬子产不毁乡校和宽容多位隐者对己批评的事例去质疑诛卯事件的真实性,但是据不少网友反映,儒生们开办或掌权的论坛的言论专制程度往往和其他的许多论坛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四)因为先秦文献经历秦火楚炬的毁灭性破坏,后世不可能看到先秦的全部文献,劫后重现的文献也有很多是残缺本(疑古儒生经常要谈到的《子思》甚至是残缺程度很高的辑本),从而 “《荀子》是诛卯记载唯一来源”的疑古观点只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得到证明的猜想。另外《孔子家语》、《说苑》、《论衡》里面关于少正卯的记载都有着《荀子》里所没有的内容。“《荀子》唯一来源论”由朱熹首先提出,是大多数疑古儒生津津乐道的重要论据。疑古儒生们喜欢把疑古分析结果冠以“铁案”、“史学界结论”之类的美称,实际上这所谓的“铁案”、“结论”从朱熹开始就已经是以猜想作论据,而这个猜想和残存的文史记载是背道而驰的。
史籍记载(略)
我的评议:
由上可知:“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才七日就把少正卯杀了,且暴尸三日。”--这可是孔丘真正具有攻击性的很恐怖的一面,与教授讲了多日的“慈眉善目的孔子”或“金刚怒目的孔子”形象显然是大相径庭,那里还有半点“温、良、恭、俭、让”的影子哟!
史籍记载(略)
我的评议:
由上可知:“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上任后才七日就把少正卯杀了,且暴尸三日。”--这可是孔丘真正具有攻击性的很恐怖的一面,与教授讲了多日的“慈眉善目的孔子”或“金刚怒目的孔子”形象显然是大相径庭,那里还有半点“温、良、恭、俭、让”的影子哟!
当年的子贡曾忍不住就“诛卯”事件的价值问题向孔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孔丘的回答是:少正卯有“心达而险(知识渊博而用心险恶)、行辟而坚(行万邪僻而不知悔改)、言伪而变(强词夺理且善于狡辩)、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的阴暗面)、顺非而泽(不纠正错误言行且加以修饰维护)”这么五大罪状,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诛”。然而,考虑到当时的少正卯也和孔丘一样都办着私学、都在招收学生,且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过--这么一个事实前提,至少我个人认为:孔丘杀少正卯的真正动机就并非纯属是什么“君子之举”了,相反是同行相忌相残走至极端的经典伪君子行径,且开创了以思想犯法定罪的先河,有“莫须有”定罪或大兴“文字狱”始祖之嫌。同时亦可谓是典型的把“释义权”私有化、专有化的恐怖主义的杰出代表。在此我释然了心中的一个疑惑:本按教授所讲,当时名气已很大、政绩亦很好的身为“助理国相”的孔丘,为何会没多久就一下子就被逼得只能流亡国外去另寻新政坛呢?叫我疑惑的是:难道就凭“堕三都”之举大伤了三桓们的心?还是凭齐国的“美女宝马计” 离间了孔丘与君臣的好关系?或是季桓子确实太小心眼实在容不下孔丘?......从孔丘杀少正卯的“君子之诛”举止中使我顿时释疑了:原来还有个更大的愿因就是他杀了少正卯后给人留下的印像比阴谋实施“堕三都”给人的印像更恐怖,且日趋深化,他在鲁国的名声亦日趋丑恶、他在鲁国实在待不下去了--这才是他不得不出国去流亡的真正原因?!说起“诛卯”之举的影响及作用,恐怕用“杀一儆百”或“杀鸡惊猴”来形容亦是犹过之而无不及的。记得教授在讲到孔丘出任鲁国大司寇时,曾非常欣赏地作过一段精彩的描述,说道是:听说孔丘出任大司寇后,很快就出现的一个变化是:有个叫沈犹氏的商人,他原来每天早晨去市场卖羊前总是先把羊喂得特饱喝得特足,以图水草也卖羊肉价。自听说孔丘出任大司寇后,他不再企图水草也卖羊肉价了。还有一个叫公慎氏的人,原先对其妻的不守妇道只是听之任之不加管束;自听说孔丘出任大司寇后,他就休妻了。还有一个叫慎溃氏的人平时好胡作非为违法乱纪,自听说孔丘出任大司寇后,他就外逃出国了。另还有一些牛马贩子常随意霸市、哄抬物价、订攻守同盟;自听说孔丘出任大司寇后,就不敢再如前所为,变得守法经营了。--教授当时的注说说明是:孔丘平时有很高威望,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力......哈哈,太有点乌龙味了!现在我知道了:什么平时威望高呀、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功力呀,等等,皆属虚晃一枪的乌龙不实之辞。实际的震憾威慑就是来自于孔丘上任才七天就诛杀了既是“同行”(同为私学老师)又同为大夫身份、且很可能在民众中威望比他孔丘还要高的少正卯--有过这令人恐怖的“一战”。不难想象:连威望极高、身份也高的“闻人”少正卯大夫也倾刻间就被孔丘诛杀了,还被暴尸三天……那些无名之辈的小商小贩们、小流氓无赖们、小草刁民们--还能不乖乖的“屈兵”守法吗?还有,为何他孔丘己流亡在国外了,还要多次遭人围攻、遭人驱赶、遭人嘲笑呢?仅仅是因为他到处推行那“不合时世”的“复礼”理念吗?显然亦应是“诛卯”后给人留下的很恐怖的后遗症太深太广之故吧!
正因孔丘的这一恐怖举止的存在对“圣人”之名有太大的冲击力,以至后世的儒家门人总要竭力对此事件避之、辩之、并想抹之......其实亦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的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圣人”本身就是一面之辞的杰作,况且“圣人”之名还事关光照着儒家门庭的明亮度呢,能让它有如此大的一个污点吗?当然是万万不能的!】
正因孔丘的这一恐怖举止的存在对“圣人”之名有太大的冲击力,以至后世的儒家门人总要竭力对此事件避之、辩之、并想抹之......其实亦是情有可原、理所当然的了,有什么可奇怪的呢?“圣人”本身就是一面之辞的杰作,况且“圣人”之名还事关光照着儒家门庭的明亮度呢,能让它有如此大的一个污点吗?当然是万万不能的!】
阅读(9406)┊ 评论(1)
对该博文的评论(1条)
再加一条:齐鲁夹谷之会,孔丘腰斩无辜侏儒优娼,九十五岁的老晏婴被活活气死。老爷子死后,孔丘赞扬“晏平仲善与人交”,来博取大度的美名。如此口蜜腹剑,岂不可怕?孔丘哪有一点圣人的姿态?如此至圣先师,难怪历代大儒口中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共有1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