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5)
2010-10-11 20:32:52 发表
十四.身陷绝境时的孔丘理念
听课笔记: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传播仁爱礼义,孔子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可当时正遇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君主忙于战争,根本无心注重孔子的理想和仁爱,因此孔子一行人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意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又会如何闯过这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考验?人在穷途末路时,又将如何化解这一重大危机呢?
据教授讲,孔子是在62岁时,在陈国流亡期间遇上危机的。当时,吴欲攻陈,楚又来救陈,两军交战于陈境内。楚昭王听说孔子也在陈,就想把他召到楚国去。此时的孔子也正想离开陈国,觉得去楚倒是个机会,于是就带领弟子启程离开了陈国都城。然去楚国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地方,原属蔡国故地。就在这陈蔡之地,孔子和弟子后陷入了绝境:这边他们离开了陈国,陈国人不管他们了。那边他们还没进入楚国,与楚国人还没接上头。于是他们只得在野外走了很多天,粮食都吃完了。弟子们很饿,有的都爬不起身了。此时的孔子虽还能整天在那里弹琴,但弟子们的情绪却很受影响:不满、看不到希望和消极、悲观情绪在迅速蔓延。性急的子路听到孔子在弹琴,忍不住的说:我们都受困成这样了,我们的老师怎么还在弹琴唱歌,难道这也合周礼吗?说完就直接到孔子跟前问孔子一个问题:“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意为:君子也会有穷困、甚至无路可走吗?)。
教授提示:要了解子路这一问的道德函义,须先对德道信仰的境界层次有一个简要的基本了解。一般而言,道德信仰有三层境界:一.不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故而“不守道德”,这是低层次的境界。二.有较纯朴的道德信仰,相信道得会给人带来好处,故是“谨守道德”,这是很广谱的中层次境界。三.也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会有预期的回报,但仍能“坚守道德”,以做“有道德的好人”为己任(不期望定要有好报)。这就是道德信仰的高层次境界了。
由上可知:子路的提问当属于中次道德信仰水平的问题。子路是个很纯朴的人,内心很天真也很阳光,他对孔子很崇敬,对道德有信仰。就是凭着这种崇敬和信仰,他一辈子都跟着孔子,从未想过要背叛师门。然子路思路简单:既然我们是君子,道德高尚,理想纯洁;既然我们干的都是匡世济民之事,仁慈博爱,那咱就该在世上处处行得通么,时时刻刻都该受欢迎的么,可我们怎么也会受困厄,也会走头无路呢?子路他想不通!其实,子路的这种思想危机,皆根源于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这类怀疑一旦出现,就会使一般普通人很快就从道德信仰的中层次境界退步到低层次境界中去,转而成了“既然道德信仰不能保证有好处,那我还要它作啥?我也不守道德、不做好人罢了。
有一则笑话就活脱脱的说明了这种情况的现实存在的可能性。这则笑话讲:有一男子,下班回家。途经一商店,见许多女人在抢购一商品。男子一看那东西是挺好,即也想买一件回家送给太太。他先是很诚实地去排队,可前面的女人都不排队只顾乱抢。他站队一个多钟头了也还是轮不到他。他终于下决心也不排队了,也上去抢...有人提醒他:你可是男人,要做绅士啊--怎么也与女人去对抢?男士回答是:我己做了一个多钟头的绅士了,没一点好处。所以从现在起我不做绅士了!........
教授归结:一旦碰到一个不守规则的社会,且不守规则比守规则更有好处,则普通的人们肯定会趋向于不守规则。所以,广谱性的中层次境界的道德信仰虽很可爱,但不稳定、不保险,会随境况的变化而改变。
听课笔记: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传播仁爱礼义,孔子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可当时正遇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君主忙于战争,根本无心注重孔子的理想和仁爱,因此孔子一行人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意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又会如何闯过这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考验?人在穷途末路时,又将如何化解这一重大危机呢?
据教授讲,孔子是在62岁时,在陈国流亡期间遇上危机的。当时,吴欲攻陈,楚又来救陈,两军交战于陈境内。楚昭王听说孔子也在陈,就想把他召到楚国去。此时的孔子也正想离开陈国,觉得去楚倒是个机会,于是就带领弟子启程离开了陈国都城。然去楚国的途中要经过一个地方,原属蔡国故地。就在这陈蔡之地,孔子和弟子后陷入了绝境:这边他们离开了陈国,陈国人不管他们了。那边他们还没进入楚国,与楚国人还没接上头。于是他们只得在野外走了很多天,粮食都吃完了。弟子们很饿,有的都爬不起身了。此时的孔子虽还能整天在那里弹琴,但弟子们的情绪却很受影响:不满、看不到希望和消极、悲观情绪在迅速蔓延。性急的子路听到孔子在弹琴,忍不住的说:我们都受困成这样了,我们的老师怎么还在弹琴唱歌,难道这也合周礼吗?说完就直接到孔子跟前问孔子一个问题:“君子亦有穷乎?”(《论语.卫灵公》,意为:君子也会有穷困、甚至无路可走吗?)。
教授提示:要了解子路这一问的道德函义,须先对德道信仰的境界层次有一个简要的基本了解。一般而言,道德信仰有三层境界:一.不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故而“不守道德”,这是低层次的境界。二.有较纯朴的道德信仰,相信道得会给人带来好处,故是“谨守道德”,这是很广谱的中层次境界。三.也不相信道德会给人带来好处,会有预期的回报,但仍能“坚守道德”,以做“有道德的好人”为己任(不期望定要有好报)。这就是道德信仰的高层次境界了。
由上可知:子路的提问当属于中次道德信仰水平的问题。子路是个很纯朴的人,内心很天真也很阳光,他对孔子很崇敬,对道德有信仰。就是凭着这种崇敬和信仰,他一辈子都跟着孔子,从未想过要背叛师门。然子路思路简单:既然我们是君子,道德高尚,理想纯洁;既然我们干的都是匡世济民之事,仁慈博爱,那咱就该在世上处处行得通么,时时刻刻都该受欢迎的么,可我们怎么也会受困厄,也会走头无路呢?子路他想不通!其实,子路的这种思想危机,皆根源于对道德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具有普遍意义的是:这类怀疑一旦出现,就会使一般普通人很快就从道德信仰的中层次境界退步到低层次境界中去,转而成了“既然道德信仰不能保证有好处,那我还要它作啥?我也不守道德、不做好人罢了。
有一则笑话就活脱脱的说明了这种情况的现实存在的可能性。这则笑话讲:有一男子,下班回家。途经一商店,见许多女人在抢购一商品。男子一看那东西是挺好,即也想买一件回家送给太太。他先是很诚实地去排队,可前面的女人都不排队只顾乱抢。他站队一个多钟头了也还是轮不到他。他终于下决心也不排队了,也上去抢...有人提醒他:你可是男人,要做绅士啊--怎么也与女人去对抢?男士回答是:我己做了一个多钟头的绅士了,没一点好处。所以从现在起我不做绅士了!........
教授归结:一旦碰到一个不守规则的社会,且不守规则比守规则更有好处,则普通的人们肯定会趋向于不守规则。所以,广谱性的中层次境界的道德信仰虽很可爱,但不稳定、不保险,会随境况的变化而改变。
通过子路的一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马上意识到了:子路对道德信仰有点迷信。这种迷信可使其在平时去做个好人,而一旦碰到考验,他就会不够坚定。打破对道德信仰产生的迷信就是当务之急。于是孔子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生活中的现实真相:“君子固穷”。(《论语.卫灵公》,意为:不要以为做君子就会处处行得通,别以为做君子就会有好报,正好相反,做君子那是定会走投无路的)。此话对子路不啻是当头棒喝,也正好体现了孔子对道德问题的最透彻的理解,虽有点悲剧味,但很崇高。
教授引析: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仁,绝不可能保证我们能成功。其实,讲出这点现实真相后,孔子自己也有点担心:把子路对于道德原有的信仰打破了,如子路亦来个“破罐子破摔”--也不棒行道德了--那该怎办?所以孔子又讲了道德还是有好处的,“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意为:君子不象小人,一旦穷困,就会如河水泛滥,无恶不作、无所不为)。也就是说,有道德信仰的好处就在于可阻止我们堕落为小人。
在这里,教授对道德的好处作了一个比喻:道德就象我们可穿的一件棉袄,人生之路就象一片荆棘丛林,穿着道德的棉祆走在人生的荆棘林丛中,一定会被挂得处处破绽,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所以,当我们走完人生道路后,在盖棺定论的那一天,谁也不敢说他是完璧之身,谁也不敢说他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如果你想在人生途中一往无前地去取得成功,则道德的棉袄就定会被挂破。而如想道德之棉袄能保护得好一点,你就定会走得小心点,走得慢一点,甚至有时会处处受困顿,很难达到成功之岸。故而我们是想在成功的路上快走,还是想保护我们的道德之棉袄不破或少破,往往确是个两难选择。对此孔子对子路有一句感慨的话:“由,知道者鲜矣”(《论语.卫灵公》,意为:仲由啊,真正懂道德的人,很少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意为:不是道德在护人,恰是人在维护道德)。
【我的感言:陷入绝境后,一句问话便能体现出问话人的道德水平挡次,这种说法倒也非乌龙之辞。而据教授所讲的三种道德信仰境界,从我个人的理解水平来看,皆属于主观认识上的东西。而实际上是否有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德信仰呢?也就是说,有没有一种道德信仰,它不以你的主观喜好而左右,你却不得不以尊不尊守它而各得结果(好处或得坏处)?从现今人的理解能力来看,这种道德信仰是明明白白存在的,这就是“社会公德”。当然,社会公德的产生前提就是有“公平、公开、公正”为基础的“公民社会”,而非“君子”和“小人”杂居的社会。因此,这种“社会公德”是孔丘理念中以命定尊卑为基础的不公平的社会等级观念所无法触及到的。故在教授很欣赏地讲到孔子的境界己是到了不求回报自觉做好人的“君子境界”时,在我等现代人看来这也不过是迂得可爱的自觉做个好公民的境界,谈不上是什么特别高的层次。因“君子境界”其实也就是对“不求回报”的最高回报,这与按公民道德行事--虽有时得不到现实好处--但终究还是能获个“好公民”的评价来回报--道理是一样的。故而,说“君子”者不求回报只是孔丘式的乌龙,“君子固穷”也只是回旋于尊卑等级观念中不能自拨的孔丘式的悲哀,孔丘的最终多困、累败就是可归结为皆因观念之困、“君子”之败。】
听课笔记:
在对子路讲了“君子固穷”的道理后,孔子觉得有必要在弟子中进行一场讨论,且就在这种绝境里,就在绝望情绪蔓延时。为让弟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采用了“个别谈话”的方法。
教授引析: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仁,绝不可能保证我们能成功。其实,讲出这点现实真相后,孔子自己也有点担心:把子路对于道德原有的信仰打破了,如子路亦来个“破罐子破摔”--也不棒行道德了--那该怎办?所以孔子又讲了道德还是有好处的,“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意为:君子不象小人,一旦穷困,就会如河水泛滥,无恶不作、无所不为)。也就是说,有道德信仰的好处就在于可阻止我们堕落为小人。
在这里,教授对道德的好处作了一个比喻:道德就象我们可穿的一件棉袄,人生之路就象一片荆棘丛林,穿着道德的棉祆走在人生的荆棘林丛中,一定会被挂得处处破绽,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所以,当我们走完人生道路后,在盖棺定论的那一天,谁也不敢说他是完璧之身,谁也不敢说他在道德上无可指责。如果你想在人生途中一往无前地去取得成功,则道德的棉袄就定会被挂破。而如想道德之棉袄能保护得好一点,你就定会走得小心点,走得慢一点,甚至有时会处处受困顿,很难达到成功之岸。故而我们是想在成功的路上快走,还是想保护我们的道德之棉袄不破或少破,往往确是个两难选择。对此孔子对子路有一句感慨的话:“由,知道者鲜矣”(《论语.卫灵公》,意为:仲由啊,真正懂道德的人,很少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意为:不是道德在护人,恰是人在维护道德)。
【我的感言:陷入绝境后,一句问话便能体现出问话人的道德水平挡次,这种说法倒也非乌龙之辞。而据教授所讲的三种道德信仰境界,从我个人的理解水平来看,皆属于主观认识上的东西。而实际上是否有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德信仰呢?也就是说,有没有一种道德信仰,它不以你的主观喜好而左右,你却不得不以尊不尊守它而各得结果(好处或得坏处)?从现今人的理解能力来看,这种道德信仰是明明白白存在的,这就是“社会公德”。当然,社会公德的产生前提就是有“公平、公开、公正”为基础的“公民社会”,而非“君子”和“小人”杂居的社会。因此,这种“社会公德”是孔丘理念中以命定尊卑为基础的不公平的社会等级观念所无法触及到的。故在教授很欣赏地讲到孔子的境界己是到了不求回报自觉做好人的“君子境界”时,在我等现代人看来这也不过是迂得可爱的自觉做个好公民的境界,谈不上是什么特别高的层次。因“君子境界”其实也就是对“不求回报”的最高回报,这与按公民道德行事--虽有时得不到现实好处--但终究还是能获个“好公民”的评价来回报--道理是一样的。故而,说“君子”者不求回报只是孔丘式的乌龙,“君子固穷”也只是回旋于尊卑等级观念中不能自拨的孔丘式的悲哀,孔丘的最终多困、累败就是可归结为皆因观念之困、“君子”之败。】
听课笔记:
在对子路讲了“君子固穷”的道理后,孔子觉得有必要在弟子中进行一场讨论,且就在这种绝境里,就在绝望情绪蔓延时。为让弟子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孔子采用了“个别谈话”的方法。
他先叫来子路,问:《诗经》上有两句诗:不是犀牛又不是老虎,为何就待在了旷野上呢?(意为:我们一直在追求道德高尚,我们为何有如今的绝困?)子路想了想,回答是:是不是我们不够仁,故别人不让我们伸张道德?或是我们不够智,所以别人不怎么信任我们?(教授提示:子路的态度总是怀疑自己,不够自信,这与他对道德信仰有迷信有关系。)孔子叫后反问:假如仁者一定能够伸张,怎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一定能使人信,怎还会有王子比干?(意为:伯夷叔齐被称仁人,结果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他们宁饿死也不食周粟】;王子比于聪明无比,结局却是被商纣王杀死了还把心脏挖出来验看:这等聪明人是否心有七巧。因而,即使你象伯夷叔齐一样的仁,也是无法避免在人间遭受挫折、甚至彻底失败的;即使你象王子比干一样聪明,也无法让人人都信任你,保你处处行得通。)
接着,孔子叫来了子贡,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本是个商人,他知道的基本道理是:如东西卖不掉了,可采取降价的办法。所以他的回答是:老师啊,你的道德太高了(价太高,卖不掉),故天下容不下你。我们是否可稍微贬低一点,降低点要求和标准呢?(教授提示:子贡的问题是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是不自信的表现。且这种不自信问题更严重,因他有降低标准、放弃原则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产生也并非毫无道理。道德之所以对人类社会可进行行为上的矫正,就因其标准与人类社会的现行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高太远不构不成约束,距离太低太近又不能提升人类的道德。所从距离确是要适度一点。然子贡觉得孔子的要求太高,要降低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成了道德廉价和自我贬值,会导致个人不能上进,社会缺乏一个正确确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就很严励了。)孔子的回答是:端不赐啊,你的志向不远呵,你抱着这样的想法是不会走得太远的。(潜在意思为:子贡你只能是个小人也!教授指出:依孔子的原则来看:好农民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工匠是只求工艺精湛而不问市场走向,好学者是只求严肃认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去求媚众以获名声和财富。不求自已精进而俗求迎合需求就是小人想维。)
最后,孔子叫来了颜回,亦用同样的问题相问。颜回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不莫能容夫子。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丑也,不容何病?不容后然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意为:老师之道很大,所以天下容不下。但即使如此,老师仍在推行这样的大道,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正因为天下不容,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如我们的道没修好,那是我们的耻辱。然我们的道己修好却不能为之所用,那就是掌权的有国者【诸候们】的耻辱了。故不用我们的道没关系,不用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教授注说:颜回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点:1.道即己修要坚定【回答了子路式的不自信】,2.世上不容何病没关纟【回答了子贡式的不自信】,3.不容后然见君子【印证了孔子“君子固穷”的思想】。因此教授又进而指出:君子人格的养成,往往是在世俗的失败中来成就的。因此我们常要思考:有时你成功了,可是人格却失败了;有时你失败了,然人格却升华了,关键皆在于你注重选择什么?!)
君子的选择是什么呢?教授为我们推荐了当代诗人苗耀写的一首诗,诗写道:
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接着,孔子叫来了子贡,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本是个商人,他知道的基本道理是:如东西卖不掉了,可采取降价的办法。所以他的回答是:老师啊,你的道德太高了(价太高,卖不掉),故天下容不下你。我们是否可稍微贬低一点,降低点要求和标准呢?(教授提示:子贡的问题是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是不自信的表现。且这种不自信问题更严重,因他有降低标准、放弃原则的倾向。但这种倾向的产生也并非毫无道理。道德之所以对人类社会可进行行为上的矫正,就因其标准与人类社会的现行行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太高太远不构不成约束,距离太低太近又不能提升人类的道德。所从距离确是要适度一点。然子贡觉得孔子的要求太高,要降低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成了道德廉价和自我贬值,会导致个人不能上进,社会缺乏一个正确确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孔子对子贡的批评就很严励了。)孔子的回答是:端不赐啊,你的志向不远呵,你抱着这样的想法是不会走得太远的。(潜在意思为:子贡你只能是个小人也!教授指出:依孔子的原则来看:好农民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工匠是只求工艺精湛而不问市场走向,好学者是只求严肃认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去求媚众以获名声和财富。不求自已精进而俗求迎合需求就是小人想维。)
最后,孔子叫来了颜回,亦用同样的问题相问。颜回答:“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不莫能容夫子。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是吾丑也,夫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丑也,不容何病?不容后然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意为:老师之道很大,所以天下容不下。但即使如此,老师仍在推行这样的大道,天下不容又有什么关系?正因为天下不容,才显出我们是君子。如我们的道没修好,那是我们的耻辱。然我们的道己修好却不能为之所用,那就是掌权的有国者【诸候们】的耻辱了。故不用我们的道没关系,不用才显示出我们是君子。教授注说:颜回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点:1.道即己修要坚定【回答了子路式的不自信】,2.世上不容何病没关纟【回答了子贡式的不自信】,3.不容后然见君子【印证了孔子“君子固穷”的思想】。因此教授又进而指出:君子人格的养成,往往是在世俗的失败中来成就的。因此我们常要思考:有时你成功了,可是人格却失败了;有时你失败了,然人格却升华了,关键皆在于你注重选择什么?!)
君子的选择是什么呢?教授为我们推荐了当代诗人苗耀写的一首诗,诗写道:
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教授理解的此诗的含义为:有的义务是要闵血来承担的,一般人都回避了,只有仁者会奋然前行。所以,血的义务需仁者来承担,承担血的义务又会成就仁者。为此教授又引析:从此意义上讲,孔子周游列国,恰似在中原大地上行进看一批仁者、智者、勇者、大丈夫!什么叫大人?大人一定要有大的承担,不管面对多少挫折,决不退缩。
据《史记》记载:最后还是由子贡去求肋楚国前来接应成功,孔子弟子才解脱了陈蔡之危困。
我的感言:
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场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同。比如:对孔丘及弟子们的那一阵周游列国的评议,如抛开孔丘在鲁国一得势就残酷诛杀少正卯、而后又施阴谋实行“堕三都”--直至阴谋败露被中止--以至人心大失、无法再在本国立足--而不得不出亡国外--这么一串事由的史话,那么说就是鲁国的“有国者”有眼无珠--没继续让孔丘在鲁国施行他的“仁政”--以至使这些“君子大人”们不稍再在鲁国为政--而由此奔走在中原大地上另寻“明君”,倒还说得过去。可事实却不肯为这种说法做支撑,只好以“君子固穷”来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我实在很困惑的是:孔丘就真的不愿做左右逢源、心想事成的达人而偏要做“固穷”的君子么?孔丘不会是“被君子”了吧?不然他周游列国跑什么?仅仅是为了印证“君子固穷”?一点想获成功的欲望都没有?谁信啊?!
再看颜回面对困境的应答,按孔丘在弟子中最喜欢颜回的传说看,颜回的应答就完全可以“被”认可为等同于孔丘的应答。然在这个应答中,就真的没有毛病么?即使从教授的注说:颜回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点:1.道即己修要坚定2.世上不容何病没关纟3.不容后然见君子--来看,显然也是毛病很明显的。1.道即己修要坚定--怎么确定你所修的道就一定是巳符合了客观规律或众人意原的大道呢?不符的话仅仅是你的耻辱就可搪塞得了吗?人们要是照你的道去走遭受了重大损失又向谁去诉说冤枉?这其中的最主要问题还在于:修道的重任被孔丘当之无愧地专权为“大人”所为,先是剥夺了“小人”们的参政权,而后以“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丑也”为由,又剥夺了“小人”们的议政权--总之,在孔丘眼里,要“小人”们施行的“道”的制定却是与“小人”们无关的,“小人”们没资格或无权过问。难怪孔丘的道会为“世俗”所不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们的共识么!故以我个人看法:不管你自认的道有多么伟大,如若你要用此道去左右你自己以外的他人,那先决条件是:你的“道”获得了共识的认可。不然,伟大只能对自己有安慰作用,对他人就只是一纸空文或一屁不值。若硬要以这种伟大强加他人,那结果也只能是伟大得无影无踪,只落个无人理采的悲惨下场。
其实,面对自定的“道”受困时,子路的观点还是有现实意义的。1.自省自己的为人是否不够“仁”,还有不足之处吗?2.自省自已的智慧是否足以修道、是否足以修好道,这点自省无论何时都是有必要也很有价值,是取信于人的前提条件。子路对此有所认识本属难能可贵,却被孔丘以言东而代西式的诡辩给乌龙了。再说,当发现自己的“道”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严重脱节时,子贡的“降价论”也完全可被看作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却因孔丘的“唯心情结”浓厚,而被斥之以鼻,视为“小人”。子贡真是冤且哀得很也......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最终是子贡那“小人”式的求助接应才使孔丘与众弟子解脱了陈蔡之困,而不是颜回式的“不容何病”等夸夸其谈而使他们超圣脱凡......
据《史记》记载:最后还是由子贡去求肋楚国前来接应成功,孔子弟子才解脱了陈蔡之危困。
我的感言:
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场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同。比如:对孔丘及弟子们的那一阵周游列国的评议,如抛开孔丘在鲁国一得势就残酷诛杀少正卯、而后又施阴谋实行“堕三都”--直至阴谋败露被中止--以至人心大失、无法再在本国立足--而不得不出亡国外--这么一串事由的史话,那么说就是鲁国的“有国者”有眼无珠--没继续让孔丘在鲁国施行他的“仁政”--以至使这些“君子大人”们不稍再在鲁国为政--而由此奔走在中原大地上另寻“明君”,倒还说得过去。可事实却不肯为这种说法做支撑,只好以“君子固穷”来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我实在很困惑的是:孔丘就真的不愿做左右逢源、心想事成的达人而偏要做“固穷”的君子么?孔丘不会是“被君子”了吧?不然他周游列国跑什么?仅仅是为了印证“君子固穷”?一点想获成功的欲望都没有?谁信啊?!
再看颜回面对困境的应答,按孔丘在弟子中最喜欢颜回的传说看,颜回的应答就完全可以“被”认可为等同于孔丘的应答。然在这个应答中,就真的没有毛病么?即使从教授的注说:颜回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点:1.道即己修要坚定2.世上不容何病没关纟3.不容后然见君子--来看,显然也是毛病很明显的。1.道即己修要坚定--怎么确定你所修的道就一定是巳符合了客观规律或众人意原的大道呢?不符的话仅仅是你的耻辱就可搪塞得了吗?人们要是照你的道去走遭受了重大损失又向谁去诉说冤枉?这其中的最主要问题还在于:修道的重任被孔丘当之无愧地专权为“大人”所为,先是剥夺了“小人”们的参政权,而后以“道既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丑也”为由,又剥夺了“小人”们的议政权--总之,在孔丘眼里,要“小人”们施行的“道”的制定却是与“小人”们无关的,“小人”们没资格或无权过问。难怪孔丘的道会为“世俗”所不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们的共识么!故以我个人看法:不管你自认的道有多么伟大,如若你要用此道去左右你自己以外的他人,那先决条件是:你的“道”获得了共识的认可。不然,伟大只能对自己有安慰作用,对他人就只是一纸空文或一屁不值。若硬要以这种伟大强加他人,那结果也只能是伟大得无影无踪,只落个无人理采的悲惨下场。
其实,面对自定的“道”受困时,子路的观点还是有现实意义的。1.自省自己的为人是否不够“仁”,还有不足之处吗?2.自省自已的智慧是否足以修道、是否足以修好道,这点自省无论何时都是有必要也很有价值,是取信于人的前提条件。子路对此有所认识本属难能可贵,却被孔丘以言东而代西式的诡辩给乌龙了。再说,当发现自己的“道”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严重脱节时,子贡的“降价论”也完全可被看作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却因孔丘的“唯心情结”浓厚,而被斥之以鼻,视为“小人”。子贡真是冤且哀得很也......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最终是子贡那“小人”式的求助接应才使孔丘与众弟子解脱了陈蔡之困,而不是颜回式的“不容何病”等夸夸其谈而使他们超圣脱凡......
阅读(7062)┊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