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7)
2010-10-12 19:36:15 发表
(十六).从孔丘的学生看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说起孔子的门生,大范围的有号称三千,有名望的有七十二贤(还有一说为七十七贤),最优秀的有十位--号称“孔门十哲”,最亲近的则有三位,即:颜回、子路和子贡。
【我的插言:关于“孔门十哲”,上网百度一下,可获如下资料信息:
百科名片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人物介绍
子渊
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
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
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子有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说起孔子的门生,大范围的有号称三千,有名望的有七十二贤(还有一说为七十七贤),最优秀的有十位--号称“孔门十哲”,最亲近的则有三位,即:颜回、子路和子贡。
【我的插言:关于“孔门十哲”,上网百度一下,可获如下资料信息:
百科名片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人物介绍
子渊
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
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
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后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子有
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子路
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子贡
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又因为“昼寝(白天睡觉)”,被孔子评论称“朽木不可雕也”。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史记》记载其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但据后人考证,参与叛乱的是另一个叫“子我”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子游
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
子路
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子贡
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又因为“昼寝(白天睡觉)”,被孔子评论称“朽木不可雕也”。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史记》记载其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但据后人考证,参与叛乱的是另一个叫“子我”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子游
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岁,吴国人。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
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子夏
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我的评议:怎么看都觉得名不符实,如把上述人等称为“孔门十杰”倒还免强通得过。哲--应是大众的,杰--则可以是独门人。就此有别。另外,“孔门十杰”中缺了一个曾参,有点不公。】
教授继续讲道:孔子一生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最主要的原因是:颜回好学。“语之而不惰者”(《论语.子罕》,意为:你不管对他讲什么,他都不知疲倦地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意为:可惜这么好学的学生短命死了,今还活着的都不如他好学)。“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意为:太可惜了,我总是看到他学习进步,没看到他停止止步)。正因为颜回这种把学习当成生活方式的态势,才是孔子喜欢他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颜回的悟性很高,也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一般讲课时,孔子总喜欢讨论式地与学生互动,可颜回总是一言不发。然在课后却见颜回总是要把老师与师兄弟的问答内容再进行反思,并能有很多触发、很多发挥。孔子对此很感慨:回也,不愚啊!有天孔子问子贡:端木赐啊,你与颜回比一比,你觉得你怎样?子贡知道老师常夸颜回,故答道:老师啊,我那敢跟颜回比呀,“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孔子一听此答,很高兴地道:是啊,你是比不上他。我告诉你:我也比不上它(悟性高)。颜回招孔子喜欢的还有个原因是他的志向高。例如:有一天孔子带颜回、子路、子贡去爬山,到山顶登高远望时,孔子兴致特高、心旷神怡地说:我们今天就在这山顶上谈谈各自的志向,然后我来评价一下如何?子路先开言道:我的志向是能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然后拓地千里。孔子听后评价为“勇哉”。子贡接着说,我的志向是:两军对阵,我能分析厉害,判断是非,平息战争(他口才好)。孔子听后的评价是“辩哉”。轮到颜回,他却道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勇事为子路所说,谋事亦己为子贡所讲,还有什么可说的?孔子说:没关系,你只管说你自巳的事。于是颜回才说:我的志向是能辅佐明君,教导人民,铸剑为犁,放马南山,百姓无生离死别之苦,人民无旷夫怨女之叹,国家千年无战乱。孔子听后给的评语是:“美哉,德也”。颜回招孔子喜欢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其境界高。有一天,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讨论:人与人该怎么相处?子路认为:“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韩诗外传》卷九)。子贡则认为:“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对人不善我的态度是做得合乎礼节就行了)。而颜回的态度却是:“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人表态后去找孔子评议。
子夏
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我的评议:怎么看都觉得名不符实,如把上述人等称为“孔门十杰”倒还免强通得过。哲--应是大众的,杰--则可以是独门人。就此有别。另外,“孔门十杰”中缺了一个曾参,有点不公。】
教授继续讲道:孔子一生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最主要的原因是:颜回好学。“语之而不惰者”(《论语.子罕》,意为:你不管对他讲什么,他都不知疲倦地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意为:可惜这么好学的学生短命死了,今还活着的都不如他好学)。“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意为:太可惜了,我总是看到他学习进步,没看到他停止止步)。正因为颜回这种把学习当成生活方式的态势,才是孔子喜欢他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颜回的悟性很高,也是孔子喜欢他的原因之一。一般讲课时,孔子总喜欢讨论式地与学生互动,可颜回总是一言不发。然在课后却见颜回总是要把老师与师兄弟的问答内容再进行反思,并能有很多触发、很多发挥。孔子对此很感慨:回也,不愚啊!有天孔子问子贡:端木赐啊,你与颜回比一比,你觉得你怎样?子贡知道老师常夸颜回,故答道:老师啊,我那敢跟颜回比呀,“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孔子一听此答,很高兴地道:是啊,你是比不上他。我告诉你:我也比不上它(悟性高)。颜回招孔子喜欢的还有个原因是他的志向高。例如:有一天孔子带颜回、子路、子贡去爬山,到山顶登高远望时,孔子兴致特高、心旷神怡地说:我们今天就在这山顶上谈谈各自的志向,然后我来评价一下如何?子路先开言道:我的志向是能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杀敌立功,然后拓地千里。孔子听后评价为“勇哉”。子贡接着说,我的志向是:两军对阵,我能分析厉害,判断是非,平息战争(他口才好)。孔子听后的评价是“辩哉”。轮到颜回,他却道是没什么可说的了,勇事为子路所说,谋事亦己为子贡所讲,还有什么可说的?孔子说:没关系,你只管说你自巳的事。于是颜回才说:我的志向是能辅佐明君,教导人民,铸剑为犁,放马南山,百姓无生离死别之苦,人民无旷夫怨女之叹,国家千年无战乱。孔子听后给的评语是:“美哉,德也”。颜回招孔子喜欢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其境界高。有一天,子路、子贡、颜回在一起讨论:人与人该怎么相处?子路认为:“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韩诗外传》卷九)。子贡则认为:“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对人不善我的态度是做得合乎礼节就行了)。而颜回的态度却是:“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三人表态后去找孔子评议。
孔子评说是:子路所讲的是野蛮人的姿态,子贡所讲的是朋友之道,颜回所讲的是亲戚之道。从此可见颜回境界之一斑。然颜回的境界还体现在:1.能安贫乐道。2.能自由洒脱。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甚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如“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是夫”--这都是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孔子对颜回唯一的不满是“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意为:他对我所有的话都喜欢而无疑问,对我无助力)。确实,颜回对于孔子也真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高山仰止,景行行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也趋”。
然就是颜回这样的人,也有遭人怀疑之时。在陈蔡绝粮之际,弟子后好不容易找来一点小米,让颜回煮粥给大家喝。碰巧子路和子贡亲眼看倒了在煮粥的颜回用手在锅里抓了一把饭团塞进了嘴里。子路和子贡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伟大的人物也干此等偷鸡摸狗之事?即跑去找老师评议。孔子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找来颜回问:你粥煮好了吗?颜回答:好了。孔子于是说:那好你去拿粥来,我要用粥祭祖先。颜回一听即道:老师不可,此粥不干净。我刚才煮粥时,屋顶掉下一块黑灰,我把这黑灰(从锅里)捞起了,可灰上沾了儿粒饭粒,弃之不舍,我把灰吃了。灰虽捞起,粥总不怎么干净了。......原来如此!子路、子贡晃悟而无言。
【我的感言:是否因其英年早逝,众人都觉可惜,这才有了个有关颜回是“完美君子”的形像留给后世?然明显一个不足是早死--难道与他那过于“迂”于“道”以至于太不顾养身会没有关系?他的一生不知是否能证明:一生谨尊孔丘之道的唯一结局是:“德”高了,但命短了?这也是一种“君子固困”吗?】
教授继续讲道:对于子路,孔子是多予批评、甚至是常予打击。这是因为在孔子眼里,子路不好学(指与颜回比)。孔子曾对子路讲,人有六德,即: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与之相对应,又有六缺德,即:愚、荡、贼、狡、乱、狂。具体表现为:仁德之人往往愚蠢,智慧之人往往放荡,讲信义之人往往固执,直率之人往往尖刻,勇敢之人往往悖乱,刚强之人往往狂妄。之所以如此,皆因缺“好学”之过。
在此教授注说:实际上,子路也并非不好学,他更多的是想从实践中去学习,他很有行政能力,曾在卫国治理过蒲,很有成效的。
然而,在孔子眼里,子路还有个大问题是好逞勇。
一天,子路问孔子:君子是否很崇尚勇?他是希望老师能给个肯定的答案的。孔子却说:勇要受义制约的。如君子好勇而不好义,就会悖乱,而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强盗,故好勇是很危险的。
又一次,孔子刚夸完颜回,子路就问:老师,如有一天要你带三军去打仗,你会带谁去?其意为打仗颜回总不行了吧?孔子的回答是:有的人赤手空拳敢打虎,无船无桥敢一人渡黄河,可这种人死时都不知自己是怎么死的。我一点也不希罕这种人。
尊师重道是儒家文化中尤其强调的一点,然子路作为学生就是敢带头顶撞孔子,敢给孔子以脸色看。教授指出:这与子路的身份特殊有关系。子路是孔门大弟子,与孔子相处时间最长,师生尤如亲朋。故而“子见南子”后子路就敢给孔子以脸色看。公山弗扰等人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可子路不悦,不同意,后果还真的挺严重,孔子还就是不敢去了。故一般弟子都是听孔子的,只有子路,孔子还常常要听他的。
子路还曾当面骂过孔子。那是在去卫国时,子路问:老师,假如卫国的国君要让你来当政,你将从何开始?孔子答:那也必先正名乎。子路一听,叹到:“有是哉,子之迂也”(教授注说:直意是--哎哟老师,你还真的是很迂腐呀!潜台词为:别人都在说你是很迂腐的!),弄得孔子气道:“野哉,由也!”
然就是颜回这样的人,也有遭人怀疑之时。在陈蔡绝粮之际,弟子后好不容易找来一点小米,让颜回煮粥给大家喝。碰巧子路和子贡亲眼看倒了在煮粥的颜回用手在锅里抓了一把饭团塞进了嘴里。子路和子贡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么伟大的人物也干此等偷鸡摸狗之事?即跑去找老师评议。孔子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找来颜回问:你粥煮好了吗?颜回答:好了。孔子于是说:那好你去拿粥来,我要用粥祭祖先。颜回一听即道:老师不可,此粥不干净。我刚才煮粥时,屋顶掉下一块黑灰,我把这黑灰(从锅里)捞起了,可灰上沾了儿粒饭粒,弃之不舍,我把灰吃了。灰虽捞起,粥总不怎么干净了。......原来如此!子路、子贡晃悟而无言。
【我的感言:是否因其英年早逝,众人都觉可惜,这才有了个有关颜回是“完美君子”的形像留给后世?然明显一个不足是早死--难道与他那过于“迂”于“道”以至于太不顾养身会没有关系?他的一生不知是否能证明:一生谨尊孔丘之道的唯一结局是:“德”高了,但命短了?这也是一种“君子固困”吗?】
教授继续讲道:对于子路,孔子是多予批评、甚至是常予打击。这是因为在孔子眼里,子路不好学(指与颜回比)。孔子曾对子路讲,人有六德,即: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与之相对应,又有六缺德,即:愚、荡、贼、狡、乱、狂。具体表现为:仁德之人往往愚蠢,智慧之人往往放荡,讲信义之人往往固执,直率之人往往尖刻,勇敢之人往往悖乱,刚强之人往往狂妄。之所以如此,皆因缺“好学”之过。
在此教授注说:实际上,子路也并非不好学,他更多的是想从实践中去学习,他很有行政能力,曾在卫国治理过蒲,很有成效的。
然而,在孔子眼里,子路还有个大问题是好逞勇。
一天,子路问孔子:君子是否很崇尚勇?他是希望老师能给个肯定的答案的。孔子却说:勇要受义制约的。如君子好勇而不好义,就会悖乱,而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强盗,故好勇是很危险的。
又一次,孔子刚夸完颜回,子路就问:老师,如有一天要你带三军去打仗,你会带谁去?其意为打仗颜回总不行了吧?孔子的回答是:有的人赤手空拳敢打虎,无船无桥敢一人渡黄河,可这种人死时都不知自己是怎么死的。我一点也不希罕这种人。
尊师重道是儒家文化中尤其强调的一点,然子路作为学生就是敢带头顶撞孔子,敢给孔子以脸色看。教授指出:这与子路的身份特殊有关系。子路是孔门大弟子,与孔子相处时间最长,师生尤如亲朋。故而“子见南子”后子路就敢给孔子以脸色看。公山弗扰等人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可子路不悦,不同意,后果还真的挺严重,孔子还就是不敢去了。故一般弟子都是听孔子的,只有子路,孔子还常常要听他的。
子路还曾当面骂过孔子。那是在去卫国时,子路问:老师,假如卫国的国君要让你来当政,你将从何开始?孔子答:那也必先正名乎。子路一听,叹到:“有是哉,子之迂也”(教授注说:直意是--哎哟老师,你还真的是很迂腐呀!潜台词为:别人都在说你是很迂腐的!),弄得孔子气道:“野哉,由也!”
相对于子路敢对孔子口出狂言,孔子也是常以无情的训斥来对待子路的。教授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子路这种个性的人在当时那险恶的世道上难免会要吃亏,故只有不断地给子路以训斥或打击,实际上正是出于对子路的关爱和提醒。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几个弟子在一起,子贡是侃侃如也,闵子骞是闷闷如也,他子路却是行行如也(一副刚猛行走的样子),孔子见此忽觉悲从中来,说:仲由啊,你总是这种雄赳赳的样子,将来恐不得好死啊!教授指出:这不是孔子在咒子路,而是在提醒。具有悲剧意义的是:孔孑终究还是没有改变子路的本性。曾有一天,子路跑到孔子处弹琴(鼓瑟)。子路的琴音刚猛而充满杀气,孔子不悦而玩:仲由,你的瑟声太野蛮了,没文化!这种琴音不刻到我处来弹。结果弄得“门人不敬子路”了。孔子一看:这不行。又赶紧对其他小弟子们说:你们别弄错了,子路他可是己登堂之人了,只不过未入室而已。我斥他是为促他入室,他比你们可是好多了!由此可见:孔子还是很爱子路的。
【我的感言:从子路身上,可明显看出孔子的“万世师表”盛名实属乌龙。面对与自已性情不对路的弟子,教导起来就只会用批评、打击来压抑,可见其虽有很高的期望,但还是难逃眼高手低的尴尬。子路其实就是典型的一个孔丘式教育中最大的败笔之一的见证,什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突显了孔丘自身的手段低劣,还有什么“万世师表”可美誉的么?当然,评良心讲,“万世师表”只是后世一些人的乌龙,孔丘自已在世时是不会以此来自誉的,对这一点我还是深信不疑的。】
【我的感言:从子路身上,可明显看出孔子的“万世师表”盛名实属乌龙。面对与自已性情不对路的弟子,教导起来就只会用批评、打击来压抑,可见其虽有很高的期望,但还是难逃眼高手低的尴尬。子路其实就是典型的一个孔丘式教育中最大的败笔之一的见证,什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突显了孔丘自身的手段低劣,还有什么“万世师表”可美誉的么?当然,评良心讲,“万世师表”只是后世一些人的乌龙,孔丘自已在世时是不会以此来自誉的,对这一点我还是深信不疑的。】
阅读(8528)┊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