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28)
2010-10-12 19:51:51 发表
教授继续讲道:关于子贡,他虽不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却是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的弟子之一。孔子晚年结束流亡回鲁国后,当时的社会上己兴起了一股贬孔之风,贬说孔子的话也常常传入子贡的耳中。而此时的子贡又实是孔子晚年的一个依靠。在颜回、子路相续死后,能在孔子身边给予照顾、给予安慰的也就只是子贡了。在以前,子贡曾问过孔子: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汝,器也。孔子曾有言:君子不器。故说子贡是器似有贬低的味道。子贡又问:我是何器?孔子说:你不是一般的器,瑚琏也。瑚琏--指的是古人祭天时或祭祖先时才用于盛敌祭品的贵重器皿。因此,教授注说道:说子贡是“器”确是有贬意,然又讲子贡之“器”是瑚琏,则是孔子给予子贡的一点安慰。
若讲孔子对子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那就是觉得子贡有点不大安贫乐道,子贡有追逐财富的欲求和才能。
《史记》中专记商人的传记中,第二篇记的就是子贡,称其“亿则屡中”(忆:指判断)。虽说子贡也一直跟着孔子学习,但其学有余力则从经商,且经商总是很成功,赚了很多钱。钱多的程度甚至到了可与一般国君“分庭而抗礼”的水平(在朝堂之上,你我各站一边,拱手见礼--谓之“分庭而抗礼”--教授注解)。而实际上,子贡的钱对孔子也是很有帮助的:孔子周游列国流亡时的花费就多多出于子贡的赞助。另外,使子贡更有成就的舞台还是在外交上。田于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出任过鲁、卫两国之相。公元前483年,齐国的田常欲出兵伐鲁,子贡奉命出使齐、鲁、吴、越、晋等国,利用各诸候国之间的矛盾,游说于各国之间,最终使鲁国免去了战难。子贡高超的外交才能在此次事件中发挥得淋离尽致,并因此声名远扬。
在孔子的晚年期间,鲁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子贡的一张嘴生存在各诸候国之间的夹缝里。然子贡是卫国人。之所以如此为鲁国出力,就因老师是鲁国人。孔子去世,子贡为其守丧六年,这才回卫国去。
在孔子的晚年,已有很多人在说孔子坏话了。叔孙武叔就曾在朝堂上与大夫们聊天时说:子贡很厉害,比他老师强多了。大夫子服景伯(也是孔子的学生)把此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也难怪啊,比如有一家有院墙人家,我就好比只有齐肩高的院墙,别人在外面一看就能把墙里面的房子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的老师呢?他就好比有数仞之高的院墙,别人在外面是根本无法看到老师内在的丰富内函的。所以叔孙武叔这么说也是很正常的。然在另一次子贡在场时,叔孙武叔又讲了类似的话后,子贡就顶撞他道:你不要这样做,我告诉你: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为何?一般人的贤德象丘陵一样,我们可以爬上去。孔子的贤德却象天上的日月,你永远也够不着的。你自巳想想也就算了,但对日月你能有一点损伤吗?你骂孔子只能说明你的无知,显示你的不自量力。
只要是涉及到孔子,子贡总是要毫不犹豫地维护孔子。有个叫陈子禽的人有天对子贡说:子贡啊,是是否故意装作对老师很恭敬啊?我们都觉得你老师比不上你呀!子贡答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教授的解意为: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看出来,你这个人有没有水平、上不上挡次,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没教养的、没文化的、水平低的少说话。潜意为:你知我老师是什么人吗?一般人是无法知道,因我的老师就象天)。
为何子贡会如此替孔子辩护呢?教授的引析是:首先当然是出于师生情感考虑,更重要的是孔子值得子贡为之辩护。孔子虽不是个没缺点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孔子一定是从古至今缺点最少的人,仅凭这一点就够了。另外,孔子晚年只在家里修书整经,一般不出门。对外界的非议,子贡觉得有责任予以辩护。
若讲孔子对子贡有什么不满的地方,那就是觉得子贡有点不大安贫乐道,子贡有追逐财富的欲求和才能。
《史记》中专记商人的传记中,第二篇记的就是子贡,称其“亿则屡中”(忆:指判断)。虽说子贡也一直跟着孔子学习,但其学有余力则从经商,且经商总是很成功,赚了很多钱。钱多的程度甚至到了可与一般国君“分庭而抗礼”的水平(在朝堂之上,你我各站一边,拱手见礼--谓之“分庭而抗礼”--教授注解)。而实际上,子贡的钱对孔子也是很有帮助的:孔子周游列国流亡时的花费就多多出于子贡的赞助。另外,使子贡更有成就的舞台还是在外交上。田于子贡善于雄辩、办事通达,曾出任过鲁、卫两国之相。公元前483年,齐国的田常欲出兵伐鲁,子贡奉命出使齐、鲁、吴、越、晋等国,利用各诸候国之间的矛盾,游说于各国之间,最终使鲁国免去了战难。子贡高超的外交才能在此次事件中发挥得淋离尽致,并因此声名远扬。
在孔子的晚年期间,鲁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子贡的一张嘴生存在各诸候国之间的夹缝里。然子贡是卫国人。之所以如此为鲁国出力,就因老师是鲁国人。孔子去世,子贡为其守丧六年,这才回卫国去。
在孔子的晚年,已有很多人在说孔子坏话了。叔孙武叔就曾在朝堂上与大夫们聊天时说:子贡很厉害,比他老师强多了。大夫子服景伯(也是孔子的学生)把此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也难怪啊,比如有一家有院墙人家,我就好比只有齐肩高的院墙,别人在外面一看就能把墙里面的房子看得清清楚楚。而我们的老师呢?他就好比有数仞之高的院墙,别人在外面是根本无法看到老师内在的丰富内函的。所以叔孙武叔这么说也是很正常的。然在另一次子贡在场时,叔孙武叔又讲了类似的话后,子贡就顶撞他道:你不要这样做,我告诉你:孔子是不能够诋毁的。为何?一般人的贤德象丘陵一样,我们可以爬上去。孔子的贤德却象天上的日月,你永远也够不着的。你自巳想想也就算了,但对日月你能有一点损伤吗?你骂孔子只能说明你的无知,显示你的不自量力。
只要是涉及到孔子,子贡总是要毫不犹豫地维护孔子。有个叫陈子禽的人有天对子贡说:子贡啊,是是否故意装作对老师很恭敬啊?我们都觉得你老师比不上你呀!子贡答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教授的解意为: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看出来,你这个人有没有水平、上不上挡次,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没教养的、没文化的、水平低的少说话。潜意为:你知我老师是什么人吗?一般人是无法知道,因我的老师就象天)。
为何子贡会如此替孔子辩护呢?教授的引析是:首先当然是出于师生情感考虑,更重要的是孔子值得子贡为之辩护。孔子虽不是个没缺点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孔子一定是从古至今缺点最少的人,仅凭这一点就够了。另外,孔子晚年只在家里修书整经,一般不出门。对外界的非议,子贡觉得有责任予以辩护。
【我的感言:从我个人的观点看,子贡之所以会过激地为孔子辩护,说起来也似如教授引析所讲的:更重要的是孔子值得子贡为之辩护。但“值得”的内容决不仅是孔丘晚年不出门无法自辩或“孔子一定是从古至今缺点最少的人”,我的认为恰好相反--孔丘是从古到今犯过错误最多也最大的人之一--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孔丘却还是个有大错后对不再犯错有了大悟的人--其实从这一点来讲,子贡也确是值得为之辩护的,这是从屡犯了“意”、“必”、“固”、“我”之错后对“毋意”、“母必”、“毋固”、“毋我”的坚持和回归。尽管子贡在为孔丘辩护时仍还存有“意”、“必”、“固”、“我”的残遗,但子贡心向“毋意”、“母必”、“毋固”、“毋我”--本意是欲回归“毋意”、“母必”、“毋固”、“毋我”--这一点我还是相信的。当然,尽力为孔丘辩护的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应是子贡与孔子己脱不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干系了,因此,如果说子贡是在为“孔子是什么人”而辩护,不如说子贡是在为“我为何跟孔子学”作解说。
其实,子贡应是孔丘的“君子”理念的最直接的颠覆者之一。他以自身的实践不单证明:坚守“君子”之道的大人们先要用小人经商赚的钱来作皮胃的坚强后盾,否则纵使你是有“君子”之道的大人也只能是寸步难行。另外还证明了“君子不器”之论实属不妥,相反却是“器”中也可见“君子”,行行都能出状元。因此,在子贡的身上,还不单看到了孔丘那颜回式的“安贫乐道”型的“君子”理念的灰涩,还看到了定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礼序的极大的不合理性。所以,子贡对孔丘来说己不仅是教育理念失败的一个见证了,更是一个使整个“克己复礼”理念产生崩角的见证。历史现实铁面地选择了让颜回早死,而让子贡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这难道是历史现实在感情用事吗?......】
(十七).晚景悲惨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实际上在孔子回国的前一年,他的妻子就已去世了。所以回国后的孔子的晚年生活是很可怜的,无依无靠。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他而去世了(终年50岁),留有一孙子(孔及)还在襁褓之中(也有说孙子此时还是孔鲤的遗腹子)。又过一年,颜回死了。孔子深叹:“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意为:啊--天灭我、天灭我!)。在孔子眼里,颜回既象儿子,又是精神传人。没想到颜回先他而去,孔子茫然不知该将自己的文化传承给谁了。他痛哭道:“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意为:一个多好的苗啊,没开花就枯萎了;一朵多美的花啊,没结果就凋落了...)。
出于对颜回的尊敬与深爱,孔门弟子们不顾孔子的反对,厚葬了颜回。孔子又在颜回坟前痛哭道:颜回啊,我早把你看成儿子了,想用葬我儿子的方法来葬你的。现在葬成这样,不是我的主意,是你的师先弟们搞的啊......
颜回的死成了孔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一年,还出了一件奇事:叔孙武叔家的一个车夫去野外打猎时猎获了一只怪兽,且把此怪兽的一条腿弄断了。此兽被带到城里后,叔孙武叔也不认识此为何兽,就把它的腿全弄断后扔到了野外,同时传讯告诉了孔子。孔子一闻讯就心中大惊,赶紧跑去看。一看到那怪兽,孔子当时就眼泪下来了,以袖遮眼而泣。子贡觉得奇怪而问为何?孔子说:此兽为麒麟啊!麒麟出时该是国泰民安之兆,表明圣明君主要出世了。可现在的这只麒麟出得太不是时候了。现在的天下是一片漆黑,且麒麟出时又受到了伤害,此表明圣明君主被谋害了,这个世道无望了。于是孔子就“绝笔于获麟”(据传《春狄》就收笔于这一年)。教授指出: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我们确实可想象出孔子当时内心的一种绝望心情。
其实,子贡应是孔丘的“君子”理念的最直接的颠覆者之一。他以自身的实践不单证明:坚守“君子”之道的大人们先要用小人经商赚的钱来作皮胃的坚强后盾,否则纵使你是有“君子”之道的大人也只能是寸步难行。另外还证明了“君子不器”之论实属不妥,相反却是“器”中也可见“君子”,行行都能出状元。因此,在子贡的身上,还不单看到了孔丘那颜回式的“安贫乐道”型的“君子”理念的灰涩,还看到了定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礼序的极大的不合理性。所以,子贡对孔丘来说己不仅是教育理念失败的一个见证了,更是一个使整个“克己复礼”理念产生崩角的见证。历史现实铁面地选择了让颜回早死,而让子贡获得了辉煌的成功,这难道是历史现实在感情用事吗?......】
(十七).晚景悲惨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实际上在孔子回国的前一年,他的妻子就已去世了。所以回国后的孔子的晚年生活是很可怜的,无依无靠。回国后的第二年,他唯一的儿子孔鲤也先他而去世了(终年50岁),留有一孙子(孔及)还在襁褓之中(也有说孙子此时还是孔鲤的遗腹子)。又过一年,颜回死了。孔子深叹:“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意为:啊--天灭我、天灭我!)。在孔子眼里,颜回既象儿子,又是精神传人。没想到颜回先他而去,孔子茫然不知该将自己的文化传承给谁了。他痛哭道:“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意为:一个多好的苗啊,没开花就枯萎了;一朵多美的花啊,没结果就凋落了...)。
出于对颜回的尊敬与深爱,孔门弟子们不顾孔子的反对,厚葬了颜回。孔子又在颜回坟前痛哭道:颜回啊,我早把你看成儿子了,想用葬我儿子的方法来葬你的。现在葬成这样,不是我的主意,是你的师先弟们搞的啊......
颜回的死成了孔门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这一年,还出了一件奇事:叔孙武叔家的一个车夫去野外打猎时猎获了一只怪兽,且把此怪兽的一条腿弄断了。此兽被带到城里后,叔孙武叔也不认识此为何兽,就把它的腿全弄断后扔到了野外,同时传讯告诉了孔子。孔子一闻讯就心中大惊,赶紧跑去看。一看到那怪兽,孔子当时就眼泪下来了,以袖遮眼而泣。子贡觉得奇怪而问为何?孔子说:此兽为麒麟啊!麒麟出时该是国泰民安之兆,表明圣明君主要出世了。可现在的这只麒麟出得太不是时候了。现在的天下是一片漆黑,且麒麟出时又受到了伤害,此表明圣明君主被谋害了,这个世道无望了。于是孔子就“绝笔于获麟”(据传《春狄》就收笔于这一年)。教授指出:这只是一种说法,但我们确实可想象出孔子当时内心的一种绝望心情。
而就在此时,子路来向孔子辞行--要去卫国了。此时的子路也为颜回的早逝而十分难受,且有点疑神疑鬼起来。他向孔子辞行时就问了孔子一个“如何去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侍人,焉能侍鬼“(《论语.先进》,意为:你怎不去多想想如何侍奉好活人,却去想着要怎么去侍奉死鬼呢?暗示子路:你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能老想着死)。可子路的内心就是正深陷在死亡阴影之中,他更一步要求孔子谈谈死亡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路默默无言地离开了孔子,去了卫国。第二年,在卫国的一场内乱中,身为孔悝家臣的子路为救主人的一场拼杀中,因帽子的带子先被人砍断,他子路为了保持“君子”的形象(所谓“君子不死,冠不能免”),却丢剑在一边而先去整戴帽子,等他整戴好帽子时就被趁机而来的敌手给砍杀了--且最后竟被敌手砍成了一堆肉酱。此讯传到鲁国,孔子闻知后即坐在堂前的台阶中间痛哭:“天祝我、天祝为”(祝:咒之意也),并从此后不再吃肉酱了。
子路跟随孔子有40多年,既是学生,又兼保镖。子路与孔子已形成了“义兼师友”的关系了。在周游列国时,曾有一次孔子得了急病,昏迷了。子路以为老师要死了,就想着准备后事。可该用何等礼节来葬老师呢?子路想到老师曾当过大夫,就决更按大夫礼节来备丧事。然此时的孔子已不是大夫了,也没有了家臣。子路就叫小师弟们来假扮。后来孔子病缓过来醒了,知道了子路的安排后就叫来子路痛骂了他一顿,说:子路啊,你干这种骗人的事情,己经很久了!我不是大夫呀,你为何要用大夫之礼来葬我呢?你要明白我是愿意死在你们学生身边的,我的丧事要你们学生们来边,我才踏实。这里显示的是:孔子早就想好的是自已的养老送终事宜要靠学生了。可没想到子路又先他而去了--子路的死最后击垮了孔子,几个月后,孔子就病到了。此时孔子的身边就只剩子贡等人了。子贡一听老师病了,赶紧过来看孔子。只见孔子手持拐杖在门口绯徊,见到子贡后忙责道:赐啊,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此后的七天里,子贡一直陪在孔子身边。在这期问,孔子告诉子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坐在厅堂的两根柱子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我告诉你:这是殷人的丧礼礼节,我就是殷人的后代......教授指出:这是孔子在向子贡交待后事该怎么办。孔子一辈子喜好唱歌,喜好用音乐来抒发情怀。向子贡交待完后事该怎么办后,他又唱了他在世时的最后一首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礼记.檀弓上》)
孔子死后,子贡把丧事办得非常好。孔子的丧事也惊动了各国诸候,他们都派人前来吊念。这对孔子来说是哀荣备至。
教授最后的结论:从此,孔子就不再属于春秋时代了,孔子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圣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爱。
【我的感言: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教授最后的结论显然是出于激情而发,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孔丘的本意,更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趁势。实际上,在春秋时代,孔丘就只属于那个时代,也并非是那个时代一致公认的圣人或哲人。而孔丘一生屡战屡败得出的心血结晶之一:“毋意”、“母必”、“毋固”、“毋我”就已明确否定了“必定”、“永远”之类的“极端”,因此把“永远”强挂在孔子头上等于是拿孔丘的心血结晶去打孔丘的耳光。再说:历史是不停发展的,不会因某个名人的存在而永远停滞在某一时代里。信仰和爱也是会改变的,也不会因某种信仰和爱的“特别崇高”而凝固成铁。
子路跟随孔子有40多年,既是学生,又兼保镖。子路与孔子已形成了“义兼师友”的关系了。在周游列国时,曾有一次孔子得了急病,昏迷了。子路以为老师要死了,就想着准备后事。可该用何等礼节来葬老师呢?子路想到老师曾当过大夫,就决更按大夫礼节来备丧事。然此时的孔子已不是大夫了,也没有了家臣。子路就叫小师弟们来假扮。后来孔子病缓过来醒了,知道了子路的安排后就叫来子路痛骂了他一顿,说:子路啊,你干这种骗人的事情,己经很久了!我不是大夫呀,你为何要用大夫之礼来葬我呢?你要明白我是愿意死在你们学生身边的,我的丧事要你们学生们来边,我才踏实。这里显示的是:孔子早就想好的是自已的养老送终事宜要靠学生了。可没想到子路又先他而去了--子路的死最后击垮了孔子,几个月后,孔子就病到了。此时孔子的身边就只剩子贡等人了。子贡一听老师病了,赶紧过来看孔子。只见孔子手持拐杖在门口绯徊,见到子贡后忙责道:赐啊,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啊......此后的七天里,子贡一直陪在孔子身边。在这期问,孔子告诉子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坐在厅堂的两根柱子中间,接受别人的祭奠。我告诉你:这是殷人的丧礼礼节,我就是殷人的后代......教授指出:这是孔子在向子贡交待后事该怎么办。孔子一辈子喜好唱歌,喜好用音乐来抒发情怀。向子贡交待完后事该怎么办后,他又唱了他在世时的最后一首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礼记.檀弓上》)
孔子死后,子贡把丧事办得非常好。孔子的丧事也惊动了各国诸候,他们都派人前来吊念。这对孔子来说是哀荣备至。
教授最后的结论:从此,孔子就不再属于春秋时代了,孔子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圣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爱。
【我的感言: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教授最后的结论显然是出于激情而发,既不符合实际,也不符合孔丘的本意,更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趁势。实际上,在春秋时代,孔丘就只属于那个时代,也并非是那个时代一致公认的圣人或哲人。而孔丘一生屡战屡败得出的心血结晶之一:“毋意”、“母必”、“毋固”、“毋我”就已明确否定了“必定”、“永远”之类的“极端”,因此把“永远”强挂在孔子头上等于是拿孔丘的心血结晶去打孔丘的耳光。再说:历史是不停发展的,不会因某个名人的存在而永远停滞在某一时代里。信仰和爱也是会改变的,也不会因某种信仰和爱的“特别崇高”而凝固成铁。
孔丘死前,可以因颜回的死而怨天--“噫,天丧予、天丧予”,也可以为子路的死而怪地--“天祝我、天祝为”;孔子的门人亦可为孔丘老得动不了笔了时的情由创造出一个“绝笔于获麟”的神话,子贡等人亦可为孔子在临死前送上一首“天鹅之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牛吧?可怎么牛也牛不成让孔子唱出“为全人类人人平等而毕生努力的人要仙逝了”--而去死吧?
所以,孔丘只属于生他养他葬他的那个时代,想可爱也只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小可爱。
可是,“孔圣人”呢?由于“他”会被不断的改编,所以“他”倒是可以“永远”地被“爱”或“恨”下去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孔圣人”早就不是原版的孔丘了,他早己“借壳”于“孔丘”之名而被推崇“上市”了,且抄家之多都把他当“绩优股”或“潜力股”了,抄之今日其实连最铁杆的抄手也心里明白:早己被抄得远远超值了,之所以至今还要力挺不让他回归到原值,是因为力挺的抄家们被套得太深--如若回归原值,抄家们损失太惨重......
我的结论是:孔丘从“意”、“必”、“固”、“我”开始立下志向、建立理念、并一有机会就“意”、“必”、“固”、“我”地、甚至极端到不惜用杀死对手的手段去努力实践自已的理念、想实现自己的志向。然屡战屡败的实绩终于使他得出了以“毋意”、“母必”、“毋固”、“毋我”为主线的诸多血汗经验。对后人而言,这些经验值得警鉴,而他获得这些经验的举动或过程则只能作为教训的传说来把玩了,不可学也不能仿。因为,第二次犯同样错误的人就是罪人了--不可原谅!】
所以,孔丘只属于生他养他葬他的那个时代,想可爱也只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小可爱。
可是,“孔圣人”呢?由于“他”会被不断的改编,所以“他”倒是可以“永远”地被“爱”或“恨”下去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孔圣人”早就不是原版的孔丘了,他早己“借壳”于“孔丘”之名而被推崇“上市”了,且抄家之多都把他当“绩优股”或“潜力股”了,抄之今日其实连最铁杆的抄手也心里明白:早己被抄得远远超值了,之所以至今还要力挺不让他回归到原值,是因为力挺的抄家们被套得太深--如若回归原值,抄家们损失太惨重......
我的结论是:孔丘从“意”、“必”、“固”、“我”开始立下志向、建立理念、并一有机会就“意”、“必”、“固”、“我”地、甚至极端到不惜用杀死对手的手段去努力实践自已的理念、想实现自己的志向。然屡战屡败的实绩终于使他得出了以“毋意”、“母必”、“毋固”、“毋我”为主线的诸多血汗经验。对后人而言,这些经验值得警鉴,而他获得这些经验的举动或过程则只能作为教训的传说来把玩了,不可学也不能仿。因为,第二次犯同样错误的人就是罪人了--不可原谅!】
阅读(6894)┊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