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二 (续1)
2010-07-09 19:38:48 发表
2.由《孔子》引出的质疑与胡导陈编的回应战
据新京报2010年01月26日《《孔子》亮相诚意获认可 导演编剧回应质疑》一文提的供资讯(摘要)称: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看过《孔子》的观众就有话要说了,下面是观众们对该片的反响,和电影主创导演胡玫和编剧陈汉的回应。
褒 片子有诚意有文化
《孔子》观影群体以30岁以上年龄为主体,观众普遍表示其叙事严谨,诚意可嘉。“创作团队改编如此有难度的人物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当今流行的戏谑和恶搞,这一点难能可贵。”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上初中的女儿来看《孔子》时如此评价说:“原本以为会很闷,却看到了一部很感动人的片子。内容虽然平淡,透出中国文化基因的触感。”......
疑 周迅成了跑龙套的?
电影中唯一一名女主角周迅在电影中的出场时间特别短,成了“大龙套”。周迅灵动妖媚,子见南子一场又深受触动,让观众眼前一亮,但随后南子就被孔子一句话折服,变勾引为尊敬,最终南子死去的时候,脑子里还闪回孔子的镜头,多数观众感到疑惑,就这么短短的两次见面,南子就爱上孔子啦?
此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钦善提醒说,“子见南子”的故事中,电影中表述为知音关系,并且援引了“好德如好色”的说法,这“色”字到底是“美色”的“色”,还是“巧言令色”的“色”,还是有不同理解的。而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则认为,南子出场时,镜头从脚拍起,把南子拍成轻佻之人,“南子是这样吗?这迎合观众的东西太多”。
回应 “子见南子”资料有限
这是没办法的呀,因为历史上对南子的描述就只有这么短。司马迁写的比较暧昧,孔子进到南子的行宫里,听到南子环佩叮当作响,但是在里面时间多长没有写,是谈了两句就走了,肯定没有过夜,因为子路他们在门外面等着。但是我们没办法照这么写,只能虚构,我们也没办法按照观众喜欢的那样照好莱坞的方式写,比如女主角进门,衣服就掉下来了,这样也不可以。所以我们设计了从诱惑到佩服,这样一个过程,感觉很有新意。(口述:编剧 陈汗)
疑 颜回之死并不感人
尾声处颜回为了救书简被冰雪冻死,成为电影中的情绪爆发点,但是观众却很少有人感动,相反觉得颜回死的不值。而据部分了解春秋历史的观众反映,颜回之死是虚构的,历史上颜回跟着孔子回到了鲁国。他们建议以后胡玫可拍一部十集左右的历史剧,“有了前后铺垫,孔子的一生才完整”。
回应 情节要为电影服务
颜回之死,我觉得是电影情绪的高峰,具有象征意义。颜回其实是回鲁国之后病死的,我们为了突出孔子终其一生,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对我国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颜回捞书这个情节是刻意的,为了表现他爱护文化的一面。(口述:编剧 陈汗)
贬 台词为何古今混用
胡玫之前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表示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要把孔子的光环从头顶上摘下来。不过,电影从孔子51岁方才写起,没有机会交代他圣人的一面,观众只能看到他落寞逃亡,于是会觉得很奇怪,他的弟子们为何要抛弃家人和他一起出逃?南子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落魄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凭看过电影评价说:“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他都在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但是,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据新京报2010年01月26日《《孔子》亮相诚意获认可 导演编剧回应质疑》一文提的供资讯(摘要)称: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看过《孔子》的观众就有话要说了,下面是观众们对该片的反响,和电影主创导演胡玫和编剧陈汉的回应。
褒 片子有诚意有文化
《孔子》观影群体以30岁以上年龄为主体,观众普遍表示其叙事严谨,诚意可嘉。“创作团队改编如此有难度的人物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当今流行的戏谑和恶搞,这一点难能可贵。”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带着上初中的女儿来看《孔子》时如此评价说:“原本以为会很闷,却看到了一部很感动人的片子。内容虽然平淡,透出中国文化基因的触感。”......
疑 周迅成了跑龙套的?
电影中唯一一名女主角周迅在电影中的出场时间特别短,成了“大龙套”。周迅灵动妖媚,子见南子一场又深受触动,让观众眼前一亮,但随后南子就被孔子一句话折服,变勾引为尊敬,最终南子死去的时候,脑子里还闪回孔子的镜头,多数观众感到疑惑,就这么短短的两次见面,南子就爱上孔子啦?
此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钦善提醒说,“子见南子”的故事中,电影中表述为知音关系,并且援引了“好德如好色”的说法,这“色”字到底是“美色”的“色”,还是“巧言令色”的“色”,还是有不同理解的。而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则认为,南子出场时,镜头从脚拍起,把南子拍成轻佻之人,“南子是这样吗?这迎合观众的东西太多”。
回应 “子见南子”资料有限
这是没办法的呀,因为历史上对南子的描述就只有这么短。司马迁写的比较暧昧,孔子进到南子的行宫里,听到南子环佩叮当作响,但是在里面时间多长没有写,是谈了两句就走了,肯定没有过夜,因为子路他们在门外面等着。但是我们没办法照这么写,只能虚构,我们也没办法按照观众喜欢的那样照好莱坞的方式写,比如女主角进门,衣服就掉下来了,这样也不可以。所以我们设计了从诱惑到佩服,这样一个过程,感觉很有新意。(口述:编剧 陈汗)
疑 颜回之死并不感人
尾声处颜回为了救书简被冰雪冻死,成为电影中的情绪爆发点,但是观众却很少有人感动,相反觉得颜回死的不值。而据部分了解春秋历史的观众反映,颜回之死是虚构的,历史上颜回跟着孔子回到了鲁国。他们建议以后胡玫可拍一部十集左右的历史剧,“有了前后铺垫,孔子的一生才完整”。
回应 情节要为电影服务
颜回之死,我觉得是电影情绪的高峰,具有象征意义。颜回其实是回鲁国之后病死的,我们为了突出孔子终其一生,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对我国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颜回捞书这个情节是刻意的,为了表现他爱护文化的一面。(口述:编剧 陈汗)
贬 台词为何古今混用
胡玫之前接受本报专访时曾表示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要把孔子的光环从头顶上摘下来。不过,电影从孔子51岁方才写起,没有机会交代他圣人的一面,观众只能看到他落寞逃亡,于是会觉得很奇怪,他的弟子们为何要抛弃家人和他一起出逃?南子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落魄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凭看过电影评价说:“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他都在宣扬自己‘克己复礼’的思想。但是,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很好地体现。”
此外,电影中的台词文白夹杂,既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等文言文,也有一些俏皮的口头语,比如公山狃用“给个话儿吧”刺探孔子,孔子在朝堂上以同样一句话还以颜色,让全场爆发笑声,观众都说“孔圣人也很幽默。”
回应 分寸把握好就没有问题
我觉得现代古装戏最好能够文白夹杂,在朝堂上用比较文雅的语言,私下则用一些口语,比如孔子也会经常说“吾老矣”,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我老了,很生活很生动。我希望电影中有特别古雅的台词,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种,需要观众回家翻书去查的,也有一些白话,能够让剧情放松一点,不然太闷了,这是个分寸问题。(口述:编剧 陈汗)
贬 战争场面特技粗糙
《孔子》是一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但片中的特效场面却叫人直唿不过瘾,甚至有观众直接觉得可以用“粗糙”来形容。
“箭阵”场面很像《赤壁》,“军队”场面形似此前的若干大片,还有夹谷会盟,展现山后的兵力一段,甚至有点无厘头,还有片尾出现的“锦绣河山”则像一幅年画,不够考究,一些刚刚看过《阿凡达》的观众表示,对比太强烈了。
回应 特技不是我们的要点
特效特技其实是展现电影内容的一个方式,孔子的时代背景是在春秋,在那个时代,一切都很朴实,如果我们用太过浮华的特技,会让观众觉得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整体背景,质感上也有冲突。
最主要的是大量的运用特效和我们制作《孔子》要体现的东西相冲突,大家看《孔子》是要看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和思想的淬炼。 (口述:导演 胡玫)
又据新浪娱乐 2010年01月28日《胡玫独家回应《孔子》质疑:好片自然口碑相传》一文(覃覃/文)提供资讯(摘要):
质疑一:国产片保护?影迷迁怒《孔子》
胡玫:文化保护政策很正常,片子质量看观众口碑
新浪娱乐:近日许多评论都谈及《孔子》与欧美影片的“竞争”,并有影迷因为《阿凡达》2D的下线而迁怒《孔子》,产生抵触逆反情绪,您对“国产电影保护”是怎么看的?对《孔子》的票房的预期是怎样?
胡玫: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文化保护主义政策,都是非常清楚的,没什么好大惊小怪,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政府当然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这很正常。这种现象(指影迷抵触逆反情绪)我也没见过,也不清楚,但我觉得真的没必要。《阿凡达》2D版上座率确实不如3D版的高,就算不是《孔子》的话,春节档那么多国产片要上,其他片子也要上啊,也要让档期啊,当然,这些都是按市场规律走,但现在也不是看不着了,很多地方你还是看到《阿凡达》啊。
我对数字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我是觉得四天达到4800万是很不错,可能还会越来越好,虽然有些人蹦来蹦去想尽办法诋毁这个片子,但影迷有自己的眼睛,都自己去看,看完自然口碑相传,我觉得好片就是好片,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看吧。
质疑二:战争场面多余,人物思想体现有余
胡玫:春秋戏不可能没战争;专家看后明白不容易
新浪娱乐:现在的大片都少不了大场面,但有观众看完《孔子》后对里面的战争场面有讨好观众之嫌,认为影片所呈现的价值观不够深刻,建议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您是怎么衡量现在观众对大片的需求?对于战争场面和人物内涵的体现怎么平衡?
胡玫:战争场面当然需要的,春秋时期就是战争不断,拍春秋的故事背景没有战争不就是胡闹吗,不可能的,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老百姓和农民都是战士,随时一招唿起来就要去当兵的,这是社会现实。
回应 分寸把握好就没有问题
我觉得现代古装戏最好能够文白夹杂,在朝堂上用比较文雅的语言,私下则用一些口语,比如孔子也会经常说“吾老矣”,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我老了,很生活很生动。我希望电影中有特别古雅的台词,比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种,需要观众回家翻书去查的,也有一些白话,能够让剧情放松一点,不然太闷了,这是个分寸问题。(口述:编剧 陈汗)
贬 战争场面特技粗糙
《孔子》是一部投资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但片中的特效场面却叫人直唿不过瘾,甚至有观众直接觉得可以用“粗糙”来形容。
“箭阵”场面很像《赤壁》,“军队”场面形似此前的若干大片,还有夹谷会盟,展现山后的兵力一段,甚至有点无厘头,还有片尾出现的“锦绣河山”则像一幅年画,不够考究,一些刚刚看过《阿凡达》的观众表示,对比太强烈了。
回应 特技不是我们的要点
特效特技其实是展现电影内容的一个方式,孔子的时代背景是在春秋,在那个时代,一切都很朴实,如果我们用太过浮华的特技,会让观众觉得不符合那个时代的整体背景,质感上也有冲突。
最主要的是大量的运用特效和我们制作《孔子》要体现的东西相冲突,大家看《孔子》是要看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挣扎和思想的淬炼。 (口述:导演 胡玫)
又据新浪娱乐 2010年01月28日《胡玫独家回应《孔子》质疑:好片自然口碑相传》一文(覃覃/文)提供资讯(摘要):
质疑一:国产片保护?影迷迁怒《孔子》
胡玫:文化保护政策很正常,片子质量看观众口碑
新浪娱乐:近日许多评论都谈及《孔子》与欧美影片的“竞争”,并有影迷因为《阿凡达》2D的下线而迁怒《孔子》,产生抵触逆反情绪,您对“国产电影保护”是怎么看的?对《孔子》的票房的预期是怎样?
胡玫: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文化保护主义政策,都是非常清楚的,没什么好大惊小怪,我们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政府当然要保护自己的文化,这很正常。这种现象(指影迷抵触逆反情绪)我也没见过,也不清楚,但我觉得真的没必要。《阿凡达》2D版上座率确实不如3D版的高,就算不是《孔子》的话,春节档那么多国产片要上,其他片子也要上啊,也要让档期啊,当然,这些都是按市场规律走,但现在也不是看不着了,很多地方你还是看到《阿凡达》啊。
我对数字的概念不是特别清楚,我是觉得四天达到4800万是很不错,可能还会越来越好,虽然有些人蹦来蹦去想尽办法诋毁这个片子,但影迷有自己的眼睛,都自己去看,看完自然口碑相传,我觉得好片就是好片,但其他方面的问题,就看吧。
质疑二:战争场面多余,人物思想体现有余
胡玫:春秋戏不可能没战争;专家看后明白不容易
新浪娱乐:现在的大片都少不了大场面,但有观众看完《孔子》后对里面的战争场面有讨好观众之嫌,认为影片所呈现的价值观不够深刻,建议不如多阐发下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您是怎么衡量现在观众对大片的需求?对于战争场面和人物内涵的体现怎么平衡?
胡玫:战争场面当然需要的,春秋时期就是战争不断,拍春秋的故事背景没有战争不就是胡闹吗,不可能的,那时候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老百姓和农民都是战士,随时一招唿起来就要去当兵的,这是社会现实。
大家如果对孔子的思想和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书,有很多关于这个的书,可以学习啊,我觉得这样很好啊,通过这个片子更多地想去了解孔子的思想和这段历史,我觉得特别好。
我希望呈现的都在片子里呈现了,为什么有很多专家看完后觉得很不容易啊,就是因为他们懂啊,他们知道把这些拍出来是很难的。如果有觉得看不懂的,可以去翻翻书,学习学习就可以了,哪怕就上上网,网上都可以查到。
新浪娱乐:从张艺谋的《英雄》以来,不少观众对于文白夹杂的台词就开始意见不断,这次《孔子》在台词的运用上也遭到了一些反对声音,觉得“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满口大白话,太突兀了,您对这个情况是怎么考量的?
胡玫:我觉得这是必然的,不可能都说古文,通篇都说古文谁看得懂啊!但你也不可能都说白话,都说白话的话,专家就该说我们没文化了,就变成纯粹雷人的台词了,那就不合适了,起码这次我们没有什么雷人的台词嘛。
质疑三:南子与孔子的情感戏是否必要
胡玫:是作为女导演对中国女性的关注
新浪娱乐:关于子见南子的这段情节一直让人很好奇,但现在的评论一般是认为周迅的戏份太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且观众似乎不太接受两人在如此短暂的接触中,孔子把对方视为知音,而南子就此爱上孔子。编剧也承认说这一段跟历史可能有一点不符。您在对整个电影情节做取舍时,是怎么看待这一段戏份的?
胡玫:子见南子是历史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作为这么大的片子,过了2500年了,今天的社会再缺少女人的话,觉得也有点遗憾吧,而且我是作为女导演,也是对于中国女性一种更多的关注,也有我自己的一个个人色彩在里面。南子这一段也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孔子的性格,由于影片始终是以孔子为主,所以对于南子的叙述也就是点到为止就可以了,所以编剧就设置了她的去世。
新浪娱乐:关于影片节奏,媒体在调查后了解到,一些观众在看完后表达的意见是,由于影片主要的戏剧冲突集中在了前半部分,令人感觉前半部分紧凑,后半略显平淡,您对于这些声音怎么看,您当初是怎么把握整个影片的节奏的,希望呈现出来的是怎样的效果?
胡玫:这个本来就是两段式的结构,前边讲的是他一段鲜为人知的从政的经历,后来正因为从政的失败转入他情感的低谷,才有了后来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这个基本上都是复合历史事实,而且他的生活本来就是两段式,前面是这样后面是这样,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两段式,你说前面节奏快,后面节奏慢,也有人觉得后面的才是舒服的,真正感动人心的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很难说什么节奏快慢,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去看就好了。
质疑四:《孔子》特效受批,网友认为太粗糙
胡玫:我们希望做到最真实,但也要面对现实
新浪娱乐:关于特效,相比较好莱坞电影,特效似乎一向不是国产大片的强项,而《阿凡达》的热映也把观众的胃口撑得极大。这次《孔子》在特效方面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您怎么看待国产电影在特效上的运用呢?
胡玫:我觉得国产电影在特效上进步吧。而且我们这次的时间也比较短,不像一些片子有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资金,这些方面虽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就再提高呗。我当然是很注重特效的,希望做到越真实越细腻越好,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质疑五:重回电影界即遭受舆论困扰
胡玫:争议是好的,只要不是低级的人身攻击
新浪娱乐:这部影片是您重回电影界的首部作品,正如许多国产大片一样,它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您是怎么看待种种争议声音呢?
我希望呈现的都在片子里呈现了,为什么有很多专家看完后觉得很不容易啊,就是因为他们懂啊,他们知道把这些拍出来是很难的。如果有觉得看不懂的,可以去翻翻书,学习学习就可以了,哪怕就上上网,网上都可以查到。
新浪娱乐:从张艺谋的《英雄》以来,不少观众对于文白夹杂的台词就开始意见不断,这次《孔子》在台词的运用上也遭到了一些反对声音,觉得“一会儿文绉绉,一会儿满口大白话,太突兀了,您对这个情况是怎么考量的?
胡玫:我觉得这是必然的,不可能都说古文,通篇都说古文谁看得懂啊!但你也不可能都说白话,都说白话的话,专家就该说我们没文化了,就变成纯粹雷人的台词了,那就不合适了,起码这次我们没有什么雷人的台词嘛。
质疑三:南子与孔子的情感戏是否必要
胡玫:是作为女导演对中国女性的关注
新浪娱乐:关于子见南子的这段情节一直让人很好奇,但现在的评论一般是认为周迅的戏份太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并且观众似乎不太接受两人在如此短暂的接触中,孔子把对方视为知音,而南子就此爱上孔子。编剧也承认说这一段跟历史可能有一点不符。您在对整个电影情节做取舍时,是怎么看待这一段戏份的?
胡玫:子见南子是历史记载,虽然字数不多,但作为这么大的片子,过了2500年了,今天的社会再缺少女人的话,觉得也有点遗憾吧,而且我是作为女导演,也是对于中国女性一种更多的关注,也有我自己的一个个人色彩在里面。南子这一段也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孔子的性格,由于影片始终是以孔子为主,所以对于南子的叙述也就是点到为止就可以了,所以编剧就设置了她的去世。
新浪娱乐:关于影片节奏,媒体在调查后了解到,一些观众在看完后表达的意见是,由于影片主要的戏剧冲突集中在了前半部分,令人感觉前半部分紧凑,后半略显平淡,您对于这些声音怎么看,您当初是怎么把握整个影片的节奏的,希望呈现出来的是怎样的效果?
胡玫:这个本来就是两段式的结构,前边讲的是他一段鲜为人知的从政的经历,后来正因为从政的失败转入他情感的低谷,才有了后来成就了这个伟大的思想家,这个基本上都是复合历史事实,而且他的生活本来就是两段式,前面是这样后面是这样,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两段式,你说前面节奏快,后面节奏慢,也有人觉得后面的才是舒服的,真正感动人心的是在后面,所以我觉得很难说什么节奏快慢,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去看就好了。
质疑四:《孔子》特效受批,网友认为太粗糙
胡玫:我们希望做到最真实,但也要面对现实
新浪娱乐:关于特效,相比较好莱坞电影,特效似乎一向不是国产大片的强项,而《阿凡达》的热映也把观众的胃口撑得极大。这次《孔子》在特效方面也受到了不少批评,您怎么看待国产电影在特效上的运用呢?
胡玫:我觉得国产电影在特效上进步吧。而且我们这次的时间也比较短,不像一些片子有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资金,这些方面虽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就再提高呗。我当然是很注重特效的,希望做到越真实越细腻越好,但我们也要面对现实。
质疑五:重回电影界即遭受舆论困扰
胡玫:争议是好的,只要不是低级的人身攻击
新浪娱乐:这部影片是您重回电影界的首部作品,正如许多国产大片一样,它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您是怎么看待种种争议声音呢?
胡玫:我们在外面做宣传,看到的是另外一面,可能习惯上网的人有这样的说法,但我跑了几个城市,观众看完片子,给我的感觉都是很震撼的,而且他们很激动的,这些东西对于这个片子的票房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大家观影的热情还是很高。因为从我个人角度讲,大家都年轻嘛,都是自己,不必听信别人说什么,自己去看,有自己的想法就好。
南京放了七场,有五场我们都是放完电影后直接进去跟观众交流的,都很激动的,不知道这些意见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看了也是问题,我也搞不清楚。
但引起争论引起关注就好,如果一部电影哗的就放完了,没有人议论,大家也没什么可说的,那更不好,如果大家都在热议,不管是批评也好,挑剔也好,不管是有知也好,无知也好,反正都很好,起码证明大家在关注这个事情,通过这个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去了解春秋时代,学习儒家思想,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当初我们做这个片子,就是希望掀起这样一个儒家文化的关注的热潮。
我觉得争议是很好的现象,只要不要做低级的人身攻击就好,那就没意思了。
我的感言:
讲来讲去还是要怪胡导陈编,除非你们要标记的开片字幕是“本片将如实展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生平经历”或诸如此类,不然就是故意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想借此引发人们有激情地去关注儒学?关注孔丘?不是一相倩愿,就是有点强差人意而会适得其反吧!何必呢?!标记明白,省是非,多好!
“子见南子“该场戏在胡导眼里还有“女权“情结,这点太出人意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讲吓一跳。不过该种“女权“情结的喧泻,究竟是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圣训的抗议,还是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圣训的讥刺?......太“八卦”,真叫人头晕。
南京放了七场,有五场我们都是放完电影后直接进去跟观众交流的,都很激动的,不知道这些意见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看了也是问题,我也搞不清楚。
但引起争论引起关注就好,如果一部电影哗的就放完了,没有人议论,大家也没什么可说的,那更不好,如果大家都在热议,不管是批评也好,挑剔也好,不管是有知也好,无知也好,反正都很好,起码证明大家在关注这个事情,通过这个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去了解春秋时代,学习儒家思想,这就达到我的目的了。当初我们做这个片子,就是希望掀起这样一个儒家文化的关注的热潮。
我觉得争议是很好的现象,只要不要做低级的人身攻击就好,那就没意思了。
我的感言:
讲来讲去还是要怪胡导陈编,除非你们要标记的开片字幕是“本片将如实展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生平经历”或诸如此类,不然就是故意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想借此引发人们有激情地去关注儒学?关注孔丘?不是一相倩愿,就是有点强差人意而会适得其反吧!何必呢?!标记明白,省是非,多好!
“子见南子“该场戏在胡导眼里还有“女权“情结,这点太出人意料,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讲吓一跳。不过该种“女权“情结的喧泻,究竟是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圣训的抗议,还是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圣训的讥刺?......太“八卦”,真叫人头晕。
阅读(5466)┊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