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二 (续2)
2010-07-12 19:54:15 发表
3.由《孔子》引发的砖家或专家在网上的口水论战
以下资料信息,是否真实,可信也可不信,不过绝对是先可一看:
其标题是:没想到把《孔子》编导伤得那么深 (2010-01-18 10:28:16),全文如下:
【 这几天去三亚给清华总裁班讲课,那边正是旅游旺季,热燥燥的。今天回来,才发现,这边更热燥燥的——我闯祸了。
一下飞机,先是我二哥从老家发来短信,问我是否批评了电影《孔子》,要我小心。
接着的是好几家媒体记者,说胡玫导演和几个编剧为我前天临行前在“上海青年报”上的一个采访很生气。我想,生气就生气吧,后果不会太严重。电影是公共产品,难道还不允许人家批评?
接下来又是几家报社记者打来电话,说看到了何燕江的文章,觉得过分。问我什么意见。我说,我不知道啊。我先看看吧。
恰巧我家订有《新闻晨报》,先看到了胡玫导演在《新闻晨报》上的大标题“专家?我看是砖家吧!”还加着惊叹号,我觉得有些严重了。不是别的,是我觉得,我让胡导生这么大的气,有些过意不去。其实,当时《上海青年报》记者追着要采访我时,我没有答应,后来他们把电话又打到家里来,我还小心翼翼地问:“这样的时候,说不中听的话,可以吗?”他们说,“没问题吧?宣传呗,也不能一边倒都说好啊!”我想也是,就在电话中说了几点,哪里知道让胡玫导演这么生气呢?我真的觉得挺对不住的。这倒真不是假话,因为不久前我跟一个我很尊敬的人吃饭,她随口说了一句她和胡玫导演关系不错,我当时就对胡玫导演“爱屋及乌”地有好感。所以,真的是不愿意伤害她。
后来,打开邮箱,看到给我管博客的学生发来的邮件,他纳闷:怎么有一个人在博客里贴了那么多帖子骂你?还指名要我应战。他转来了一个帖子:
我是电影《孔子》的青年编剧何燕江。我今天特地恢复了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82355621_0_1.html 我今晚会在我的博客里回敬你攻击我们的胡说八道,并且保证奉陪你到底,欢迎你今晚光临。谢谢,很高兴有机会批批喜欢胡说八道的伪专家。
我没想到会把人伤得这么深。我想,做电影这一行的,被人批评,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啊!何况是写过两本有关孔子的书、一部《孔子》电影剧本的人,总该“耳顺”一点嘛。
赶紧上博客,一看,何燕江先生大概这两天没有等到我去他的博客拜访(对不起,我在三亚忙于琐事,没上网)把他的一篇骂我的文章一段一段贴到我的博客留言里了。
接下来看看我的贴吧,好家伙,这小何果然年轻气盛,又在那里贴了个遍。还用别人的口吻说“编剧何燕江狂抡鲍鹏山”。还说我缩起头来不敢应战。
既然如此,我就只好回应一下,人家上门了,进来了,不能不理吧。
但是,丑话说在前:
第一,我们心平气和,咱们这次是为孔子而起争论,总得有点风度。
第二,仅此一次,下次我不奉陪了。一来,我不能通过你们“沽名钓誉”(胡玫导演说我的话,对于我尊敬的人的话,对不对我都听),二来,我也没有陪你们宣传电影的义务,何况还要我唱白脸。
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上,“专家”好像并不是什么好词。因为如今冒牌的专家也许太多。网上流传一句刻薄话:“大师满街走,专家闹如狗。”因为假专家常爱拍砖,也因此常被拍砖------所以网民有个雷人的网词叫“砖家”。这不,《孔子》还没正式上映,就来了一位拍砖之家鲍鹏山。
据15日上海某报:“曾写过《说孔子》一书的鲍鹏山对孔子研究已久。”
以下资料信息,是否真实,可信也可不信,不过绝对是先可一看:
其标题是:没想到把《孔子》编导伤得那么深 (2010-01-18 10:28:16),全文如下:
【 这几天去三亚给清华总裁班讲课,那边正是旅游旺季,热燥燥的。今天回来,才发现,这边更热燥燥的——我闯祸了。
一下飞机,先是我二哥从老家发来短信,问我是否批评了电影《孔子》,要我小心。
接着的是好几家媒体记者,说胡玫导演和几个编剧为我前天临行前在“上海青年报”上的一个采访很生气。我想,生气就生气吧,后果不会太严重。电影是公共产品,难道还不允许人家批评?
接下来又是几家报社记者打来电话,说看到了何燕江的文章,觉得过分。问我什么意见。我说,我不知道啊。我先看看吧。
恰巧我家订有《新闻晨报》,先看到了胡玫导演在《新闻晨报》上的大标题“专家?我看是砖家吧!”还加着惊叹号,我觉得有些严重了。不是别的,是我觉得,我让胡导生这么大的气,有些过意不去。其实,当时《上海青年报》记者追着要采访我时,我没有答应,后来他们把电话又打到家里来,我还小心翼翼地问:“这样的时候,说不中听的话,可以吗?”他们说,“没问题吧?宣传呗,也不能一边倒都说好啊!”我想也是,就在电话中说了几点,哪里知道让胡玫导演这么生气呢?我真的觉得挺对不住的。这倒真不是假话,因为不久前我跟一个我很尊敬的人吃饭,她随口说了一句她和胡玫导演关系不错,我当时就对胡玫导演“爱屋及乌”地有好感。所以,真的是不愿意伤害她。
后来,打开邮箱,看到给我管博客的学生发来的邮件,他纳闷:怎么有一个人在博客里贴了那么多帖子骂你?还指名要我应战。他转来了一个帖子:
我是电影《孔子》的青年编剧何燕江。我今天特地恢复了我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82355621_0_1.html 我今晚会在我的博客里回敬你攻击我们的胡说八道,并且保证奉陪你到底,欢迎你今晚光临。谢谢,很高兴有机会批批喜欢胡说八道的伪专家。
我没想到会把人伤得这么深。我想,做电影这一行的,被人批评,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啊!何况是写过两本有关孔子的书、一部《孔子》电影剧本的人,总该“耳顺”一点嘛。
赶紧上博客,一看,何燕江先生大概这两天没有等到我去他的博客拜访(对不起,我在三亚忙于琐事,没上网)把他的一篇骂我的文章一段一段贴到我的博客留言里了。
接下来看看我的贴吧,好家伙,这小何果然年轻气盛,又在那里贴了个遍。还用别人的口吻说“编剧何燕江狂抡鲍鹏山”。还说我缩起头来不敢应战。
既然如此,我就只好回应一下,人家上门了,进来了,不能不理吧。
但是,丑话说在前:
第一,我们心平气和,咱们这次是为孔子而起争论,总得有点风度。
第二,仅此一次,下次我不奉陪了。一来,我不能通过你们“沽名钓誉”(胡玫导演说我的话,对于我尊敬的人的话,对不对我都听),二来,我也没有陪你们宣传电影的义务,何况还要我唱白脸。
在当今的网络文化上,“专家”好像并不是什么好词。因为如今冒牌的专家也许太多。网上流传一句刻薄话:“大师满街走,专家闹如狗。”因为假专家常爱拍砖,也因此常被拍砖------所以网民有个雷人的网词叫“砖家”。这不,《孔子》还没正式上映,就来了一位拍砖之家鲍鹏山。
据15日上海某报:“曾写过《说孔子》一书的鲍鹏山对孔子研究已久。”
小何点评:这位鲍鹏山写一本什么《说孔子》,就敢吹“对孔子研究很久”。其实这年头时髦出书,谁还没出过两本书啊?拿一本书说事,怎么好意思呢?本人2006年就出版过《圣者孔子》(中信出版社,40万字),最近刚出版了新著长篇小说《孔子》,60万字。可俺就只是个普通作者,不是什么砖家。
(山按:“对孔子研究很久”啦,“专家”啦,都是媒体报道时的说法,不能认真。比如,假如有一天媒体报道“著名编剧何燕江如何如何”,难道我们要批评何燕江先生自己说自己是“著名”的?
我相信没有人会自己说:“我是专家,我研究了很久”,所以,请小何不要打错板子。如果是故意这么打……不会的,小何不会的。)
本人比较孤陋寡闻,此前并没听说过鲍鹏山副教授是何方神圣。问问我的老师学友,好像知道这位“砖家”的也不多。闲话不扯,就先逐点回答他的质疑吧:
一:鲍鹏山说;“对孔子这样的“大人物”,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竟然都完全不符合历史。“我完全不明白编剧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何点评:“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不符合历史”,真说对了!编剧编剧,不编哪有剧啊?电影中的故事当然是以“编写”为主,是编出来的,并不是史实,这应当是基本常识!所以,我们只是编剧,而不是历史学家。如果一部电影基本符合历史事实,那就叫纪录片,不叫故事片了。
其实,就是真正的历史书也未必都能事事准确。司马迁的一部《史记》无比伟大,可被前人挑出其中硬伤有多少?年代错误有多少?鲍鹏山副教授你难道没读过前人写的 “《史记》志疑”,《十七史商榷》这些书么?
(山按:那么,还是说明即使是《史记》和《十七史》,也还允许别人“志疑”和商榷嘛。或者,叫“拍砖”?)
何况,千百年了,许多所谓历史事实也只能是推测而已。比如,孔子究竟生在哪一年(前552?前551?),这一基本事实,两千年来,哪位历史学家敢说他弄清楚了?!
(但是,没有人会说孔子生在公元2010年,对不对?你说是前552,他说是前551,没问题,大家都允许。但是假如有人说是2010,大家一定不允许。对不对?你不能说,为什么你们可以说-552,-552的,凭啥我就不能说2010?
所以,历史固然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历史还是有其严肃和明白的地方。如果一味认为历史就是推测,那就直接取消历史学科了。要知道,孔子就是历史学家,他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还是很在意年代的。)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
小何点评:鲍副教授,您客气,但是谁介意你原不原谅?
(你是编剧,我是观众,你不仅可以不介意我的感受,你还可以对所有的观众都这样说。
其实呢,观众买票看电影,就如同花钱买商品,商家或生产商还是要介意消费者的感受的,这样比较好。)
二:鲍鹏山说:“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
小何点评:孔子儿子叫“孔鲤”,这属于小儿科一类的国学基本知识。
(那为什么偏偏就错了呢?错了总要允许别人说吗。越小儿科的错,人家越要说嘛。人家说了,你再解释,大家说明白就可以了嘛。)
我2006年出版的剧本《圣者孔子》,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孔子》,都有写关于孔鲤与鲤鱼的故事。事实是:我们的原剧本中“孔鲤”这两字并没有错,有诸多出版物为证。只是字幕打字员不小心出个错字,这骂不着编剧,更不要上纲上线。
(山按:“对孔子研究很久”啦,“专家”啦,都是媒体报道时的说法,不能认真。比如,假如有一天媒体报道“著名编剧何燕江如何如何”,难道我们要批评何燕江先生自己说自己是“著名”的?
我相信没有人会自己说:“我是专家,我研究了很久”,所以,请小何不要打错板子。如果是故意这么打……不会的,小何不会的。)
本人比较孤陋寡闻,此前并没听说过鲍鹏山副教授是何方神圣。问问我的老师学友,好像知道这位“砖家”的也不多。闲话不扯,就先逐点回答他的质疑吧:
一:鲍鹏山说;“对孔子这样的“大人物”,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竟然都完全不符合历史。“我完全不明白编剧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何点评:“电影里很多基本事实不符合历史”,真说对了!编剧编剧,不编哪有剧啊?电影中的故事当然是以“编写”为主,是编出来的,并不是史实,这应当是基本常识!所以,我们只是编剧,而不是历史学家。如果一部电影基本符合历史事实,那就叫纪录片,不叫故事片了。
其实,就是真正的历史书也未必都能事事准确。司马迁的一部《史记》无比伟大,可被前人挑出其中硬伤有多少?年代错误有多少?鲍鹏山副教授你难道没读过前人写的 “《史记》志疑”,《十七史商榷》这些书么?
(山按:那么,还是说明即使是《史记》和《十七史》,也还允许别人“志疑”和商榷嘛。或者,叫“拍砖”?)
何况,千百年了,许多所谓历史事实也只能是推测而已。比如,孔子究竟生在哪一年(前552?前551?),这一基本事实,两千年来,哪位历史学家敢说他弄清楚了?!
(但是,没有人会说孔子生在公元2010年,对不对?你说是前552,他说是前551,没问题,大家都允许。但是假如有人说是2010,大家一定不允许。对不对?你不能说,为什么你们可以说-552,-552的,凭啥我就不能说2010?
所以,历史固然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历史还是有其严肃和明白的地方。如果一味认为历史就是推测,那就直接取消历史学科了。要知道,孔子就是历史学家,他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他还是很在意年代的。)
“对于电影中的错误,鲍鹏山表示最不可原谅的就是……”
小何点评:鲍副教授,您客气,但是谁介意你原不原谅?
(你是编剧,我是观众,你不仅可以不介意我的感受,你还可以对所有的观众都这样说。
其实呢,观众买票看电影,就如同花钱买商品,商家或生产商还是要介意消费者的感受的,这样比较好。)
二:鲍鹏山说:“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
小何点评:孔子儿子叫“孔鲤”,这属于小儿科一类的国学基本知识。
(那为什么偏偏就错了呢?错了总要允许别人说吗。越小儿科的错,人家越要说嘛。人家说了,你再解释,大家说明白就可以了嘛。)
我2006年出版的剧本《圣者孔子》,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孔子》,都有写关于孔鲤与鲤鱼的故事。事实是:我们的原剧本中“孔鲤”这两字并没有错,有诸多出版物为证。只是字幕打字员不小心出个错字,这骂不着编剧,更不要上纲上线。
鲍鹏山说“如果说孔鲤的名字被打错可以用“粗心”来解释的话,
(你看,我还是说了是粗心嘛)
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
小何点评:你当然有权质疑别人,但不要忘记,别人也有同样平等的权利质疑你。究竟水平真高,还是假冒伪劣?
(山按:既然有错误,为什么不允许别人质疑呢?何况我还说到了:“可能是‘粗心’”,如果真是粗心,您解释一下就可以了,我们也接受。何必这么生气,以至于马上扔给我一顶“假冒伪劣”的帽子呢?)
三.鲍鹏山说:“《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唿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唿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唿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唿其名的。”
小何点评:我们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时,的确专门讨论过人物称唿的问题。对人物称唿考虑过三种方案:(1)称名,(2)称字,(3)名与字混称。最后决定用第三方案。为什么?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谈不上什么“错误”。
(山按:有意为之,就不算错误,逻辑上说不过去。至多是你们内部有约定,我们“外部”没有参与约定,对不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权解释,我也有权质疑,对不对?
另外,既然古代(实际上一直到还有名、字共有的时代,如上世纪初),长辈称唿晚辈都直唿其名,那么,电影《孔子》违背了这个历史事实,作为观众,提出质疑,总是可以的吧?)
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唿,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很难对上号。因为《论语》中称“子路”为多,“子路”一名大家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决定从俗。再如“颜渊”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称“颜回”。子贡,姓端木名赐。但“端木赐”知道得人很少,而知道“子贡”的人较多,就从俗叫“子贡”。
(山按: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是鲁国的一个邑,子路出生地。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所以,孔子总是称“回”,直唿其名。)
影视作品不是学术,不是历史书,而仅是虚拟的历史,是一种故事传说。不可能严格准确,一一对位。导演对我们编剧的要求是,必须把复杂的事情简化,说明白,重要的是让人看懂,更要好看!要不,1亿5千万巨额投资可怎么回收?鲍副教授在这种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挑刺找碴,没显出有什么学问,只暴露出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无知!
(要说明的是,影视作品不是历史书,对。但是,孔子是历史人物啊。
总不能说,不要迷恋孔子,孔子是个传说吧?)
四.“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
小何点评:其实,颜回、南子如何死,历史根本没有记载!鲍鹏山声称“不符合”历史记载,看来此人是掌握了司马迁都没掌握的独门史料,请快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山按:我说的“不符合”,就是指时间不符合。)
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
小何点评:有关史料中其实只记载颜回早死,但并没说他怎么死的。鲍鹏山说他是“病死”,“太穷,营养不良而死”,纯属信口胡说。
(山按:媒体电话采访我时,我说,可能与贫穷有关,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界人的一种无关紧要的猜测。后来我对媒体说的是“病死”。为什么说是“病死”?因为史料上没有说到他为何而死,如果是其他的意外死亡,那史料一定会有所记载。)
(你看,我还是说了是粗心嘛)
另一个错误则让鲍鹏山对编剧的水平产生了质疑。”
小何点评:你当然有权质疑别人,但不要忘记,别人也有同样平等的权利质疑你。究竟水平真高,还是假冒伪劣?
(山按:既然有错误,为什么不允许别人质疑呢?何况我还说到了:“可能是‘粗心’”,如果真是粗心,您解释一下就可以了,我们也接受。何必这么生气,以至于马上扔给我一顶“假冒伪劣”的帽子呢?)
三.鲍鹏山说:“《论语》里面出现子路、子贡是对的,但是电影里孔子怎么会直唿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唿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唿方法。但是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唿其名的。”
小何点评:我们作为编剧在创作剧本时,的确专门讨论过人物称唿的问题。对人物称唿考虑过三种方案:(1)称名,(2)称字,(3)名与字混称。最后决定用第三方案。为什么?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谈不上什么“错误”。
(山按:有意为之,就不算错误,逻辑上说不过去。至多是你们内部有约定,我们“外部”没有参与约定,对不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有权解释,我也有权质疑,对不对?
另外,既然古代(实际上一直到还有名、字共有的时代,如上世纪初),长辈称唿晚辈都直唿其名,那么,电影《孔子》违背了这个历史事实,作为观众,提出质疑,总是可以的吧?)
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唿,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很难对上号。因为《论语》中称“子路”为多,“子路”一名大家比较熟悉,所以我们决定从俗。再如“颜渊”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称“颜回”。子贡,姓端木名赐。但“端木赐”知道得人很少,而知道“子贡”的人较多,就从俗叫“子贡”。
(山按: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是鲁国的一个邑,子路出生地。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所以,孔子总是称“回”,直唿其名。)
影视作品不是学术,不是历史书,而仅是虚拟的历史,是一种故事传说。不可能严格准确,一一对位。导演对我们编剧的要求是,必须把复杂的事情简化,说明白,重要的是让人看懂,更要好看!要不,1亿5千万巨额投资可怎么回收?鲍副教授在这种鸡毛蒜皮的问题上挑刺找碴,没显出有什么学问,只暴露出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无知!
(要说明的是,影视作品不是历史书,对。但是,孔子是历史人物啊。
总不能说,不要迷恋孔子,孔子是个传说吧?)
四.“鲍鹏山还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以及卫国南子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
小何点评:其实,颜回、南子如何死,历史根本没有记载!鲍鹏山声称“不符合”历史记载,看来此人是掌握了司马迁都没掌握的独门史料,请快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山按:我说的“不符合”,就是指时间不符合。)
鲍鹏山说:“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
小何点评:有关史料中其实只记载颜回早死,但并没说他怎么死的。鲍鹏山说他是“病死”,“太穷,营养不良而死”,纯属信口胡说。
(山按:媒体电话采访我时,我说,可能与贫穷有关,这也是现在很多学界人的一种无关紧要的猜测。后来我对媒体说的是“病死”。为什么说是“病死”?因为史料上没有说到他为何而死,如果是其他的意外死亡,那史料一定会有所记载。)
颜回穷吗?不穷。有材料表明,颜回家中有田地,有房地产,还有桑林。(这是有明文记载的!)穷死,饿死,纯粹是鲍鹏山的主观臆测。没有证据,所以就叫胡说!不然,就请鲍鹏山出示证据:颜回究竟得了什么病?是哪位医生所诊断的?是哪家医院给开的死亡证明?
(山按:颜回穷不穷,《论语》上这样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其庶乎!屡空。”还有,颜回死后,因为家穷,而安葬有困难,这也有记载。)
【注】《庄子·让王》: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您看,颜回其实达得到小康标准。
(山按:《庄子》是“寓言十九”,研究者不把它作为史料,这是常识。如果《庄子》可以作为信史,那里面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多了去了。)
五.鲍鹏山说:“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小何点评:影视作品叙述的时间地点与历史有差异,这很正常,也很必然!因为影视作品是虚拟历史而不是真实历史。没有任何影视剧敢说它的时间地点绝对是准确的!
大家想想,编剧导演必须要在两小时内把几十年内发生的故事讲完,时间、地点怎么可能严丝合缝地准确?不打乱、交叉和必要时颠倒时空,那我们还有可能创作剧本吗?让时间与事件一一准确对位,那不是电影,是年谱!
(这样就很好,承认“不对”,是编的就行。至于这样做可以不可以,你说可以,我说不可以,我看都可以。犯不着这样愤怒。)
六.鲍鹏山说: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被逐出卫国。这些基本事实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小何点评:史书里写了太子要刺杀南子。后来卫灵公死了,南子不久就失踪了。怎么死的,并没有书证。鲍鹏山说南子不是死于谋杀,那你说说南子怎么死的?其实,无论《春秋》三传还是《史记》,都没有有关记载。
(我只是说南子不是在孔子离开的时候死的。后来卫太子蒯辄谋杀南子未遂,逃亡国外,鲁哀公2年,卫灵公死,南子立蒯聩之子蒯辄为国君,蒯聩不服,导致十三年之后父子大火并,儿子出逃,是为卫出公,蒯聩立为国君,子路死于是役。所以,如果南子那时就死了,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事了,子路之死也就说不明白了。)
七.鲍鹏山说:“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我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
小何点评: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分不清“自我”与“圣人”的区别,装圣人。砖家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以为就有资格来替孔子立言了,于是竟然把自己的臆测当成圣人的认同。这未免太滑稽了!事实上,“言必信,行必果”确是《论语》里孔子的代表性观点。鲍鹏山却说据他研究这不是孔子的观点,充其量,这也只能是他个人的一种臆测而已。可你凭什么竟敢替孔子断言他老人家必然“不赞同?”若按照鲍副的逻辑,难道孔子倒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天啊,须知这正是一副小人嘴脸哦。
(小何,且慢天啊啊!且慢骂我是小人啊。
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言之凿凿啊。
(山按:颜回穷不穷,《论语》上这样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其庶乎!屡空。”还有,颜回死后,因为家穷,而安葬有困难,这也有记载。)
【注】《庄子·让王》: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您看,颜回其实达得到小康标准。
(山按:《庄子》是“寓言十九”,研究者不把它作为史料,这是常识。如果《庄子》可以作为信史,那里面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多了去了。)
五.鲍鹏山说:“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小何点评:影视作品叙述的时间地点与历史有差异,这很正常,也很必然!因为影视作品是虚拟历史而不是真实历史。没有任何影视剧敢说它的时间地点绝对是准确的!
大家想想,编剧导演必须要在两小时内把几十年内发生的故事讲完,时间、地点怎么可能严丝合缝地准确?不打乱、交叉和必要时颠倒时空,那我们还有可能创作剧本吗?让时间与事件一一准确对位,那不是电影,是年谱!
(这样就很好,承认“不对”,是编的就行。至于这样做可以不可以,你说可以,我说不可以,我看都可以。犯不着这样愤怒。)
六.鲍鹏山说:死得最离谱的是周迅饰演的南子,影片中,在孔子离开卫国时,南子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历史上的确卫国的太子想要谋杀南子,但是并没有成功,反而因为意图谋杀南子被逐出卫国。这些基本事实我觉得根本没有必要篡改啊。”
小何点评:史书里写了太子要刺杀南子。后来卫灵公死了,南子不久就失踪了。怎么死的,并没有书证。鲍鹏山说南子不是死于谋杀,那你说说南子怎么死的?其实,无论《春秋》三传还是《史记》,都没有有关记载。
(我只是说南子不是在孔子离开的时候死的。后来卫太子蒯辄谋杀南子未遂,逃亡国外,鲁哀公2年,卫灵公死,南子立蒯聩之子蒯辄为国君,蒯聩不服,导致十三年之后父子大火并,儿子出逃,是为卫出公,蒯聩立为国君,子路死于是役。所以,如果南子那时就死了,后来就没有那么多的事了,子路之死也就说不明白了。)
七.鲍鹏山说:“片中,孔子两次说到“言必信,行必果”,可是根据我鲍鹏山多年的研究,这样的说法,孔子并不赞同。”
小何点评: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分不清“自我”与“圣人”的区别,装圣人。砖家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以为就有资格来替孔子立言了,于是竟然把自己的臆测当成圣人的认同。这未免太滑稽了!事实上,“言必信,行必果”确是《论语》里孔子的代表性观点。鲍鹏山却说据他研究这不是孔子的观点,充其量,这也只能是他个人的一种臆测而已。可你凭什么竟敢替孔子断言他老人家必然“不赞同?”若按照鲍副的逻辑,难道孔子倒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天啊,须知这正是一副小人嘴脸哦。
(小何,且慢天啊啊!且慢骂我是小人啊。
孔子的原话见于《论语》:“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言之凿凿啊。
钱穆的翻译是:“出一言必信,不反悔。做一事必果决,不转变。坚确地像块石头般,那是小人呀!”(《论语新解》)
杨伯峻的翻译是:“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论语译注》)
这两位也是这样看的,可见,不是我“个人”的“臆测”啊。)
(至于小何反问:“难道孔子倒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天啊,须知这正是一副小人嘴脸哦。”下文直接就给我戴高帽子了:“鲍鹏山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正足以照见一副小人嘴脸。”)
(首先,我没有这样“主张”。媒体上公开的我的言论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八个字,何论“主张”?小何啊,您怎么就说我主张了呢?我在哪里主张了呢?不是我的光荣,我不敢掠美啊。
你这样的文风,不够好啊。
而且,我要说,我没有资格这样主张啊。
因为,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这样主张了,哪里轮到我啊。
大家知道是谁这样主张吗?说起来小何一定不信,是孟子啊!孟子的原话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我注详细一点:《孟子·离娄下》)
哎呀,孟子说这样主张的人是“大人”耶。
钱穆先生还用孟子这句话来解释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看来,小何啊,孟子才是你要骂的“小人嘴脸”啊。)
(有人告诉我,小何的博客上,删掉了这篇已经被广为散发的文章,我好奇,今天早上9:20上去一看,还在,但是,上面加上了这样的说明:“采纳师友和网友的批评意见,讨论只谈观点,不针对个人。删除了文中尖锐的言辞。”这说明,小何当时只是一时气愤,说了很多过头的话,现在删除了,我觉得他还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啊,恰恰说明了“言必信行必果”有问题啊!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有可能说错话,说过头话,做错事,做过头事,怎么办?改。而不能硬着头皮“必信!必果!”这就是孔子比我们看得明白的地方啊。)
鲍鹏山说:“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必’字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小何点评:孔子确实讲过“毋必,毋意”。可惜这两条“毋”,鲍鹏山可都犯了!你说“孔子并不赞同”,这是“臆测”之“意!”你说孔子最反对,则是“必定”之“必”。既“意”,且“必”,本身就犯了两“毋”之忌。自己抽自己去吧!
(小何啊,如果“孔子并不赞同”,“孔子最反对”这样的话都不能说,那图书馆里是书一多半都要烧掉了啊。)
八.鲍鹏山说: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表示:“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小何点评:鲍鹏山又说出“根本不可能”,这位不许孔子说“必”的砖家自己却不断说着“必”;很虚伪啊!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当然不是孔子的话,而是编剧为孔子虚拟的话。其实这话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但是本人必须声明,生平从没看过于丹女士的书。而鲍鹏山竟然声称这话的产权属于于丹,那就请你背书给指出证据。若举不出来,不仅表明你信口开河,而且有侵犯本人知识产权之嫌! 本人要严重抗议!那么,所谓“得了便宜卖乖”,这板砖就正好留给您自己!
(编剧能不能为孔子虚拟这样的话,我不说。我用小何自己的话说——
杨伯峻的翻译是:“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论语译注》)
这两位也是这样看的,可见,不是我“个人”的“臆测”啊。)
(至于小何反问:“难道孔子倒会认同:‘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天啊,须知这正是一副小人嘴脸哦。”下文直接就给我戴高帽子了:“鲍鹏山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正足以照见一副小人嘴脸。”)
(首先,我没有这样“主张”。媒体上公开的我的言论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这八个字,何论“主张”?小何啊,您怎么就说我主张了呢?我在哪里主张了呢?不是我的光荣,我不敢掠美啊。
你这样的文风,不够好啊。
而且,我要说,我没有资格这样主张啊。
因为,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这样主张了,哪里轮到我啊。
大家知道是谁这样主张吗?说起来小何一定不信,是孟子啊!孟子的原话是:“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是从。”(我注详细一点:《孟子·离娄下》)
哎呀,孟子说这样主张的人是“大人”耶。
钱穆先生还用孟子这句话来解释孔子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看来,小何啊,孟子才是你要骂的“小人嘴脸”啊。)
(有人告诉我,小何的博客上,删掉了这篇已经被广为散发的文章,我好奇,今天早上9:20上去一看,还在,但是,上面加上了这样的说明:“采纳师友和网友的批评意见,讨论只谈观点,不针对个人。删除了文中尖锐的言辞。”这说明,小何当时只是一时气愤,说了很多过头的话,现在删除了,我觉得他还是一个诚实的人。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啊,恰恰说明了“言必信行必果”有问题啊!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有可能说错话,说过头话,做错事,做过头事,怎么办?改。而不能硬着头皮“必信!必果!”这就是孔子比我们看得明白的地方啊。)
鲍鹏山说:“孔子一生最反对四个字,‘必’字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字把事情推到极端,这并不是孔子所赞成的。”
小何点评:孔子确实讲过“毋必,毋意”。可惜这两条“毋”,鲍鹏山可都犯了!你说“孔子并不赞同”,这是“臆测”之“意!”你说孔子最反对,则是“必定”之“必”。既“意”,且“必”,本身就犯了两“毋”之忌。自己抽自己去吧!
(小何啊,如果“孔子并不赞同”,“孔子最反对”这样的话都不能说,那图书馆里是书一多半都要烧掉了啊。)
八.鲍鹏山说: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表示:“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小何点评:鲍鹏山又说出“根本不可能”,这位不许孔子说“必”的砖家自己却不断说着“必”;很虚伪啊!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当然不是孔子的话,而是编剧为孔子虚拟的话。其实这话是我们自己编写的。但是本人必须声明,生平从没看过于丹女士的书。而鲍鹏山竟然声称这话的产权属于于丹,那就请你背书给指出证据。若举不出来,不仅表明你信口开河,而且有侵犯本人知识产权之嫌! 本人要严重抗议!那么,所谓“得了便宜卖乖”,这板砖就正好留给您自己!
(编剧能不能为孔子虚拟这样的话,我不说。我用小何自己的话说——
“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分不清“自我”与“圣人”的区别,装圣人。砖家在讲坛上摇唇鼓舌,可能发生人格错位,把自己真当成孔子了,以为就有资格来替孔子立言了,于是竟然把自己的臆测当成圣人的认同。这未免太滑稽了!”
我要说的是,如果孔子是这样“改变自己”的人,他根本不需要离开鲁国,他改变自己,和三桓合作就是。
《论语》中孔子与此相关的话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陈蔡绝粮之时,子贡要求孔子改变一点,被孔子严厉批评。
《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如果不坚持,他的人生会很顺遂;可是正因为他坚持,他成就为“圣人”。
当然小何可以不这样理解,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说这是孔子说的啊。
所以,于丹这样说,可以。因为,于丹说,这是她的“心得”,她没说是孔子说的。)
九.媒体说“看完片的鲍鹏山义愤填膺。”“非常失望!”“真是崩溃了!”这是《百家讲坛》的专家鲍鹏山看完《孔子》后的感想。
小何点评:鲍先生你神经未免太脆弱吧,看一场电影就能“崩溃”,说明这部电影的震撼力太强了!要不就说明鲍鹏山就是一堆泥捏的土坯子。要不,哪儿至于这么容易“崩溃”啊?!一会儿“崩溃”,一会儿又“义愤填膺”。这位鲍鹏山先生情绪太不稳定,会不会神经方面有点问题?看一部电影就弄成这副模样,认真建议鲍副家人带他去精神病院看看心理医生。
(我承认这里用词太狠了些。说明一下:“非常失望”是我说的。其他,记者这样认为的。小何也说是“媒体说。”既然是“媒体说”为何又对我如此大打出手呢?
我为什么说“非常失望”?因为我抱着极大的希望,此前,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起这部我们向往已久的电影,我说:应该很不错。
看完以后,我个人“非常失望”。我不代表大家。我有权力失望并表达失望。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不管失望不失望。失望也没关系,不失望很好,一亿五千万的投入啊。)
十.小何总评:总之,以上分析表明,鲍鹏山气势汹汹的上述几点质疑,其实没一条有根据,没一条站得住。都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不是什么东西!记着砖家下回再来拍砖时,捡砖头可得先弄点较为结实的,攥得住的,免得一碰就碎喽!
其实,我们早预料得到,《孔子》这个题材特别容易激动某些引号“君子”的“正义性”神经。不过,在当今这市场经济时代凡是口口声声说要捍卫圣人,捍卫“历史”,捍卫圣道者,却是吓唬不住谁,因为大家基本知道,那往往是假的!鲍鹏山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正足以照见一副小人嘴脸,其实您还不就是要借着这阵子孔子热,卖点平时屶不出去的压箱底的私货么?!
当年胡导的《雍正》曾经煽起清史热,《汉武大帝》掀起汉史热,《乔家大院》煽起晋商热。可以预期,电影《孔子》肯定又将掀起一轮有关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的讨论热潮。这是好事!平等的质疑和讨论,我们热烈期待和欢迎。随时准备学习!
但是像鲍鹏山这样出言不逊地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一开口就在媒体上训别人“无知”,这就只得认真扒他一扒,替他摘掉那副虚伪的面具。予非好辩,不得已也!言多语失,有冒犯处,敬请鲍副海涵啦!
(好啦,我也总结一下,看看小何对我都用了哪些词:
我要说的是,如果孔子是这样“改变自己”的人,他根本不需要离开鲁国,他改变自己,和三桓合作就是。
《论语》中孔子与此相关的话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陈蔡绝粮之时,子贡要求孔子改变一点,被孔子严厉批评。
《论语》:“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如果不坚持,他的人生会很顺遂;可是正因为他坚持,他成就为“圣人”。
当然小何可以不这样理解,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说这是孔子说的啊。
所以,于丹这样说,可以。因为,于丹说,这是她的“心得”,她没说是孔子说的。)
九.媒体说“看完片的鲍鹏山义愤填膺。”“非常失望!”“真是崩溃了!”这是《百家讲坛》的专家鲍鹏山看完《孔子》后的感想。
小何点评:鲍先生你神经未免太脆弱吧,看一场电影就能“崩溃”,说明这部电影的震撼力太强了!要不就说明鲍鹏山就是一堆泥捏的土坯子。要不,哪儿至于这么容易“崩溃”啊?!一会儿“崩溃”,一会儿又“义愤填膺”。这位鲍鹏山先生情绪太不稳定,会不会神经方面有点问题?看一部电影就弄成这副模样,认真建议鲍副家人带他去精神病院看看心理医生。
(我承认这里用词太狠了些。说明一下:“非常失望”是我说的。其他,记者这样认为的。小何也说是“媒体说。”既然是“媒体说”为何又对我如此大打出手呢?
我为什么说“非常失望”?因为我抱着极大的希望,此前,我和朋友们在一起聊起这部我们向往已久的电影,我说:应该很不错。
看完以后,我个人“非常失望”。我不代表大家。我有权力失望并表达失望。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不管失望不失望。失望也没关系,不失望很好,一亿五千万的投入啊。)
十.小何总评:总之,以上分析表明,鲍鹏山气势汹汹的上述几点质疑,其实没一条有根据,没一条站得住。都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不是什么东西!记着砖家下回再来拍砖时,捡砖头可得先弄点较为结实的,攥得住的,免得一碰就碎喽!
其实,我们早预料得到,《孔子》这个题材特别容易激动某些引号“君子”的“正义性”神经。不过,在当今这市场经济时代凡是口口声声说要捍卫圣人,捍卫“历史”,捍卫圣道者,却是吓唬不住谁,因为大家基本知道,那往往是假的!鲍鹏山主张“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正足以照见一副小人嘴脸,其实您还不就是要借着这阵子孔子热,卖点平时屶不出去的压箱底的私货么?!
当年胡导的《雍正》曾经煽起清史热,《汉武大帝》掀起汉史热,《乔家大院》煽起晋商热。可以预期,电影《孔子》肯定又将掀起一轮有关春秋历史和孔子生平的讨论热潮。这是好事!平等的质疑和讨论,我们热烈期待和欢迎。随时准备学习!
但是像鲍鹏山这样出言不逊地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派头,一开口就在媒体上训别人“无知”,这就只得认真扒他一扒,替他摘掉那副虚伪的面具。予非好辩,不得已也!言多语失,有冒犯处,敬请鲍副海涵啦!
(好啦,我也总结一下,看看小何对我都用了哪些词:
扒他一扒,替他摘掉那副虚伪的面具。教师爷。不是什么东西!一副小人嘴脸(两处)。引号“君子”。您还不就是要借着这阵子孔子热,卖点平时屶不出去的压箱底的私货么?砖家(数见)。鲍鹏山就是一堆泥捏的土坯子。鲍鹏山先生会不会神经方面有点问题?认真建议鲍副家人带他去精神病院看看心理医生。很虚伪啊!自己抽自己去吧!在讲坛上摇唇鼓舌。挑刺找碴,没显出有什么学问,只暴露出自身对艺术规律的无知!可能发生人格错位。纯属信口胡说。究竟水平真高,还是假冒伪劣?鲍副教授,您客气,但是谁介意你原不原谅?
另外,我到现在确实还是副教授,惭愧,学问有限,有此头衔,已经受之有愧。
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不少人还为我不平。我的回答是:我接触的教授里,有太多太多的比我厉害,他们的学问我还真的不敢说我何时才能赶得上(有好多我已经知道此生绝不可能赶得上了)。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可能还不及我,这也正常,人各有命。但是,既然有那么多的的人道德学问让我高山仰止,而他们也还是个教授,我忝列副教授,已经非常满足。
我一直没有为此在意,今天,看了小何的文章,才知道,做一个副教授,那要受多少侮辱啊。
看来我要认真考虑这件事,争取早日不要被人一口一声“鲍副”。)】
另外,我到现在确实还是副教授,惭愧,学问有限,有此头衔,已经受之有愧。
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不少人还为我不平。我的回答是:我接触的教授里,有太多太多的比我厉害,他们的学问我还真的不敢说我何时才能赶得上(有好多我已经知道此生绝不可能赶得上了)。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可能还不及我,这也正常,人各有命。但是,既然有那么多的的人道德学问让我高山仰止,而他们也还是个教授,我忝列副教授,已经非常满足。
我一直没有为此在意,今天,看了小何的文章,才知道,做一个副教授,那要受多少侮辱啊。
看来我要认真考虑这件事,争取早日不要被人一口一声“鲍副”。)】
阅读(6022)┊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