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三(续5)
2010-07-27 17:24:13 发表
8.《孔子》:游离、迷乱、粗糙 ( 发表时间:2010年01月23日 23:28 本文地址:http://qzone.qq.com/blog/5451474-1264260535)
这又是一篇杂谈,“杂念”有一定深度,讨论目标以剧本为主,味道蛮足。原文摘录如下:
[《十月围城》的开场,杨衢云面对学生关于民主未来之问,愣了半晌,这一停的思绪万千竟逼人泪涌。《孔子》的后段,孔子对子路急于以仕途之利推行仁爱的做法,也呆了一刻,这一呆倒显出了故事后半段莫名其妙丢弃的剧力正缓缓落入冰河。
别国数十载的孔子帮在交叉淡化的地图上奔波,编导既没能真正展示出内心“孤寂”之苦,也不打算花笔墨刻画“理想”之毅,甚至马马虎虎只带了几句“游说”之法。连矛盾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丧家犬“谁敢比我惨”的煽情哀嚎,这到底是打算要观众看什么?
《孔子》的旅程需要太多的假定才能继续畅通无阻的前进,观众需要假定孔丘从出场开始人性与神性已经完美养成,孔丘也需要假定他一句句思想火花已经被充分认可原创版权与普世价值,故事先更要假定弟子贤人们已经用了在足够时间对这位智者上师培养出坚定不移的理想与忠诚,颜回尤为要假定大家跟他一样觉得流离中携带的书卷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财富。
剧本没有写出人物,电影更未曾拍出角色,这无关是否符号化或者让孔子走下神坛的问题。这个叫丘的高大中年男人,一次次完整地行着周制旧礼,一次次操着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但他具体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打算怎么做观众依然一无所知。5W1H归结到最后依然只剩下一个信息。
孔子。
对,就因为孔子,于是孔子,即便孔子,所以孔子,看起来给予他家庭生活,书写了政治权谋,夹杂些师徒恩义,乃至于在“见南子”一节中最大限度给予了他一个男人的正常窘迫。他依然离我们太远,如此的一位孔圣人,才能卓著,施施然地说、动、行、坐、卧、走,一步一莲花地踩得遍地嫣红。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些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没人能教会孔子怎么去当孔子。
这种尴尬自然是题材本身便具有的限制,但更多还是能力与野心的断层,既然已经打算并不以宣扬儒家思想本身为目的,为何不能把故事说得更像故事一些?孔子生平即使以最粗略角度看去,显然已经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理想与别人的现实作战的悲剧。在乱世,他令人觉得无可反驳却又格格不入的理想抱负,到底是时代的财富,还是拖累?
抛开朱熹,抛开董仲舒,抛开八股科考,抛开被砸店,就是从一个孔里看,成功或者失败,价值创造与内心安宁,这个人,到底做到了多少?是佐王,居高位以言重而施仁教,还是讲学,将思想的火种传播到大漠四方,即使会被误读成不知二小儿的老书呆子,即使会被恶搞成占便宜吃元宵的老骗子,这些都无妨。还是那个老问题,汝能持否。老子有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孙子也有孙子的道天地将法,而孔子您,除了站在画廊上盯着朗朗读书声,还打算怎么做?
而电影的最后却只落脚在一个悲戚的背影上,当生存都变成问题时,思想自然先放在一边。可是仍然,没有内心,没有讨论,归国仿佛变成了最大的情绪高潮,就是这样老了,冷了,倦了。鲁国,我回了。孔子赢,仿佛只是因为活得够久。
当你爱上一个人时,给你印象的ta其实已经消失,当你写下一本书时,你本来的思想也已经消失。孔子最后的那句台词其实还是有韵味的,但跟这部电影,却完全接不上,变成了艺术照背景里的矫情。这样说来也许这个题材交给一个带墨镜的男人来解读,会让他们走得更近。
这又是一篇杂谈,“杂念”有一定深度,讨论目标以剧本为主,味道蛮足。原文摘录如下:
[《十月围城》的开场,杨衢云面对学生关于民主未来之问,愣了半晌,这一停的思绪万千竟逼人泪涌。《孔子》的后段,孔子对子路急于以仕途之利推行仁爱的做法,也呆了一刻,这一呆倒显出了故事后半段莫名其妙丢弃的剧力正缓缓落入冰河。
别国数十载的孔子帮在交叉淡化的地图上奔波,编导既没能真正展示出内心“孤寂”之苦,也不打算花笔墨刻画“理想”之毅,甚至马马虎虎只带了几句“游说”之法。连矛盾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丧家犬“谁敢比我惨”的煽情哀嚎,这到底是打算要观众看什么?
《孔子》的旅程需要太多的假定才能继续畅通无阻的前进,观众需要假定孔丘从出场开始人性与神性已经完美养成,孔丘也需要假定他一句句思想火花已经被充分认可原创版权与普世价值,故事先更要假定弟子贤人们已经用了在足够时间对这位智者上师培养出坚定不移的理想与忠诚,颜回尤为要假定大家跟他一样觉得流离中携带的书卷是比生命更重要的财富。
剧本没有写出人物,电影更未曾拍出角色,这无关是否符号化或者让孔子走下神坛的问题。这个叫丘的高大中年男人,一次次完整地行着周制旧礼,一次次操着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录,但他具体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打算怎么做观众依然一无所知。5W1H归结到最后依然只剩下一个信息。
孔子。
对,就因为孔子,于是孔子,即便孔子,所以孔子,看起来给予他家庭生活,书写了政治权谋,夹杂些师徒恩义,乃至于在“见南子”一节中最大限度给予了他一个男人的正常窘迫。他依然离我们太远,如此的一位孔圣人,才能卓著,施施然地说、动、行、坐、卧、走,一步一莲花地踩得遍地嫣红。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些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没人能教会孔子怎么去当孔子。
这种尴尬自然是题材本身便具有的限制,但更多还是能力与野心的断层,既然已经打算并不以宣扬儒家思想本身为目的,为何不能把故事说得更像故事一些?孔子生平即使以最粗略角度看去,显然已经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理想与别人的现实作战的悲剧。在乱世,他令人觉得无可反驳却又格格不入的理想抱负,到底是时代的财富,还是拖累?
抛开朱熹,抛开董仲舒,抛开八股科考,抛开被砸店,就是从一个孔里看,成功或者失败,价值创造与内心安宁,这个人,到底做到了多少?是佐王,居高位以言重而施仁教,还是讲学,将思想的火种传播到大漠四方,即使会被误读成不知二小儿的老书呆子,即使会被恶搞成占便宜吃元宵的老骗子,这些都无妨。还是那个老问题,汝能持否。老子有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孙子也有孙子的道天地将法,而孔子您,除了站在画廊上盯着朗朗读书声,还打算怎么做?
而电影的最后却只落脚在一个悲戚的背影上,当生存都变成问题时,思想自然先放在一边。可是仍然,没有内心,没有讨论,归国仿佛变成了最大的情绪高潮,就是这样老了,冷了,倦了。鲁国,我回了。孔子赢,仿佛只是因为活得够久。
当你爱上一个人时,给你印象的ta其实已经消失,当你写下一本书时,你本来的思想也已经消失。孔子最后的那句台词其实还是有韵味的,但跟这部电影,却完全接不上,变成了艺术照背景里的矫情。这样说来也许这个题材交给一个带墨镜的男人来解读,会让他们走得更近。
须发全白的孔子,可以在一片逆光中,看着竹简围成的囚笼,用内心独白念着“很多年以后,出现了一本书叫《论语》,它就像是一把纸枷锁……”
好,接下来再说说缺点。
特技的活儿真不怎么样,要在大远景上稀稀拉拉做静态蚂蚁,还不如就不要吧。没事就会提高音量的配乐,也不如不要吧。
对了,周润发演得不错。]
我的感言:
首先,《孔子》的原版剧本我没看过。
早些年曾自家订阅过些诸如《电影创作》、《新剧本》、《中外电影》等杂志,一般电影场上放映的电影早早就在这些杂志中“预看”过了,那时的风气还好,就算是小老百姓,也可参加影评提看法。且只要你的看法稍有点特别,就都会收到编导或有关人等的认真回复。后来,因自己的经费有限,杂志不订了,“杂志剧本”也就看不着了。不过现在有电脑互联网了,上网一查,就可寻着一些个诸如“中国剧本网”之类的,那上头只要你愿意看,就有成千上万本剧本可看,也可随意留帖参评,自然又是一番风景了。
既然上文对《孔子》编导属“事后”评议,故我也就只好来发一点“事后诸葛亮”式的感言了。
显然,上文对《孔子》编导提出的问题有:
a.故事后半段莫名其妙丢弃的剧力正缓缓落入冰河。(故事后半段劲道不足。)
b.连矛盾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丧家犬“谁敢比我惨”的煽情哀嚎,这到底是打算要观众看什么?(故事只以“谁比我惨”来煽情有误导之疑。)
c.5W1H归结到最后依然只剩下一个信息。孔子。(故事是为“孔子”而乱“孔丘”。)
d.既然已经打算并不以宣扬儒家思想本身为目的,为何不能把故事说得更像故事一些?(故事观念不够超脱。)
e.在乱世,他令人觉得无可反驳却又格格不入的理想抱负,到底是时代的财富,还是拖累?......成功或者失败,价值创造与内心安宁,这个人,到底做到了多少?...孔子赢,仿佛只是因为活得够久。(故事对孔丘精神实质没有揭示。)
F. …《论语》,它就像是一把纸枷锁……”(故事的种种不足都可归因为受《论语》观念锁缚。)
哎呀,按有关胡玫导演对剧情编排的解绍,其是有意在上下半段各用了不同风格来讲故事的,一紧急一舒缓,仅此为本意。前后二段故事讲法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出来了。有人要比前后二段故事的劲道(剧力),这可能出乎胡导陈编们的意料,究竟是急缓转换过渡出了问题,还是两种风格讲同一个故事本身就有问题,相信胡导陈编们早已在总结讨论了,“比劲道”之说也可算是一个反馈的“标本”。
至于“煽情点”、“孔子”混“孔丘”、“观念不超脱”、“未揭示孔丘精神实质”,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是尊“孔圣人”还是尊“孔丘”?前者“尊”的背景是属思想观念上的主观祟拜,而后者“尊”的背景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客观历史,观念不同就必有不同的外显故事。因此讲,看客予其去责疑《孔子》要给人们带来什么观念导向,实在不如去欣赏啥观念定会外显出啥故事的经典范例。把《孔子》当作尊“孔圣人”的经典“标本”之一来品赏,上面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或成另外问题了,是不是?而把《论语》当作观念枷锁来看待,这应是现代人中的看法之一,蛮有道理,当然这只是对原版《论语》来讲话。追根寻源,原版《论语》实在是“造圣者”们的第一部“造圣经典范本”,其中倒底有多少“语”是真正出自孔丘之口而“论”,无法考查,也没人愿去考查,总之就是“子曰”。
好,接下来再说说缺点。
特技的活儿真不怎么样,要在大远景上稀稀拉拉做静态蚂蚁,还不如就不要吧。没事就会提高音量的配乐,也不如不要吧。
对了,周润发演得不错。]
我的感言:
首先,《孔子》的原版剧本我没看过。
早些年曾自家订阅过些诸如《电影创作》、《新剧本》、《中外电影》等杂志,一般电影场上放映的电影早早就在这些杂志中“预看”过了,那时的风气还好,就算是小老百姓,也可参加影评提看法。且只要你的看法稍有点特别,就都会收到编导或有关人等的认真回复。后来,因自己的经费有限,杂志不订了,“杂志剧本”也就看不着了。不过现在有电脑互联网了,上网一查,就可寻着一些个诸如“中国剧本网”之类的,那上头只要你愿意看,就有成千上万本剧本可看,也可随意留帖参评,自然又是一番风景了。
既然上文对《孔子》编导属“事后”评议,故我也就只好来发一点“事后诸葛亮”式的感言了。
显然,上文对《孔子》编导提出的问题有:
a.故事后半段莫名其妙丢弃的剧力正缓缓落入冰河。(故事后半段劲道不足。)
b.连矛盾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丧家犬“谁敢比我惨”的煽情哀嚎,这到底是打算要观众看什么?(故事只以“谁比我惨”来煽情有误导之疑。)
c.5W1H归结到最后依然只剩下一个信息。孔子。(故事是为“孔子”而乱“孔丘”。)
d.既然已经打算并不以宣扬儒家思想本身为目的,为何不能把故事说得更像故事一些?(故事观念不够超脱。)
e.在乱世,他令人觉得无可反驳却又格格不入的理想抱负,到底是时代的财富,还是拖累?......成功或者失败,价值创造与内心安宁,这个人,到底做到了多少?...孔子赢,仿佛只是因为活得够久。(故事对孔丘精神实质没有揭示。)
F. …《论语》,它就像是一把纸枷锁……”(故事的种种不足都可归因为受《论语》观念锁缚。)
哎呀,按有关胡玫导演对剧情编排的解绍,其是有意在上下半段各用了不同风格来讲故事的,一紧急一舒缓,仅此为本意。前后二段故事讲法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出来了。有人要比前后二段故事的劲道(剧力),这可能出乎胡导陈编们的意料,究竟是急缓转换过渡出了问题,还是两种风格讲同一个故事本身就有问题,相信胡导陈编们早已在总结讨论了,“比劲道”之说也可算是一个反馈的“标本”。
至于“煽情点”、“孔子”混“孔丘”、“观念不超脱”、“未揭示孔丘精神实质”,其实都是一个问题:是尊“孔圣人”还是尊“孔丘”?前者“尊”的背景是属思想观念上的主观祟拜,而后者“尊”的背景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客观历史,观念不同就必有不同的外显故事。因此讲,看客予其去责疑《孔子》要给人们带来什么观念导向,实在不如去欣赏啥观念定会外显出啥故事的经典范例。把《孔子》当作尊“孔圣人”的经典“标本”之一来品赏,上面这些问题就不成问题或成另外问题了,是不是?而把《论语》当作观念枷锁来看待,这应是现代人中的看法之一,蛮有道理,当然这只是对原版《论语》来讲话。追根寻源,原版《论语》实在是“造圣者”们的第一部“造圣经典范本”,其中倒底有多少“语”是真正出自孔丘之口而“论”,无法考查,也没人愿去考查,总之就是“子曰”。
至于倒底是不是“子”=“孔丘”?随着岁月飞转,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否定”答案,“子”越来越显示其超脱“孔丘”飞升而去的轨迹,入仙入圣了。
要是现在有人讲“子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或讲“子曰:见义勇为,大善也!”或讲“子曰:妇女能顶半丬天!”--那会怎么样?至少会有不少的酸儒或腐儒会出来辩:子没曰过!孔圣人从来没这么讲过!--对吗?可现代人都知道:“子”并非“孔丘”原版本,“孔圣人”也已非儒家专属顶礼摸拜的以“孔丘”为原版的“圣人”的专利,“孔圣人”是民族精神走向崇尚的历史结晶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下,既可装得下源于孔丘的升级版的“忠、孝、仁、恕”,也可装得下源于其他大家的级升版的“兼爰”、“唯义是从”等“圣念”,,更可装得下“公开”、“公平、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帝王将相,没有种”,还装得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义勇为,大善也”......这才是作为符号咯“孔圣人”--集各种“圣念”为一体的“理想圣人”。,显然,就其实质而言,“孔”字更多的是担着虚名,是历史沿革对“孔”姓的厚待,“圣人”才是中华民族期望祟尚的结晶。
在这里,有一个历史冤案要洗清:都只讲是“孔圣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之魂,其意思是指历史上出了个“孔丘”,他的发现、他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殊不知:实际上,是历代中华精英在借“孔圣人”为符号来打造了与时俱进的中国魂--这种打造法,实在太竭力不讨好,也太牵强附会、更是太悲壮,应该休焉!
要是现在有人讲“子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或讲“子曰:见义勇为,大善也!”或讲“子曰:妇女能顶半丬天!”--那会怎么样?至少会有不少的酸儒或腐儒会出来辩:子没曰过!孔圣人从来没这么讲过!--对吗?可现代人都知道:“子”并非“孔丘”原版本,“孔圣人”也已非儒家专属顶礼摸拜的以“孔丘”为原版的“圣人”的专利,“孔圣人”是民族精神走向崇尚的历史结晶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下,既可装得下源于孔丘的升级版的“忠、孝、仁、恕”,也可装得下源于其他大家的级升版的“兼爰”、“唯义是从”等“圣念”,,更可装得下“公开”、“公平、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帝王将相,没有种”,还装得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义勇为,大善也”......这才是作为符号咯“孔圣人”--集各种“圣念”为一体的“理想圣人”。,显然,就其实质而言,“孔”字更多的是担着虚名,是历史沿革对“孔”姓的厚待,“圣人”才是中华民族期望祟尚的结晶。
在这里,有一个历史冤案要洗清:都只讲是“孔圣人”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性格之魂,其意思是指历史上出了个“孔丘”,他的发现、他的思想塑造了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殊不知:实际上,是历代中华精英在借“孔圣人”为符号来打造了与时俱进的中国魂--这种打造法,实在太竭力不讨好,也太牵强附会、更是太悲壮,应该休焉!
阅读(5777)┊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