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三(续6)
2010-07-28 21:00:28 发表
9.《孔子》:圣人?凡人? (王立群/文.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12日13:00 来自新浪娱乐)
这是一篇教授级别的评论,学者烙印显现,大雅风采蛮足。原文摘录如下:
[最近热议的电影《孔子》和《阿凡达》我只看了前者,这倒不是偏见,完全是因为偶然。我看后感到很不错。胡玫导演用自己的理解解读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子。
了解孔子,大致有三类材料:第一是《论语》;第二是《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三是有关文献中的孔子,如《孔子家语》《孟子》《荀子》等等。
第一类材料在这三类资料中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孔门弟子及后学记录下来的,比较可靠。但是,这些资料既然是后人所记,记录的过程就会有选择,有舍弃。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会问:孔子一生就讲了这么多话吗?显然不是。一个人一生就讲了这些话,那几乎是哑巴;再说,一个人一张口就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岂不吓死人?所以,我们读《论语》常常会感到突兀。理解《论语》的最大困惑是具体语境的缺失。所以,这些最可靠的材料也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
第二类材料《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文献撰写的人物传记。有关孔子的文献经过了司马迁的选择、增删、撰写,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把一些无序的资料整理成前后有序的文字,不失为了解孔子的一种途径。
第三类材料是先唐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中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因书而异,如《庄子》记载的孔子多不可信,其他文献记载的孔子要有具体分析。
孔子之所以在后世被奉为“万世师表”、“圣人”,是因为他的学说符合了后世的需要,因此,被一代代后人塑造成今天的“至圣先师”的形象。孔子是后世人们心中的“圣人”,但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是一个凡人。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凡人!“伟人”、“圣人”,其实都是凡人。因此,拍摄“圣人”的电影无所谓吃力不讨好,将孔子还原成一个特定时代的凡人正是电影《孔子》的成功之处,即使是备受争议的“子见南子”亦非虚构,毕竟《论语》对此是有记载的,至于是否像电影《孔子》所写的那个样子倒在其次了,因为编导、导演有权利对此加以细化。颜回之死纯为虚构,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啊!它不是论文、论著,不容许任何虚构。
任何解读都有主观色彩,电影《孔子》的解读也不例外。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孔子都是综合了各种解读之后的结果。谁心中的孔子不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孔子?谁敢保证自己心中的孔子一定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能够说清楚吗?]
附--王立群教授简介:
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1945年3月14日出生,山东新泰人。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学史》《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的研究。
我的感言:
一进象牙塔,感觉就是不一样。做教授的先考虑的是讲话要有共同基点,不然话就会讲得七叉八拉,煳天海地,这一点确实很要紧。大量的有关《孔子》与“孔子”的争论就是因各有基点,各讲其道,最后争得焦头黑脸的还是“乱仗”打得没头没绪,闹出很多大笑话了。
这是一篇教授级别的评论,学者烙印显现,大雅风采蛮足。原文摘录如下:
[最近热议的电影《孔子》和《阿凡达》我只看了前者,这倒不是偏见,完全是因为偶然。我看后感到很不错。胡玫导演用自己的理解解读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子。
了解孔子,大致有三类材料:第一是《论语》;第二是《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三是有关文献中的孔子,如《孔子家语》《孟子》《荀子》等等。
第一类材料在这三类资料中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孔门弟子及后学记录下来的,比较可靠。但是,这些资料既然是后人所记,记录的过程就会有选择,有舍弃。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会问:孔子一生就讲了这么多话吗?显然不是。一个人一生就讲了这些话,那几乎是哑巴;再说,一个人一张口就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岂不吓死人?所以,我们读《论语》常常会感到突兀。理解《论语》的最大困惑是具体语境的缺失。所以,这些最可靠的材料也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
第二类材料《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文献撰写的人物传记。有关孔子的文献经过了司马迁的选择、增删、撰写,不可能不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把一些无序的资料整理成前后有序的文字,不失为了解孔子的一种途径。
第三类材料是先唐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中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因书而异,如《庄子》记载的孔子多不可信,其他文献记载的孔子要有具体分析。
孔子之所以在后世被奉为“万世师表”、“圣人”,是因为他的学说符合了后世的需要,因此,被一代代后人塑造成今天的“至圣先师”的形象。孔子是后世人们心中的“圣人”,但在孔子那个时代,孔子是一个凡人。任何历史人物都是凡人!“伟人”、“圣人”,其实都是凡人。因此,拍摄“圣人”的电影无所谓吃力不讨好,将孔子还原成一个特定时代的凡人正是电影《孔子》的成功之处,即使是备受争议的“子见南子”亦非虚构,毕竟《论语》对此是有记载的,至于是否像电影《孔子》所写的那个样子倒在其次了,因为编导、导演有权利对此加以细化。颜回之死纯为虚构,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啊!它不是论文、论著,不容许任何虚构。
任何解读都有主观色彩,电影《孔子》的解读也不例外。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孔子都是综合了各种解读之后的结果。谁心中的孔子不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孔子?谁敢保证自己心中的孔子一定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能够说清楚吗?]
附--王立群教授简介:
河南大学知名教授王立群:1945年3月14日出生,山东新泰人。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学史》《成书研究》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的研究。
我的感言:
一进象牙塔,感觉就是不一样。做教授的先考虑的是讲话要有共同基点,不然话就会讲得七叉八拉,煳天海地,这一点确实很要紧。大量的有关《孔子》与“孔子”的争论就是因各有基点,各讲其道,最后争得焦头黑脸的还是“乱仗”打得没头没绪,闹出很多大笑话了。
教授开出的“解孔三要”方案--即了解孔子的三类基本材料,从其具体细讲来看也蛮有备注意义,比方其讲:
“第一类材料:《论语》。这是在这三类资料中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孔门弟子及后学者记录下来的,比较可靠。但是,这些资料既然是孔门后人所记,记录的过程就会有选择,有舍弃。”这一点提醒太要紧了!后人所记,如出于“造圣”之目的,“选择”、“舍弃”的角度就会有“善意美化”(善意造假)的倾向,就算是一块“毛石”也会“被”点化成“彩金”的,一点也不稀奇。“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会问:孔子一生就讲了这么多话吗?显然不是。一个人一生就讲了这些话,那几乎是哑巴;再说,一个人一张口就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岂不吓死人?”--教授开起玩笑来也是蛮有花头,无形中点中了“造圣”者们的“命门要穴”。“所以,这些最可靠的材料也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是仅仅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吗?显然是很难相信:《论语》中的“孔子”=事实上的“孔丘”?
有一点是可靠的,即《论语》确是为我们打造出了第一位儒家“先圣”形象,但这形象只属儒家。因此,《论语》确是儒家“孔圣人”最好解读物之一。
第二类材料:《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是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文献撰写的人物传记。有关孔子的文献经过了司马迁的选择、增删、撰写,不可能不带有司马氏的主观色彩;但是,把一些无序的资料整理成前后有序的文字,不失为了解孔子的一种方便途径。与《论语》不同的是:《史记》只是由司马迁一人来选择、增删,故其主观色彩比较单一,况其并非完全是“儒生”之作,故对“造圣”会有不同眼光。其《史记-孔子世家》就至少比《论语》更接近“孔丘”,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更有助于解读《论语》。
“第三类材料是先唐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中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因书而异,如《庄子》记载的孔子多不可信,其他文献记载的孔子要有具体分析。”教授最后开出的这类材料料单就有点“模煳”,难得要令了。依我个人之见:关键点也在于是否认为“孔圣人”与“孔丘”是不是一回事或同一个人?是否认为儒家的“孔圣人”与大众的“孔圣人”就是一回事或一个人?在返个问题上,传统中的“一统”理念害了不少人。一般传统中的“一统”理念就认为,孔丘=孔圣人=儒家创始先圣,就是同一个人。我要是讲“孔丘”就是凡人,“孔圣人”是大众的“人造神”,儒家“孔圣人”是儒家专营的“孔家店门神”--相信当即会受到“一统”派们的共诛伐异,对“孔圣人”乍会可以有“多元论”认识呢?是不是?故至我或与我有同样看法的人只好不讲该种话。事实是,如有人讲:有圣人曰: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2.“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3.“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是非常圣明滴!是醒世名言!对此,又会如何呢?恐怕儒家门人先要出来声明:我家“孔圣人”没这么讲过,咱的“孔圣人”只讲过“仁者爱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正名乎”、“己所不欲,弗施于人”、......自然,也会有一些专家学者们出来考证:孔夫子确实没讲过1.2.3.这些话,讲这些话是“圣人曰”--那是错了。
“第一类材料:《论语》。这是在这三类资料中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孔门弟子及后学者记录下来的,比较可靠。但是,这些资料既然是孔门后人所记,记录的过程就会有选择,有舍弃。”这一点提醒太要紧了!后人所记,如出于“造圣”之目的,“选择”、“舍弃”的角度就会有“善意美化”(善意造假)的倾向,就算是一块“毛石”也会“被”点化成“彩金”的,一点也不稀奇。“如果不这样理解,我们会问:孔子一生就讲了这么多话吗?显然不是。一个人一生就讲了这些话,那几乎是哑巴;再说,一个人一张口就是一句充满哲思的话,岂不吓死人?”--教授开起玩笑来也是蛮有花头,无形中点中了“造圣”者们的“命门要穴”。“所以,这些最可靠的材料也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是仅仅有让人不够放心之处吗?显然是很难相信:《论语》中的“孔子”=事实上的“孔丘”?
有一点是可靠的,即《论语》确是为我们打造出了第一位儒家“先圣”形象,但这形象只属儒家。因此,《论语》确是儒家“孔圣人”最好解读物之一。
第二类材料:《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是司马迁根据他所掌握的文献撰写的人物传记。有关孔子的文献经过了司马迁的选择、增删、撰写,不可能不带有司马氏的主观色彩;但是,把一些无序的资料整理成前后有序的文字,不失为了解孔子的一种方便途径。与《论语》不同的是:《史记》只是由司马迁一人来选择、增删,故其主观色彩比较单一,况其并非完全是“儒生”之作,故对“造圣”会有不同眼光。其《史记-孔子世家》就至少比《论语》更接近“孔丘”,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更有助于解读《论语》。
“第三类材料是先唐文献,特别是先秦文献中的大量有关孔子的记载。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因书而异,如《庄子》记载的孔子多不可信,其他文献记载的孔子要有具体分析。”教授最后开出的这类材料料单就有点“模煳”,难得要令了。依我个人之见:关键点也在于是否认为“孔圣人”与“孔丘”是不是一回事或同一个人?是否认为儒家的“孔圣人”与大众的“孔圣人”就是一回事或一个人?在返个问题上,传统中的“一统”理念害了不少人。一般传统中的“一统”理念就认为,孔丘=孔圣人=儒家创始先圣,就是同一个人。我要是讲“孔丘”就是凡人,“孔圣人”是大众的“人造神”,儒家“孔圣人”是儒家专营的“孔家店门神”--相信当即会受到“一统”派们的共诛伐异,对“孔圣人”乍会可以有“多元论”认识呢?是不是?故至我或与我有同样看法的人只好不讲该种话。事实是,如有人讲:有圣人曰:1.“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2.“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3.“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是非常圣明滴!是醒世名言!对此,又会如何呢?恐怕儒家门人先要出来声明:我家“孔圣人”没这么讲过,咱的“孔圣人”只讲过“仁者爱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正名乎”、“己所不欲,弗施于人”、......自然,也会有一些专家学者们出来考证:孔夫子确实没讲过1.2.3.这些话,讲这些话是“圣人曰”--那是错了。
“圣人”--其实是“孔圣人”--怎么会讲这种与自己的理念有“自相矛盾”的话呢?!确实,讲1.2.3.这些话的确是“子墨子”而非“孔子”(1.墨子-《兼爱》,2.墨子-《非命》,3.墨子-《公输》),“孔圣人”没“自相矛盾”。倒是儒家门人和一些专家学者们有点太“乌龙”!为何“圣人”定要是姓“孔”呢?不错,孔家店的门神是姓孔,但姓孔就可打尽天下“圣人”为一人可任了么?老百姓可不买账。在老百姓眼里,“圣人”可以姓“孔”,那是因为认可了“孔圣人”也是“圣人”之一,尽管其对老百姓卑视,但老百姓很宽容。但要是非要认为只有“孔圣人”之言才是“圣训”,老百姓嘴上不讲,心里定会不以为然,因为“名正言顺”地讲,“孔圣人”只是儒家门人的“完美圣人”,但同时也只是老百姓心中无数个有缺限的“圣人”之一,无数有缺限的“圣人”的汇总,才是老百姓心中的“完美圣人”。所以讲,老百姓心中另有一位“孔圣人”,他是并非定要姓“孔”而叫“孔圣人”的,你儒家门人或一些专家学者不用忙于主张专利。大不了,老百姓不让“圣人”姓“孔”--不就相安无事了么?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孔子都是综合了各种解读之后的结果。谁心中的孔子不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孔子?谁敢保证自己心中的孔子一定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能够说清楚吗?”--教授的这番话充分证实了对“一统”论的“孔圣人”理念与“多元”的现实认识之间的矛盾与无奈。要是教授是认可“多元”认识的话,估计其就敢保证: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是说得清楚滴!那就是:1.孔丘-原版凡人。2.“孔圣人”,分支为a-儒家门神。b.帝王家自比先圣的标牌(“至圣先师”)。c.老百姓心中的“圣人”之一......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孔子都是综合了各种解读之后的结果。谁心中的孔子不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孔子?谁敢保证自己心中的孔子一定是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能够说清楚吗?”--教授的这番话充分证实了对“一统”论的“孔圣人”理念与“多元”的现实认识之间的矛盾与无奈。要是教授是认可“多元”认识的话,估计其就敢保证: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我们是说得清楚滴!那就是:1.孔丘-原版凡人。2.“孔圣人”,分支为a-儒家门神。b.帝王家自比先圣的标牌(“至圣先师”)。c.老百姓心中的“圣人”之一......
阅读(5368)┊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