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
2010-08-16 19:52:50 发表
透过鲍鹏山“炼成”的“孔子”验看原版孔丘真面貌
评论了好多篇《孔子》与“孔子”,还是不太知晓原版“孔丘”究竟是乍副模样,有点蛮不好意思的。不过,要想看到真正“孔丘”的原版模样,亦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从“孔丘”已衍生出了“孔子”,还衍生出了“万世至圣”......
前面文中议王立群教授的观点时,曾提到过王教授向我们介绍过的了解“孔子”的文献资料,即:“第一是《论语》;第二是《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三是有关文献中的孔子,如《孔子家语》《孟子》《荀子》等等。”
显然,按王教授的“路线图”去看“孔丘”,准确性可能相当高。可惜还很可能就会“一子看罢头飞雪”了,况且对我们平民百姓来讲,原版资料、辅读资料浩繁难寻,故该种做法也只好让专门做研究做学问的人去做了。我们平民百姓,还是从大众化的普及资源里去寻究竟吧。比方讲中央电视台开讲的《百家讲坛》上,就有鲍鹏山教授的一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就蛮方便也蛮值得一听。只要听的时候也得动动脑筋,要尽力透过教授主观倾向罩住的“圣衣”,还是可以看到原版“孔丘”的一点真模样的。任何人都可以有主观倾向,教授和平民一样。但教授是做学问的,他的主观倾向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取舍来反映咯。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是:其取或者舍的、用来反映自家主观倾向的首先是“史实”(“实”的程度可能会局限于当时时代个人可认知水平及认可程度),而同样一个“史实”,不同主观倾向就会、也可以有不同看法。这也就是教授的可敬之处。因此,在听鲍鹏山教授讲“孔子”之先,我先向教授致礼了!然后就听教授开讲,我只做些听课笔记和听课心得。
一.心态议
听课笔记:
教授一开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先展议了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孔子”这么个问题,原由是千百年来对“孔子”总是褒贬不一。教授的建议是:心怀两颗心--恭敬心、平凡心。
我的心得:
教授显然是很尊孔的,只是其尊的内函可能仅汉是“恭敬”。我推想:要是教授的“恭敬”是指“要看好好看、正经看,别漫画、别恶搞”--这么一个意思的话,那还是很可以接受滴。不过这么一种讲法其实就应该包括在“平凡心”之中的呀,“平凡心”么--平平静静、平平淡淡看人,不神化抬高,也不恶搞贬低。可能教授的意思与我的理解有点不一致。对不起了:平民粗简,就只认、也实际上只有一颗“平凡心”的好怀了--只以此心去看“孔子”了--主要是看“孔丘”也!
二.孔丘个人基本资料简介
听课笔记:
关于孔丘,教授先为我等提了如下资料:
姓名--孔丘,字--仲尼,尊称--孔子。
性别:男。 祖籍: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
出生地: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享年:73岁。
另外,教授还讲了一则传说:孔子临死前对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讲了自己做的一梦,梦见自已死后坐在两根柱子中间授别人祭奠。并由此说明自已是殷商王之后人。
教授解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有一古典存习:夏人死后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东边台阶上,周人死后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西边台阶上,只有殷商后人在死人后才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中间的台阶上。
由此,教授又引出了一段推论:考古资料:
孔丘祖先--属商汤王族。 周王灭商(纣)后,商后人逐被分封在现今的河南商丘一带,当时叫宋国的地方。而为何孔丘会出身在鲁国呢?
考古资料故事是:
评论了好多篇《孔子》与“孔子”,还是不太知晓原版“孔丘”究竟是乍副模样,有点蛮不好意思的。不过,要想看到真正“孔丘”的原版模样,亦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从“孔丘”已衍生出了“孔子”,还衍生出了“万世至圣”......
前面文中议王立群教授的观点时,曾提到过王教授向我们介绍过的了解“孔子”的文献资料,即:“第一是《论语》;第二是《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三是有关文献中的孔子,如《孔子家语》《孟子》《荀子》等等。”
显然,按王教授的“路线图”去看“孔丘”,准确性可能相当高。可惜还很可能就会“一子看罢头飞雪”了,况且对我们平民百姓来讲,原版资料、辅读资料浩繁难寻,故该种做法也只好让专门做研究做学问的人去做了。我们平民百姓,还是从大众化的普及资源里去寻究竟吧。比方讲中央电视台开讲的《百家讲坛》上,就有鲍鹏山教授的一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就蛮方便也蛮值得一听。只要听的时候也得动动脑筋,要尽力透过教授主观倾向罩住的“圣衣”,还是可以看到原版“孔丘”的一点真模样的。任何人都可以有主观倾向,教授和平民一样。但教授是做学问的,他的主观倾向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取舍来反映咯。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点是:其取或者舍的、用来反映自家主观倾向的首先是“史实”(“实”的程度可能会局限于当时时代个人可认知水平及认可程度),而同样一个“史实”,不同主观倾向就会、也可以有不同看法。这也就是教授的可敬之处。因此,在听鲍鹏山教授讲“孔子”之先,我先向教授致礼了!然后就听教授开讲,我只做些听课笔记和听课心得。
一.心态议
听课笔记:
教授一开讲“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先展议了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孔子”这么个问题,原由是千百年来对“孔子”总是褒贬不一。教授的建议是:心怀两颗心--恭敬心、平凡心。
我的心得:
教授显然是很尊孔的,只是其尊的内函可能仅汉是“恭敬”。我推想:要是教授的“恭敬”是指“要看好好看、正经看,别漫画、别恶搞”--这么一个意思的话,那还是很可以接受滴。不过这么一种讲法其实就应该包括在“平凡心”之中的呀,“平凡心”么--平平静静、平平淡淡看人,不神化抬高,也不恶搞贬低。可能教授的意思与我的理解有点不一致。对不起了:平民粗简,就只认、也实际上只有一颗“平凡心”的好怀了--只以此心去看“孔子”了--主要是看“孔丘”也!
二.孔丘个人基本资料简介
听课笔记:
关于孔丘,教授先为我等提了如下资料:
姓名--孔丘,字--仲尼,尊称--孔子。
性别:男。 祖籍: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
出生地: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
享年:73岁。
另外,教授还讲了一则传说:孔子临死前对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讲了自己做的一梦,梦见自已死后坐在两根柱子中间授别人祭奠。并由此说明自已是殷商王之后人。
教授解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有一古典存习:夏人死后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东边台阶上,周人死后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西边台阶上,只有殷商后人在死人后才习惯把棺材摆放在堂屋中间的台阶上。
由此,教授又引出了一段推论:考古资料:
孔丘祖先--属商汤王族。 周王灭商(纣)后,商后人逐被分封在现今的河南商丘一带,当时叫宋国的地方。而为何孔丘会出身在鲁国呢?
考古资料故事是:
孔子祖上(6代祖)有位叫孔父嘉的,在宋穆公、宋殇公时期做了二朝司马(军事主官)。宋殇公10年,有一位叫华叔督的想谋权篡位,就视孔父嘉为障碍。又因孔父嘉有一靓妻,华叔督还想夺妻(《左传》讲华叔督有“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的经历)。华叔督的谋略是:先传谣:国家多战事皆因大司马(孔父嘉)之过,使众人生怨恨于孔父嘉。在此基础上,华叔督利用众怨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孔父嘉杀了,同时也还真的把孔父嘉的妻子抢占为已所有了。对此宋殇公不满,华叔督又把宋殇公也杀了。此后,孔父嘉之子木金父在宋国无法生存,只好逃难到鲁国。这就是孔丘生于鲁国之源因。
关于孔丘出生,教授又讲了一段考古故事:
孔丘之父叫叔梁纥(据说有学者认为是姓孔名纥字叔梁,备查。),当过陬邑宰(相当于现今的乡长),以“勇力”(勇猛、健壮、高大、神武)著称。其在55岁时,参加了晋国领头的“多国部队”(诸候军)去围攻一个很小的叫做“逼阳”的小城时,逼阳守军利用城围坚固采用一策略:先开城门放进一部分攻城敌兵,然后突然放下城门,随即关门聚歼先入城之部分敌兵。此法本很有效,但到叔梁纥所在部入城时却失效了一回。原因是:叔梁纥刚到城门边时,遇上逼阳守军又要关闸城门(城门是上提下闸式的)。于是叔梁纥硬是以一人之力托住了下闸之城门,放生了先攻入城的同队士兵。此事让叔梁纥名声大振,被广称为英雄。
然英雄亦有憾事:叔梁纥与正妻施氏共生九女而无一男丁,娶过一妾倒是生了一子(孟皮),却是有残疾(腿有病)。叔梁纥以自己的“勇力”而无“健后”深感遗憾,66岁时又娶颜征在为小妾,每每“祷以尼丘(在尼丘山一小庙祷求,终于)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9.月28日,颜征在生下孔子。“生现首上圩顶”(《史记-孔子世家》),即刚出生的小孔丘头顶长得中间低四周高,有点象尼丘山圩围形状,故为其取名为“丘”,字“仲尼”。“仲尼”--只是排行老二之意也(老大为“孟皮”)。
一则笑话是:后世之人为使“孔丘”成“孔圣人”,竟“勒令”“尼丘山”改名为“尼山”了,原因是“孔圣人”巳名为“丘”了,“尼丘山”必须避讳。当然,按“贯例”,避名不避字,“尼丘山”还可叫“尼山”。
我的心得:
教授提供资料的源头,多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还有《左传》。对史实的“实”度,我不想也无法考究。但对这些史料的“认可”度,估计也巳是很高了。又多出自传说,当故事听听也很不错。
有一点是乎己可肯定:没文字传说或“史实”讲:孔丘一出身就山动地摇或天崩地裂。也没传说或“史实”证明:孔丘一出生就唱了一首惊动世人的歌或作了一幅可留传万世的画,大概也只是平常婴儿、“哇哇”哭几声、与其他凡人出世无异了。如按男女平等的现行观点来讲,孔丘则只是出生在一户小乡长家里的笫11位孩子。讲其是“孔老二”,是以“男尊女卑”为基点滴。至于孔丘出生时头顶长得“异样”、“现首上圩顶”形,从现今咯医学生物学观点看,那只不过是属先天生长发育不足--出生时“天灵盖”(脑顶骨)还没长齐满暂现有凹形--仅此而己,这在当今新生儿中也蛮常见,不足为奇。而实际上,叔梁纥为子起名也起得很平常:头顶象尼丘山,故名“丘”也,无其他“圣意”。至于后世有人硬要“尼丘山”改名,那只是后人的“圣意”,与叔梁纥无关。
不过教授也不会白白先讲该两则古典的,透过该些古典,教授似乎告诉我等平民:
关于孔丘出生,教授又讲了一段考古故事:
孔丘之父叫叔梁纥(据说有学者认为是姓孔名纥字叔梁,备查。),当过陬邑宰(相当于现今的乡长),以“勇力”(勇猛、健壮、高大、神武)著称。其在55岁时,参加了晋国领头的“多国部队”(诸候军)去围攻一个很小的叫做“逼阳”的小城时,逼阳守军利用城围坚固采用一策略:先开城门放进一部分攻城敌兵,然后突然放下城门,随即关门聚歼先入城之部分敌兵。此法本很有效,但到叔梁纥所在部入城时却失效了一回。原因是:叔梁纥刚到城门边时,遇上逼阳守军又要关闸城门(城门是上提下闸式的)。于是叔梁纥硬是以一人之力托住了下闸之城门,放生了先攻入城的同队士兵。此事让叔梁纥名声大振,被广称为英雄。
然英雄亦有憾事:叔梁纥与正妻施氏共生九女而无一男丁,娶过一妾倒是生了一子(孟皮),却是有残疾(腿有病)。叔梁纥以自己的“勇力”而无“健后”深感遗憾,66岁时又娶颜征在为小妾,每每“祷以尼丘(在尼丘山一小庙祷求,终于)得孔子”(《史记-孔子世家》),9.月28日,颜征在生下孔子。“生现首上圩顶”(《史记-孔子世家》),即刚出生的小孔丘头顶长得中间低四周高,有点象尼丘山圩围形状,故为其取名为“丘”,字“仲尼”。“仲尼”--只是排行老二之意也(老大为“孟皮”)。
一则笑话是:后世之人为使“孔丘”成“孔圣人”,竟“勒令”“尼丘山”改名为“尼山”了,原因是“孔圣人”巳名为“丘”了,“尼丘山”必须避讳。当然,按“贯例”,避名不避字,“尼丘山”还可叫“尼山”。
我的心得:
教授提供资料的源头,多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还有《左传》。对史实的“实”度,我不想也无法考究。但对这些史料的“认可”度,估计也巳是很高了。又多出自传说,当故事听听也很不错。
有一点是乎己可肯定:没文字传说或“史实”讲:孔丘一出身就山动地摇或天崩地裂。也没传说或“史实”证明:孔丘一出生就唱了一首惊动世人的歌或作了一幅可留传万世的画,大概也只是平常婴儿、“哇哇”哭几声、与其他凡人出世无异了。如按男女平等的现行观点来讲,孔丘则只是出生在一户小乡长家里的笫11位孩子。讲其是“孔老二”,是以“男尊女卑”为基点滴。至于孔丘出生时头顶长得“异样”、“现首上圩顶”形,从现今咯医学生物学观点看,那只不过是属先天生长发育不足--出生时“天灵盖”(脑顶骨)还没长齐满暂现有凹形--仅此而己,这在当今新生儿中也蛮常见,不足为奇。而实际上,叔梁纥为子起名也起得很平常:头顶象尼丘山,故名“丘”也,无其他“圣意”。至于后世有人硬要“尼丘山”改名,那只是后人的“圣意”,与叔梁纥无关。
不过教授也不会白白先讲该两则古典的,透过该些古典,教授似乎告诉我等平民:
孔丘是商汤王族之后,虽然直接的“史实”证据不足。但一提商汤王族自然很容易使我等凡人意会到“商纣王”的结局。也就等于意会到:虽系残虐过度而被剿灭之王族后人,可倒底也曾是显赫一世的王族,有王族的尊贵血缘,即亦与“天子”有缘也。然此“天子”又被“替天行道”的另一个“真命天子”(周王)给灭了。王族文化(天命论)受到了颠覆性的挑战。这大概就是教授想指出的孔丘出身的文化背景吧--孔丘一出生就将面临对王族文化进行重修的重任,而这种背景又为孔丘日后为何要把“复周礼”视为最理想的境界--做了合理的注解--孔丘是一个很善于反思历史教训的人之一--对吗?
有正式文字为“传说”为证的,却是孔丘祖上多为武将。从孔父嘉的二朝可马到叔梁纥的一人力托举城门--足见其威武勇猛。然后世人们对“孔圣人”的印像却是视其为“至圣”的“文化人”。这是“物极必反”之显现,还是孔丘成年后悉知孔父嘉悲剧后反思--只一唯尚武之太愚昧而决意“反向运作”之结果呢?
或可备考。
有正式文字为“传说”为证的,却是孔丘祖上多为武将。从孔父嘉的二朝可马到叔梁纥的一人力托举城门--足见其威武勇猛。然后世人们对“孔圣人”的印像却是视其为“至圣”的“文化人”。这是“物极必反”之显现,还是孔丘成年后悉知孔父嘉悲剧后反思--只一唯尚武之太愚昧而决意“反向运作”之结果呢?
或可备考。
阅读(3966)┊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