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孔子》评论及有关“孔子”的见闻录之四(续3)
2010-08-20 20:48:13 发表
我的惊叹:
哇哈--上述“百度百科”资料给了我一个震撼:真有所谓--不知曾子--怎知孔子与孟子也之感觉!我忽顿悟:孔丘最先正是通过曾子而走向孔圣人滴!孟轲亦是真正师从曾子后才成为孟子滴!
中国历史上乍就可忘了一个“曾圣人”呢??是曾子为人太重孝、太厚道,情愿把“一己之见”汇流于师门之河从而使师门可渊源流长?从曾子一生不为名不为利所动的品性看,答案似应该是肯定滴。连“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其都可“皆不应命”,还会在乎有没有一个“曾圣人”的名声吗?真有“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的风范,由此让我想到了与曾子属同时代的另一子--墨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80—420年),曾参与墨翟--曾子与墨子--年龄相仿--举止相似(亲耕作、安贫简)--真似仲伯也!唯一区别为墨子后来明着批孔叛儒而自创了墨家,曾子则“暗渡陈仓”修缮孔学而使儒家“柳喑花明”。此二子共同点在于:从不同角度继承了孔丘的创塑中华民族之魂的精神气魄--继续创塑着“圣人文化”,都对孔丘学说进行了修正。墨子的“不仕”观很严重自当别论,就以曾子的“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也都“皆不应命”--这个举止而言,照孔丘部分学说而论,那是属“无义”之举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其行义也。”(《论语-微子篇-子路问津》)。显然,“无义”的程度还蛮严重,可能到了“乱大伦”的地步。然曾子就是“不仕”且毅然决然地去亲耕作、安贫简、去开学授徒、去研修“大学”,以身作则去践行“修身为本”。以自身实际行动修正了孔丘的“不仕无义”论。
唉呀,评说孔丘,还真离不开评说曾参与墨翟。当然,作为“反派角色”的墨翟,自是应另外评说,就先放在一边。那么,曾参与孔丘到底什么关系呢?从上述“百度百科”资料中的“曾子年谱”部分里,还可摘录可见如下直观关系:
1.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2.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3.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4.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
5.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6.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唿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7.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
8.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从上述摘录资料可知:就《大学》而言,曾参与孔子关系的重要直观点显然就是孔子死前一年的事情,是年曾参26岁,孔子唿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时孔子才亲以“大学”授曾参。
哇哈--上述“百度百科”资料给了我一个震撼:真有所谓--不知曾子--怎知孔子与孟子也之感觉!我忽顿悟:孔丘最先正是通过曾子而走向孔圣人滴!孟轲亦是真正师从曾子后才成为孟子滴!
中国历史上乍就可忘了一个“曾圣人”呢??是曾子为人太重孝、太厚道,情愿把“一己之见”汇流于师门之河从而使师门可渊源流长?从曾子一生不为名不为利所动的品性看,答案似应该是肯定滴。连“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其都可“皆不应命”,还会在乎有没有一个“曾圣人”的名声吗?真有“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的风范,由此让我想到了与曾子属同时代的另一子--墨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80—420年),曾参与墨翟--曾子与墨子--年龄相仿--举止相似(亲耕作、安贫简)--真似仲伯也!唯一区别为墨子后来明着批孔叛儒而自创了墨家,曾子则“暗渡陈仓”修缮孔学而使儒家“柳喑花明”。此二子共同点在于:从不同角度继承了孔丘的创塑中华民族之魂的精神气魄--继续创塑着“圣人文化”,都对孔丘学说进行了修正。墨子的“不仕”观很严重自当别论,就以曾子的“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也都“皆不应命”--这个举止而言,照孔丘部分学说而论,那是属“无义”之举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其行义也。”(《论语-微子篇-子路问津》)。显然,“无义”的程度还蛮严重,可能到了“乱大伦”的地步。然曾子就是“不仕”且毅然决然地去亲耕作、安贫简、去开学授徒、去研修“大学”,以身作则去践行“修身为本”。以自身实际行动修正了孔丘的“不仕无义”论。
唉呀,评说孔丘,还真离不开评说曾参与墨翟。当然,作为“反派角色”的墨翟,自是应另外评说,就先放在一边。那么,曾参与孔丘到底什么关系呢?从上述“百度百科”资料中的“曾子年谱”部分里,还可摘录可见如下直观关系:
1.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参生于鲁国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岁,少孔子四十六岁。
2.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参十六岁。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
3.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参十八岁。随孔子离楚去卫。
4.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参二十二岁。随孔子自卫返鲁。
5.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参二十四岁。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6.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孔子唿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7.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
8.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象长江的水洗过,象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从上述摘录资料可知:就《大学》而言,曾参与孔子关系的重要直观点显然就是孔子死前一年的事情,是年曾参26岁,孔子唿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时孔子才亲以“大学”授曾参。
这里可弄清楚以下两点:1.孔丘自认此时的自己己有“一从贯之”的“道道”了,可在其学生看来也只不过是“忠恕而已矣”。2.孔丘可能是出于焦急,亦可能是出于补充,才又亲授“大学之道”予曾参。
这里还有以下几点存疑:1.“大学之道”是孔丘对曾参私一相授还是孔丘早就对众弟子普授过,只因曾参愚钝“拎弗清”,孔丘才给其“开小灶”补了课?2.孔丘给曾参授予的“大学之道”是普授的“原版”篇文还是最后的“修订版”篇文?3.孔丘亲授予曾参的“大学之道”就是我等今天可看到的那本“古本”《大学》吗?会不会孔丘根本还未有“大学之道”体系,只是有了一些“该有一门‘大学之道’学问”的设想,真正的“大学之道”终成《大学》则完全出自曾参之手呢?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大学之道”终成《大学》完全出自曾参之手的可能性更大。理由是:
1.曾参“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曾参有独立研究“大学”的“血统基因”、家庭背景、文化渊源及社会资格。
2.曾参12岁时就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经历,有家学基础知识。
3.曾参16岁时是“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曾参从学孔子之前己有自已独特的思想观点,应是理所应当。从学孔子,更可能是为佐证自己的观点、把孔丘当作亲历的一个活标本--原早有此意而己。
4.曾参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实就表述了曾参对孔丘学说所认可的程度,“大学之道”更可能原本就是曾参一生求解之科题,且其极可能曾向孔丘讨教过,受孔丘看法启发很大,但又与孔丘的看法意见相佐。
5.应该肯定至少在曾参看来孔丘有高度诚实的人格魅力,尽管因性情好冲动所至也常出错,其固执已见的程度有时在曾参看来也有点过份,但总体上还是很可爱也还是应该敬佩滴。这才是曾参甘愿尊孔丘为先的原因之一。当然,曾参本身具有的黄帝、夏禹之遗风,也是甘愿退让在名利后的一个原因。
6.不难看出:曾参对孔丘一生经历和成就是既充满敬佩、又满怀遗憾之评价滴。为何人格高尚的孔丘最后未能在辉宏成功中谢世呢?“吾日三省吾身”与其说是自省,更不如说是对孔丘一生的教训总结!
7.曾参“日三省吾身”后对孔丘的理论亦就有了很大突破!a、主张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突破了孔丘的“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之框架。b、强调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突破了“天命不可违”的禁锢。3、在天人观中主张“人为贵”思想,是以自然现实为基础,突破了唯心的“天命论”。......
有关《大学》产生或发表的年代,表面上看至少应在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以后,否则就无曾参答孔丘问时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了。至于曾参是否早己成稿,只是与孔丘之道相佐明显,其不好意思在孔丘还活着时就发表与其为难,也可当一说备考。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大学》产生在孔丘死后--曾参为孔丘守墓咯三年间,当然此说亦属推测,无证据证明。
因此我个人认为:“大学之道”的理论体系“专利”当非曾子莫属,且此“专利”的“正式生效期”应当在孔丘死后。教授现今给我等讲“大学”是“以探究宇宙人生大道为使命、以研究历史文化为职责、以提高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为目标”......虽有点夸张,倒也非“空穴来风”,只是“大学之道”与孔丘生平并非必有“专利”关系,因此讲孔丘30岁前“志于学”就己是以《大学》为内函,证据不足,更可能是为造圣而“张冠李戴”,闹笑话!
这里还有以下几点存疑:1.“大学之道”是孔丘对曾参私一相授还是孔丘早就对众弟子普授过,只因曾参愚钝“拎弗清”,孔丘才给其“开小灶”补了课?2.孔丘给曾参授予的“大学之道”是普授的“原版”篇文还是最后的“修订版”篇文?3.孔丘亲授予曾参的“大学之道”就是我等今天可看到的那本“古本”《大学》吗?会不会孔丘根本还未有“大学之道”体系,只是有了一些“该有一门‘大学之道’学问”的设想,真正的“大学之道”终成《大学》则完全出自曾参之手呢?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大学之道”终成《大学》完全出自曾参之手的可能性更大。理由是:
1.曾参“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曾参有独立研究“大学”的“血统基因”、家庭背景、文化渊源及社会资格。
2.曾参12岁时就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经历,有家学基础知识。
3.曾参16岁时是“奉父命至楚,从学孔子”。曾参从学孔子之前己有自已独特的思想观点,应是理所应当。从学孔子,更可能是为佐证自己的观点、把孔丘当作亲历的一个活标本--原早有此意而己。
4.曾参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实就表述了曾参对孔丘学说所认可的程度,“大学之道”更可能原本就是曾参一生求解之科题,且其极可能曾向孔丘讨教过,受孔丘看法启发很大,但又与孔丘的看法意见相佐。
5.应该肯定至少在曾参看来孔丘有高度诚实的人格魅力,尽管因性情好冲动所至也常出错,其固执已见的程度有时在曾参看来也有点过份,但总体上还是很可爱也还是应该敬佩滴。这才是曾参甘愿尊孔丘为先的原因之一。当然,曾参本身具有的黄帝、夏禹之遗风,也是甘愿退让在名利后的一个原因。
6.不难看出:曾参对孔丘一生经历和成就是既充满敬佩、又满怀遗憾之评价滴。为何人格高尚的孔丘最后未能在辉宏成功中谢世呢?“吾日三省吾身”与其说是自省,更不如说是对孔丘一生的教训总结!
7.曾参“日三省吾身”后对孔丘的理论亦就有了很大突破!a、主张不苟同权贵的君子品格,突破了孔丘的“学而优则仕”、“不仕无义”之框架。b、强调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突破了“天命不可违”的禁锢。3、在天人观中主张“人为贵”思想,是以自然现实为基础,突破了唯心的“天命论”。......
有关《大学》产生或发表的年代,表面上看至少应在公元前480年、曾参二十六岁以后,否则就无曾参答孔丘问时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了。至于曾参是否早己成稿,只是与孔丘之道相佐明显,其不好意思在孔丘还活着时就发表与其为难,也可当一说备考。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大学》产生在孔丘死后--曾参为孔丘守墓咯三年间,当然此说亦属推测,无证据证明。
因此我个人认为:“大学之道”的理论体系“专利”当非曾子莫属,且此“专利”的“正式生效期”应当在孔丘死后。教授现今给我等讲“大学”是“以探究宇宙人生大道为使命、以研究历史文化为职责、以提高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为目标”......虽有点夸张,倒也非“空穴来风”,只是“大学之道”与孔丘生平并非必有“专利”关系,因此讲孔丘30岁前“志于学”就己是以《大学》为内函,证据不足,更可能是为造圣而“张冠李戴”,闹笑话!
另外,“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说--除能佐证孔丘年青时很“好学”外,倒是更能证明:青年孔丘确曾是以从事“祭司”为常业,且认真事之,且被公认已有了一定水准(已可入太庙了么!)。跟踪这一线索,我认为:30岁前的孔丘主动“志于学”的可能性极小,而被动“解难题”倒很可能是“现实”。理由如下:
司掌祭礼,就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也是难免要必做一件事情,就是为受祭礼者作“盖棺定论”。作为小老百姓,为其作“盖棺定论”其难度相对较低。但如面对的是王公贵族,则“盖棺定论”就常遇两难境地:虚假吹奉--王公贵族后人喜欢,但难逃“众议”问质而使虚假吹奉者最终身败名裂。实话实说--自有公论肯定,但王公贵族后人若不高兴了,就可能给实话实说者招来杀身之祸。
孔丘为生计所迫早早入了“祭司”之行伍,自然常面临这种两难困境。种种迹象表明,孔丘非单没身败名裂,反而名声日见雀起。观多处记录显现,孔丘有并不以“我不知”、“我不如”为耻之实诚品性,因此可断定初初完全靠虚假吹奉决非孔丘名声雀起之源因,倒是虚虚实实、以诚为主更可能助推了孔丘名声高涨。自然,在虚虚实实、以诚为主地为他人作“盖棺定论”之余,孔丘私下定会实实在在地思考“如何正确地判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之类的现实问题,并由此引出的“人有多少种类?”、“什么是好人?”、“怎样做好人?”......等等一些问题。我相信:虽属被迫,但孔丘实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实在在地思考并探究了上述问题的青年祭司之一,在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后,其还逐步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论,从而使自己从“技术祭司”升级到了“理论祭司”的挡次上了,这倒是历史首创。
至于教授把孔丘抬高到了改变中国文化史的高度、且认为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这种讲法依我看是太过份、太离谱了--这么说至少有如下理由:1.若讲孔丘之前的知识份子没在思想上有独立性,则孔子从何而生?孔子是知识分子吗?2.若讲孔丘之时知识分子己有了独立性,那孔丘为何要奔波多年?为何还要教一个学生必收一束肉做学费?
至于教授所说从孔丘起“知识分子不再是专家、不再是技术人员了,它担当天下、担当道议”。并由此引出一个推论:“儒学”从此由一业(术)变成“价值承担者”了----我认为此说更显乌龙,是中“孔门儒学”中的等级尊卑观念部分的余毒太深不能自拔之故。不难推知:孔门儒学就算其是一门“大人之学”,治国之道,但也总归只是一门学科的学问。讲只有研究该一门学科学问的人才是知识分子,而研究其它学科学问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算知识分子,啥人会相信?这种讲法也太霸道了点吧!
至于教授不理解《论语》为何会收录有关农事的“樊迟孔丘问答”且保留至今不改,倒使我有点不理解教授起来:难道教授没顾极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漫长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吗?樊迟孔丘由农事而引问答有何可奇怪?孔丘就是轻视农业、鄙视农民,又如何呢?孔丘本非圣人,其有权鄙视农民、轻视农业,本性所至,又有啥可指责?有何不可理解?“圣人”之名本非孔丘敢作敢当滴,孔丘至死也未承认过自己就是圣人。后世有人为强竖孔丘为圣贤而力洗其“污点”,本就很可笑。今人活要这么做,不觉得更可笑一点了吗?!
司掌祭礼,就是在现今的社会上也是难免要必做一件事情,就是为受祭礼者作“盖棺定论”。作为小老百姓,为其作“盖棺定论”其难度相对较低。但如面对的是王公贵族,则“盖棺定论”就常遇两难境地:虚假吹奉--王公贵族后人喜欢,但难逃“众议”问质而使虚假吹奉者最终身败名裂。实话实说--自有公论肯定,但王公贵族后人若不高兴了,就可能给实话实说者招来杀身之祸。
孔丘为生计所迫早早入了“祭司”之行伍,自然常面临这种两难困境。种种迹象表明,孔丘非单没身败名裂,反而名声日见雀起。观多处记录显现,孔丘有并不以“我不知”、“我不如”为耻之实诚品性,因此可断定初初完全靠虚假吹奉决非孔丘名声雀起之源因,倒是虚虚实实、以诚为主更可能助推了孔丘名声高涨。自然,在虚虚实实、以诚为主地为他人作“盖棺定论”之余,孔丘私下定会实实在在地思考“如何正确地判定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之类的现实问题,并由此引出的“人有多少种类?”、“什么是好人?”、“怎样做好人?”......等等一些问题。我相信:虽属被迫,但孔丘实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实在在地思考并探究了上述问题的青年祭司之一,在思考和探究这些问题后,其还逐步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论,从而使自己从“技术祭司”升级到了“理论祭司”的挡次上了,这倒是历史首创。
至于教授把孔丘抬高到了改变中国文化史的高度、且认为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这种讲法依我看是太过份、太离谱了--这么说至少有如下理由:1.若讲孔丘之前的知识份子没在思想上有独立性,则孔子从何而生?孔子是知识分子吗?2.若讲孔丘之时知识分子己有了独立性,那孔丘为何要奔波多年?为何还要教一个学生必收一束肉做学费?
至于教授所说从孔丘起“知识分子不再是专家、不再是技术人员了,它担当天下、担当道议”。并由此引出一个推论:“儒学”从此由一业(术)变成“价值承担者”了----我认为此说更显乌龙,是中“孔门儒学”中的等级尊卑观念部分的余毒太深不能自拔之故。不难推知:孔门儒学就算其是一门“大人之学”,治国之道,但也总归只是一门学科的学问。讲只有研究该一门学科学问的人才是知识分子,而研究其它学科学问的专业技术人员就不算知识分子,啥人会相信?这种讲法也太霸道了点吧!
至于教授不理解《论语》为何会收录有关农事的“樊迟孔丘问答”且保留至今不改,倒使我有点不理解教授起来:难道教授没顾极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漫长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吗?樊迟孔丘由农事而引问答有何可奇怪?孔丘就是轻视农业、鄙视农民,又如何呢?孔丘本非圣人,其有权鄙视农民、轻视农业,本性所至,又有啥可指责?有何不可理解?“圣人”之名本非孔丘敢作敢当滴,孔丘至死也未承认过自己就是圣人。后世有人为强竖孔丘为圣贤而力洗其“污点”,本就很可笑。今人活要这么做,不觉得更可笑一点了吗?!
其实,即使从现今人的眼光看,《大学》也是不会因不是孔丘所著而减失其应有价值滴。虽然《大学》自南北宋后又被演义出了许多技蔓,且已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源头理论,有点机械摸框的死板相。但究其原则性纲领性的精典--“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以今人之眼光作注解为:弄明白天下公认道德、善待思想特解放之“新民”、尽量把所做之事做完美--不乃就是充满活力的一门大学问吗?尽管不能把其提升到“天下第一学问”来研讲,但讲其不可或缺总还是有点道理和适如其份滴,其究景是谁人首创又有舍大关系呢?
阅读(6267)┊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