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蔡京崛起与被排挤出京城
阅读(3307)┊ 评论(0)
对该博文的评论(0条)
北宋政和五年(1115)时期,朝廷的宰相是蔡京。蔡京已是第三次出任宰相了。李良嗣的蜡丸密信此时就交到了蔡京手里。
蔡京是福建兴化军(今莆田市)仙游人,字元长,出生于庆历七年(1047),这年已经六十九岁了。蔡京的父亲叫蔡凖,是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郎中、秘书丞、嘉兴知县等职。蔡氏家族很重视教育和科举,出过不少进士,在当地也很有名望。
蔡京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排场,善于交际,锋芒毕露,敢于决断,不怕得罪人。他相貌儒雅,举止潇洒,学识渊博,气质卓越。他与弟弟蔡卞在东京太学读书时,便以博学多才蜚声于校内外。熙宁三年(1070),蔡京与弟弟蔡卞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
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之时。蔡京先后担任钱塘(今浙江杭州)县尉和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推官,在这两个基层岗位上,他工作了六年。熙宁九年(1076),负责推荐人才的吏部大臣熊本向朝廷推荐蔡京,说他“学行纯茂,练习新法”。于是,蔡京被调入中央工作,这年他虚岁三十。
熊本是庆历六年(1046)进士,因支持变法,得到王安石的重用。他文武兼备,曾两次受命前去西南地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取得很好成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但是,从熊本个人经历看,与蔡京似乎并无交集。他推荐蔡京,大概只是走个组织程序而已。真正看中蔡京并决定将其调入中央工作的,应该是王安石。
年轻的蔡京能够进入王安石视野,调入朝廷工作,应该与其弟蔡卞有很大的关系。蔡卞也很有才华,早在治平二年(1065),他就拜王安石为师,后来又娶了王安石的次女为妻,成了王安石的女婿。
王安石很欣赏蔡京与蔡卞的才华。熙宁九年(1076)春天的一天,王安石很苦恼地对女婿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这可怎么办?不知将来谁能继我,而执掌国柄?”
王安石屈指数了数,认为有四个人或许能继承自己的学说,辅佐皇帝走变法之路。这四个人是:自己的儿子王雱和女婿蔡卞,吕惠卿和蔡京。
可是,王雱在这年七月突然患病去世,这对王安石打击很大。这年十月,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
吕惠卿曾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但后来与王安石发生了分裂,分道扬镳。
这四个人中,只有蔡京与蔡卞兄弟俩始终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学说,没辜负王安石的厚望。尤其是蔡京,在崇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在宋徽宗支持下,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
蔡京调到中央后,最初在吏部担任权流内铨主薄。流内铨属于中央人事管理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主要考核和铨选八、九品幕职、州、县官的工作,即负责干部的考核选拔。主薄相当于秘书,需要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蔡京具备这些能力,其精明干练与多才多艺,很快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
此后几年,蔡京在崇文院校书、中书礼房习学公事、大理评事、权提点开封界诸县镇公事、起居郎等很多岗位上,进行了多方面历练,增长了见识,积累与扩展了人脉关系。
元丰六年 (1083)八月,蔡京被宋神宗任命为贺辽道宗生辰使,出使辽国。在辽国,蔡京的才华与风度,让辽国君臣称赞不已。回国不久,蔡京便晋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令的秘书官,相当于中央秘书长,参与朝廷决策与政务运作,属于高级官员。
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三十八岁的蔡京又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担任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开封府乃“天下首府”,权知开封府,即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等要事,实权在握,地位显赫。人们普遍认为,蔡京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蔡京是福建兴化军(今莆田市)仙游人,字元长,出生于庆历七年(1047),这年已经六十九岁了。蔡京的父亲叫蔡凖,是景佑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郎中、秘书丞、嘉兴知县等职。蔡氏家族很重视教育和科举,出过不少进士,在当地也很有名望。
蔡京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排场,善于交际,锋芒毕露,敢于决断,不怕得罪人。他相貌儒雅,举止潇洒,学识渊博,气质卓越。他与弟弟蔡卞在东京太学读书时,便以博学多才蜚声于校内外。熙宁三年(1070),蔡京与弟弟蔡卞同登进士第,一时传为佳话。
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变法风起云涌之时。蔡京先后担任钱塘(今浙江杭州)县尉和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推官,在这两个基层岗位上,他工作了六年。熙宁九年(1076),负责推荐人才的吏部大臣熊本向朝廷推荐蔡京,说他“学行纯茂,练习新法”。于是,蔡京被调入中央工作,这年他虚岁三十。
熊本是庆历六年(1046)进士,因支持变法,得到王安石的重用。他文武兼备,曾两次受命前去西南地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取得很好成效,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中组部副部长。但是,从熊本个人经历看,与蔡京似乎并无交集。他推荐蔡京,大概只是走个组织程序而已。真正看中蔡京并决定将其调入中央工作的,应该是王安石。
年轻的蔡京能够进入王安石视野,调入朝廷工作,应该与其弟蔡卞有很大的关系。蔡卞也很有才华,早在治平二年(1065),他就拜王安石为师,后来又娶了王安石的次女为妻,成了王安石的女婿。
王安石很欣赏蔡京与蔡卞的才华。熙宁九年(1076)春天的一天,王安石很苦恼地对女婿蔡卞说:“天下没有可用之才啊,这可怎么办?不知将来谁能继我,而执掌国柄?”
王安石屈指数了数,认为有四个人或许能继承自己的学说,辅佐皇帝走变法之路。这四个人是:自己的儿子王雱和女婿蔡卞,吕惠卿和蔡京。
可是,王雱在这年七月突然患病去世,这对王安石打击很大。这年十月,王安石辞去了宰相职务。
吕惠卿曾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但后来与王安石发生了分裂,分道扬镳。
这四个人中,只有蔡京与蔡卞兄弟俩始终坚持王安石的变法学说,没辜负王安石的厚望。尤其是蔡京,在崇宁年间担任宰相后,在宋徽宗支持下,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改革措施。
蔡京调到中央后,最初在吏部担任权流内铨主薄。流内铨属于中央人事管理部门,直接向皇帝负责,主要考核和铨选八、九品幕职、州、县官的工作,即负责干部的考核选拔。主薄相当于秘书,需要有较强的行政组织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蔡京具备这些能力,其精明干练与多才多艺,很快引起了宋神宗的注意。
此后几年,蔡京在崇文院校书、中书礼房习学公事、大理评事、权提点开封界诸县镇公事、起居郎等很多岗位上,进行了多方面历练,增长了见识,积累与扩展了人脉关系。
元丰六年 (1083)八月,蔡京被宋神宗任命为贺辽道宗生辰使,出使辽国。在辽国,蔡京的才华与风度,让辽国君臣称赞不已。回国不久,蔡京便晋升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皇帝身边负责起草诏令的秘书官,相当于中央秘书长,参与朝廷决策与政务运作,属于高级官员。
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三十八岁的蔡京又被宋神宗委以重任,担任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开封府乃“天下首府”,权知开封府,即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等要事,实权在握,地位显赫。人们普遍认为,蔡京的政治前途不可限量。
此时,宋军在与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宋神宗意图消灭西夏的壮志未酬,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郁结成病。元丰八年(1085)三月五日,宋神宗在福宁殿驾崩。宋神宗第六子、年仅九岁的赵煦继位,即宋哲宗。
宋哲宗年龄太小,不能处理政务,他奶奶即宋神宗的母亲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垂帘听政后,立即任用守旧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下令废除新法,要求各地官员,务必在五日之内废除募役法,改回原来的差役法。所有地方官员中,只有蔡京在五日之内完成了任务,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行政才干和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得到司马光的称赞。
所谓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四年(1071)颁布实施,其内容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例如税收人员),都由官府统一出钱雇人来干,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安心回乡务农,有利于农业生产;二是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有利于社会公平;三是官府因此可以增加一宗收入,有利于财政平衡。但募役法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有些家境贫寒或遭遇灾祸的人家,因交不出免役钱,被迫变卖家产,背上了沉重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官员,在征收免役钱时借机中饱私囊,使得官场更加腐败,引起民众不满。
所谓差役法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按照农村户等轮流充当。北宋农村人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土地的,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客户不需要纳税,也不需要服差役。主户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寡,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是上户,三等四等是中户,五等是下户。主户除了纳税,还要按等级轮流派人到政府部门去充当“衙前”“里正”“户长”等名目繁多的差役。上户一般享有特权,真正需要服差役的是那些中户和下户。这些差役都没有什么报酬,属于无偿服务,所以没人愿意干。
蔡京在开封府迅速改募役为差役的做法,招来了台谏官员们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蔡京“但希望风旨,苟欲媚光,非事实也。”苏辙更是将蔡京贬得一无是处:“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士论不与,若不因缘蔡卞与王安石亲戚,无缘兄弟并窃美官。”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蔡京的这个做法属于“首鼠两端,投机钻营”,彻底暴露出他是“一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
然而,当时也有大臣认为蔡京具有宰相之才。年已七十的吕公著是旧党元老,与司马光一同辅政。在蔡京外放离开京城前,他热情邀请蔡京来到家中,说:“蔡君,我在朝中多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比你强!”吕公著又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蔡君日后,一定会坐在这个座位上!”
接着,吕公著让子孙们站成一排,肃立在旁边侍候。他诚恳地对蔡京说:“今日,我把子孙都托付给你,希望蔡君不要推辞。”
从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在这短短一年间,朝廷政策和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新党大臣陆续被赶出朝廷,保守的旧党大臣逐步回到朝廷占据了各个重要职位,对这一政局变化,史称“元祐更化”。
从元佑二年(1087)到绍圣元年(1094),这七年间,蔡京先后在九个地方担任知州、知府或发运使。他到过陕西,去过河北,到过江苏,也去过四川。这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近各地社会各地基层,对朝廷政策利弊和民生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元佑八年(1093)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十七岁的宋哲宗亲政。宋哲宗立即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旧党大臣,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大臣,下令绍述、实施元丰新法,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宋哲宗年龄太小,不能处理政务,他奶奶即宋神宗的母亲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垂帘听政后,立即任用守旧派领袖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上任后,下令废除新法,要求各地官员,务必在五日之内废除募役法,改回原来的差役法。所有地方官员中,只有蔡京在五日之内完成了任务,表现出了强有力的行政才干和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得到司马光的称赞。
所谓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四年(1071)颁布实施,其内容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例如税收人员),都由官府统一出钱雇人来干,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民可以安心回乡务农,有利于农业生产;二是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不得不交纳役钱,有利于社会公平;三是官府因此可以增加一宗收入,有利于财政平衡。但募役法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一是有些家境贫寒或遭遇灾祸的人家,因交不出免役钱,被迫变卖家产,背上了沉重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官员,在征收免役钱时借机中饱私囊,使得官场更加腐败,引起民众不满。
所谓差役法简单说就是,各州县所需差役,按照农村户等轮流充当。北宋农村人户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占有土地的,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客户不需要纳税,也不需要服差役。主户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寡,分为五等。一等二等是上户,三等四等是中户,五等是下户。主户除了纳税,还要按等级轮流派人到政府部门去充当“衙前”“里正”“户长”等名目繁多的差役。上户一般享有特权,真正需要服差役的是那些中户和下户。这些差役都没有什么报酬,属于无偿服务,所以没人愿意干。
蔡京在开封府迅速改募役为差役的做法,招来了台谏官员们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蔡京“但希望风旨,苟欲媚光,非事实也。”苏辙更是将蔡京贬得一无是处:“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士论不与,若不因缘蔡卞与王安石亲戚,无缘兄弟并窃美官。”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蔡京的这个做法属于“首鼠两端,投机钻营”,彻底暴露出他是“一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
然而,当时也有大臣认为蔡京具有宰相之才。年已七十的吕公著是旧党元老,与司马光一同辅政。在蔡京外放离开京城前,他热情邀请蔡京来到家中,说:“蔡君,我在朝中多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比你强!”吕公著又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蔡君日后,一定会坐在这个座位上!”
接着,吕公著让子孙们站成一排,肃立在旁边侍候。他诚恳地对蔡京说:“今日,我把子孙都托付给你,希望蔡君不要推辞。”
从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在这短短一年间,朝廷政策和人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新党大臣陆续被赶出朝廷,保守的旧党大臣逐步回到朝廷占据了各个重要职位,对这一政局变化,史称“元祐更化”。
从元佑二年(1087)到绍圣元年(1094),这七年间,蔡京先后在九个地方担任知州、知府或发运使。他到过陕西,去过河北,到过江苏,也去过四川。这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近各地社会各地基层,对朝廷政策利弊和民生状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元佑八年(1093)九月,高太皇太后去世,十七岁的宋哲宗亲政。宋哲宗立即罢免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旧党大臣,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大臣,下令绍述、实施元丰新法,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绍圣元年(1094)三月,蔡京被召回朝廷,担任户部尚书,他积极配合宰相章惇推行新法。不久,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来到宋哲宗身边工作。绍圣三年(1096)又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宋哲宗起草诏命,参与机要,职显位宠。此时,宰相是章惇,枢密使是曾布,尚书左丞是蔡卞,这些政坛主要人物都是当年王安石变法时的骨干成员。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忽然驾崩,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反对变法,于是,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大臣又陆续被贬出朝廷。
章惇罢相后,曾布以为自己拥立宋徽宗有功,宰相职位非己莫属。他又觉得蔡京与蔡卞兄弟俩都身居高位,对自己权力的上升构成阻碍,于是,他极力排挤蔡卞与蔡京,一心想将他俩挤出朝廷。不久,蔡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但外放蔡京的建议,遭到向太后否决。向太后很欣赏蔡京的才华,而且,蔡京与向氏家族关系也很密切。宋徽宗本人对蔡京印象也不坏,他继位的诏书便是蔡京起草的。当时,由于时间很紧迫,蔡京起草诏书时,宰辅大臣们都在旁边侍候。章惇供笔,曾布捧砚,蔡卞磨墨。
半年后,向太后还政于宋徽宗。这时,蔡京又遭到台谏官员们的猛烈弹劾。因为蔡京与向太后的侄子向宗回、向宗良关系不错,他又与一个名叫裴彦辰的宦官有些私人交往。于是,谏官陈瓘、御史丰稷、陈此升等人,抓住这些把柄不放,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联络外戚,交通宦官,宋徽宗不得不将蔡京外放。一开始,安排他去永兴军(今西安),接着又改为江宁府(今南京),但蔡京都没去赴任。最后,安排他到杭州提举洞霄宫。洞霄宫始建于大中祥符五年(1021),位于余杭大涤山下,为天下道观统领。
蔡京这是第二次被赶出京城,第二次被排挤出政治权力中心。闲居在杭州的日子里,他心情很苦闷,但对政治前途并没死心。他密切关注着朝廷动向,努力寻找机会,期待东山再起。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忽然驾崩,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反对变法,于是,朝廷政策与人事又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张变法的大臣又陆续被贬出朝廷。
章惇罢相后,曾布以为自己拥立宋徽宗有功,宰相职位非己莫属。他又觉得蔡京与蔡卞兄弟俩都身居高位,对自己权力的上升构成阻碍,于是,他极力排挤蔡卞与蔡京,一心想将他俩挤出朝廷。不久,蔡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但外放蔡京的建议,遭到向太后否决。向太后很欣赏蔡京的才华,而且,蔡京与向氏家族关系也很密切。宋徽宗本人对蔡京印象也不坏,他继位的诏书便是蔡京起草的。当时,由于时间很紧迫,蔡京起草诏书时,宰辅大臣们都在旁边侍候。章惇供笔,曾布捧砚,蔡卞磨墨。
半年后,向太后还政于宋徽宗。这时,蔡京又遭到台谏官员们的猛烈弹劾。因为蔡京与向太后的侄子向宗回、向宗良关系不错,他又与一个名叫裴彦辰的宦官有些私人交往。于是,谏官陈瓘、御史丰稷、陈此升等人,抓住这些把柄不放,纷纷上书,指责蔡京联络外戚,交通宦官,宋徽宗不得不将蔡京外放。一开始,安排他去永兴军(今西安),接着又改为江宁府(今南京),但蔡京都没去赴任。最后,安排他到杭州提举洞霄宫。洞霄宫始建于大中祥符五年(1021),位于余杭大涤山下,为天下道观统领。
蔡京这是第二次被赶出京城,第二次被排挤出政治权力中心。闲居在杭州的日子里,他心情很苦闷,但对政治前途并没死心。他密切关注着朝廷动向,努力寻找机会,期待东山再起。
阅读(3307)┊ 评论(0)
消灭零回复,立刻抢沙发:)
共有0篇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