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晨金……


博文列表 ( 最新 | 全部

七.流亡的孔丘 听课笔记: 关于孔丘流亡的起因,据教授讲:孔丘拜别老子回鲁国时,已有35岁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鲁昭公因祭祖规格(礼定享六佾)被季平子破坏(季平子按礼定享四佾,可他抽调了鲁昭公的四佾与自己的四佾合用字八佾起来),由此忍不住而怀恨发兵去攻打季氏家族。 关于礼定之“佾”,教授解说是指古时祭祖时为跳万舞而演奏的乐队阵势。据礼制规定:“天子”可享“八佾”,即有由八行八列64人组成的乐队可享用;“诸候”(如鲁昭公)可享“六佾”,即由八行六列48人组成的乐队可享用;“大夫”(如季平子)可享“四佾”,士人(如孔丘)可享“二佾”,此皆成定规了,任何超越此定规的行为就是“僭越”,属大罪。由此可见鲁昭公为何会忍不住要发兵攻季氏家族了。 有关这场战事,教授介绍说:季平子初遭攻击时,因猝不及防,只好躲进自家园中的高台(楼)里,派人向昭公谈判。他先问昭公:我有何罪?你竟
我的感言: 关于老子的更细的探讨,自应另文专叙。而关于《道德径》,千说万解,也不如研读原著最妥。 然资料显示,《道德径》亦有仵多版本,辨别真假就有先有一定的难度。可千难万难,开篇第一句都是:道亦道,非常道--这一点的确定却是一点也不难。 这就够了! 讲道理、讲规律,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和规律的--如这么解释没错的话,那还不够指导我们去应对任何事情么? 且看社会人士对《道德经》的评价: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
7、点化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唿“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
3、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
我的感叹: 关于老子,先讲究啥呢?老规矩,先百度一下“老子”的相关资料。哈,“百度百科”里的有关资料还真不少,选辑摘录如下: 老子 百科名片 主要指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在唐朝时曾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现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人物简介 老子,主要是指:李耳(约前571~?),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是源于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另一说是今安徽涡阳)人。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界文化名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六.34岁的孔丘问道老子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孔丘34岁时,通过自已两个学生--鲁国三大家族中的孟孙氏家族的两个同胞兄弟--孟懿、南宫敬叔的按排,取得了鲁昭公的资助,进行了一次出访中原之行。在这次历时近半年的出访之行中,对孔丘一生最有影响的就是其问道老子时,老子对其的“当头棒喝”和“黄牌警告”。 关于孔丘出访中原的起因,教授解说是:孔丘本就好学,曾去宋国访学殷商之礼,又去郑国向子产求教,在鲁国则主学周礼。然周礼之大本营是在中原的周朝(今之洛阳),只因鲁与周路途较远,故去周访学就成了孔丘的宿愿。在孟懿、南宫敬叔兄弟的沟通与按排下,终于获得了鲁昭公给予的二匹马、一辆马车和一侍者(既侍曰常起居、又兼做保镖)的赞助后,孔丘才得从实现宿愿,带一弟子启程去周了。 关于孔丘出访的经历,教授是这样解说的: 首先,孔丘可能没想到,对他这种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成功人
关于邓析的理论,留传下来的自然不会多。据上述“百度百科”资料称:“目前流传的《邓析子》据传是后人伪托。但其中有些观点当源于邓析。”因此,再网搜一下,可得有两篇“邓析子”的文章,分别为:1.无厚篇。2.转辞篇。 读了邓析子的两篇文章后,我的感言是: 太意味深长了!只因在此是以“论孔识孔”为主旨,只好把邓析子的“为何死”与孔丘的“为何活”作为一个专题来另论了。现在,还是回到教授所讲的“孔子”专题上来。 对于教授的相关论说,我的心得是: 第一点:尽管教授讲孔子时对邓析下的结论很是乌龙,但只要细心一点,百度一下,终不至于被轻易误导。以此为鉴,全面考察教授本课所讲内容,有一点先可肯定:教授虽在前面部分讲--孔丘创办私学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劈地的一件大事,其对中华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在教授讲解邓析时又承认:说孔丘是创办私学第一人,是不科学、至少是不
五.30而立的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30而立中的“立“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份了、有话语权了。孔丘30岁时发生过一件事,说明其己被政坛所关注,且有发言权了。这件事情是:齐国的齐景公和大夫晏婴来访鲁国,此时的孔丘虽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学校长,但他竟被邀参与了会见。会见期间,齐景公还向孔丘讨教了一个问题:从前秦国在秦穆公时,秦很弱小,不仅偏远在遥远的西部,且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落后,可为何他却能称霸?对此问孔丘的回答是:秦穆公有人才优势,他能不拘一格地提拔和使用各类、各国的人才。且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人:蹇叔和百里溪。尤以秦穆公使用百里溪为传奇:百里溪本是个奴隶,可秦穆公却能对他“爵之大夫,授之国政。”最后孔丘问齐景公:这样一种魄力你们有吗?秦穆公有此气魄,“虽王可也,其霸小矣!”--齐景公听后对孔丘很是佩服。 教授注说:在此会见中,显示了孔丘“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我的惊叹: 哇哈--上述“百度百科”资料给了我一个震撼:真有所谓--不知曾子--怎知孔子与孟子也之感觉!我忽顿悟:孔丘最先正是通过曾子而走向孔圣人滴!孟轲亦是真正师从曾子后才成为孟子滴! 中国历史上乍就可忘了一个“曾圣人”呢??是曾子为人太重孝、太厚道,情愿把“一己之见”汇流于师门之河从而使师门可渊源流长?从曾子一生不为名不为利所动的品性看,答案似应该是肯定滴。连“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其都可“皆不应命”,还会在乎有没有一个“曾圣人”的名声吗?真有“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的风范,由此让我想到了与曾子属同时代的另一子--墨翟(生卒于约公元前480—420年),曾参与墨翟--曾子与墨子--年龄相仿--举止相似(亲耕作、安贫简)--真似仲伯也!唯一区别为墨子后来明着批孔叛儒而自创了墨家,曾子则“暗渡陈仓”修缮孔学而使儒家“柳喑花明”。此二子共同点在于:从不
四.初初成年之孔丘 听课笔记: 据教授讲: 19岁的孔丘去宋考瘵“殷商之礼”,是想通过再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宋国时,可能是学习很优秀吧,被当地人看高一线,且有宋一大族“亓官氏”与其结亲,孔丘娶了“亓官氏”的女儿为妻。婚后,孔丘带妻回了鲁国,第二年就生了一子。为此事,出了一个故事:20岁的孔子生子之讯传出后,鲁昭公即派人送给孔丘一条鲤鱼以示祝贺。对此孔丘十分感激,特为儿子取名为“鲤”,姓孔名鲤字伯鱼,以示“荣君之贶”(《孔子家话》)(意为:享君赐之荣、记君顾之恩。)。鲁昭公为何要抬举孔丘?教授解释的原由是从宋回鲁的孔丘已是个小有名气的“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专家了。 没多久,鲁国执政上卿季平子也来聘孔丘做家臣了:先做了“委吏”(仓库保管员),一年后又任了“乘田”(畜牧管理员)。 司马迁的评价是:孔丘做“委吏”是“料量平”,任“乘田”后使“畜
2024, LCRE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 版权政策 | 使用协议 | 不良举报